[法語] 玅境長老|修行要重視實效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6-06 21:47:33
修行要重視實效
玅境長老
1998年於南普陀佛學院
我聽到道老的慈悲對我的介紹,我心裡面感覺到慚愧得很!我是學習過天台教義,也是閱
讀過《華嚴疏鈔》,對於三論、《大智度論》我也是閱讀過,唯識宗的教義也小小地閱讀
過,但是都不明白,所以是很慚愧的。至於說對於止觀的修證更是不敢談了,所以我說很
慚愧。雖然是出家五十幾年了,到現在一無所成,道老的讚歎、介紹使令我更加地慚愧了

今天能夠有機會和各位集會在這裡,我心裡面也感覺到歡喜。我現在和各位講什麼呢?我
剛才說我學習過這麼多的佛法,我都學得沒有懂、沒有明白,所以我也不敢說什麼。但是
我現在已經答應要講話,我講什麼?我講兩首詩。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第一首詩,我先念一遍:「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
閒學少年。」這四句話。我先順一順文。
「雲淡風輕」,就是看天空裡這個雲淡淡的,不是烏雲密布,這個雲有若無的樣子,是有
雲,但是很淡。這個風也不是大風,更不是颶風、颱風了,很輕輕的有一點,又好像沒有
,好像有若無的樣子。「近午天」,這個時候接近到中午了。「傍花隨柳過前川」,這個
時候就在前川,在前面這個山的下邊,又有柳、又有楊,也可能有松,各式各樣的樹,各
式各樣的花草,我從這裡走過去了。「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當時的人他
看我在這裡遊山玩水,他認為我不知道好好用功讀書,認為我是懈怠了,學習了那些年輕
的人放逸了,不知道用功。實在呢,他不知道我心裡面的快樂。這四句話表面上是這個意
思。
但是若把這四句話會合我們出家人,或者說我們佛教徒,在佛法上用功的程度上去理解也
有意思。「雲淡風輕」怎麼講呢?這個雲有若無的樣子,表示我們出家人用功修行的時候
,假設若是靜坐的話,我認為念佛也可能是這樣子,常常地靜坐,久了呢,有一點相應的
時候,這個身體就是有若無的樣子,就像天空那個雲,淡淡的雲,又是有,又好像沒有。
你靜坐有一點相應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身體這樣子,就好像有,也好像沒有,是這樣子。
「風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風就譬喻修行人的這個心,就是妄想心、虛妄分別心也輕微
了,也是好像有,有那麼一點,但是又好像不那麼十分地強,就像那個風很輕微的有一點
。就是這個時候,這個虛妄分別心還沒有完全地掃盡,沒有完全地破除去,還有小小的虛
妄分別心,但是不是很多了。「近午天」,近午天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這個人的修行,
他達到了接近聖道的這個程度了,他再進一步就是得無生法忍了,是這個意思。
「雲淡風輕近午天」,「雲淡」表示他的定力,「風輕」表示他的智慧。他的智慧還有一
點小小的虛妄分別,如果這一點分別不現前的時候,他的這個聖道的智慧就出現了,就見
到第一義諦了,就是見道了,達到了這個程度。這若是在現成的外凡、內凡的位次上來說
,應該是煖、頂、忍、世第一,煖、頂、忍,可能到了忍,頂位、忍位,應該超過了煖位
,或者是頂位、或者是忍位這個時候了。還不是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就是見道了。這表
示這個修行人的程度達到了這裡。那麼到了這個程度的時候,當然他有的時候入定,一入
定幾天出定了,有的時候也出來跑跑,也可能到城市裡走一走,到色聲香味觸那個地方去
活動活動也可能的。「時人不識余心樂」,一般的人不知道這個修行人他內心的世界,他
是不知道的。「將謂偷閒學少年」,他可能會想:這個人他不在寺廟裡面用功,跑到城市
裡幹什麼?跑到這兒來放逸來了!這樣誤會了這個人。
這四句話可以把它解釋成:我們佛教徒用功修行達到了內凡位,將要見道的時候的境界。
就是他有的時候入定,是「雲淡風輕近午天」;他有的時候出定了,就是「傍花隨柳過前
川」。他出定的時候,他那一念清淨心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去看一看,也會這樣子。雖然
是看,雖然也是眼睛睜開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向外去觀察了,但是內心還是清淨的,所
以他感覺到心裡面快樂。快樂什麼?我以前我是心隨境轉,很多的煩惱隨時活動的,我常
常地用功修行,一直地也不見功效,但是今天可不是,我「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時候,心
裡面還是清淨的,所以心裡感覺到快樂、感覺到安慰了。就是我多少年來用功,沒有白辛
苦,所以「時人不識余心樂」,不知道心裡面的快樂。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理解這個修
行人達到這麼好的程度了。這一首詩我講完了。
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
我們再講第二首:「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來只自知;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
時。」這是又一首。
這首詩,我也順順這個文。這個文這個意思,是在山裡邊看上去有這麼一個溪水吧,或者
是溪水,就是有很多水集會在這裡,這個水很清,很清澈的,一點也不汙濁。「沁詩脾」
,這個水特別地清,把它飲了一口,飲在嘴裡頭,作詩的這個人,他心裡面感覺到很舒服
,這個脾胃飲了水以後感覺到很舒服、很歡喜、很快樂,「一泓清可沁詩脾」。「冷暖年
來只自知」,山裡邊的溪水這麼樣地清淨,山裡面的天氣也一樣是春夏秋冬,也一樣是這
樣子,而這個水也隨著天氣,有的時候暖,有的時候是涼、冷,冷暖。而這個時候,暖的
時候也知道暖,冷的時候也知道冷,雖然有時冷、有時暖,這個水還是很清淨的。這是在
山裡邊的一個情況。
「流出西湖載歌舞」,這個山裡面的水流出來了,流出來以後流到西湖裡面去。杭州有個
西湖,流到西湖去的時候,這個西湖上面有很多船,有很多的人在船上又歌又跳舞,這個
水就汙濁了,不像在山裡那麼清淨了。「回頭不似在山時」,回過頭來看看,就不像是在
山裡的時候那麼清淨了,就汙濁了。那麼這是這首詩。
這首詩若是在社會上的人的想法,也有一點意思。就說是這個學生在學校裡面的時候,當
然可能不是小學生,應該是中學、大學這個程度的時候,看見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現象,感
覺到有很多的貪官汙吏,很多很多的問題,這個學生就要示威了,「反對貪官汙吏!打倒
貪官汙吏!」很多很多的問題。這是學生在學生時代,他心裡面愛國,心裡面也很天真、
也很清淨,「我要怎麼怎麼的,將來要怎麼怎麼的,有什麼抱負」。等到他到了社會上來
,從學校畢業以後來到社會上來,他和別人一樣,也是貪官汙吏,所以「流出西湖載歌舞
,回頭不似在山時」,可以這麼解釋了。
但是我現在和各位同學談這個詩不是這個意思,談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出家人自己的事
情。就是我們出家人,我們在寺院裡面,或者是初出家,或者出家很多年了,在佛法裡面
用功修行。修行的時候,我們在寺院裡面的時候,我們一看,這是佛,這是經律論,這是
我的師長,這是我的同學,都是清淨的境界,我所見所聞是清淨,我心裡面也不汙濁,也
很清淨。但是你若離開了寺院的這個三寶的境界以後,你到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去跑一跑
,「回頭不似在山時」了,就不是了。
前一首,「雲淡風輕近午天」,那個修行人的境界應該是內凡的境界。這個修行人,「回
頭不似在山時」,就是外凡的境界,不是內凡,還沒到內凡的時候,是在外凡的境界是這
樣子。這就表示雖然我們都是在佛法裡邊的三寶弟子,或者是出家的,或者是在家的,在
佛法裡面用功學習、用功修行,但是有深淺的不同。這功夫有外凡、有內凡,還有見道、
修道的不同。這件事還不在乎說一定是出家久,你的功夫就高,也不一定;說你才出家就
一定是功夫淺,那也不一定,後來居上的多得很。但是我們再細心地去觀察這件事,為什
麼有內凡、有外凡的不同?就是你向道的意願懇切、不懇切,加上你在佛法裡邊聞思修的
智慧的深淺,你自己用功是懈怠、是精進,這裡邊有差別,是有差別的。
我們現在不妨多說幾句,在這個地方多說幾句。我們看一看佛在世的時候隨佛出家的比丘
、比丘尼,還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都是有得聖道的,我們可以說很多人很多人得聖
道了。好像是律部,說到舍利弗尊者有八萬六千位弟子都得阿羅漢果,目犍連尊者好像有
七萬六千多少人。但是有個烏陀夷,烏陀夷是誰呢?烏陀夷就是佛要回到祖國去見他父王
的時候,佛先派他報告消息,向父王報告這個消息那個人,叫烏陀夷。有一部書上說他是
教化第一,他教化的人得阿羅漢的,超過所有的阿羅漢,都沒有他教化的多,就是比舍利
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還要多,有這麼多人,得聖道的人。這是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這樣教
化眾生,得聖道的人很多很多。
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世的時代也是很多人很多人得聖道,但是到像法的時候就少了。這個
末法時代的時候到現在,也不知道誰得聖道、沒得聖道,不知道。我們從佛教史上看,我
們可不妨注意一下:佛在世的時候和正法住世的時代得聖道的人,他們怎麼樣用功得聖道
呢?我們注意一下。我認為這件事也不是很難知道的事情,你常常修習聖道的人,或者說
是我們修四念處的話,我感覺它就會有這種作用。佛在世的比丘、佛滅度後的比丘、正法
住世的比丘,他能得聖道,他怎麼修行的?那就是修四念處得聖道的。我不知道我說這話
你們同意不同意?就是這樣得聖道的。如果我們按四念處來說,我們通常說四念處,應該
說是身受心法這叫四念處;如果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子修
四念處,當然這是《阿含經》這樣子修四念處。
若是我們讀《般若經》修四念處,讀《般若經》修四念處有一點不同,有一點什麼不同?
比如說是「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
相,即非身相。」《金剛經》上,這是在前面那一段這麼說,這就是身念處嘛,觀身不可
得,這是身念處。當然和這個觀身不淨不一樣,方法是不一樣。觀受不可得,受不可得;
觀心也是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觀一切法也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
所,於法實無所得。」那麼這就是法念處嘛。在《般若經》上看,觀身不可得、受不可得
、心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那麼這就是四念處,就是這樣修。
如果說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說這是小乘的四念處,這個說
法我不同意。我說個理由你們聽聽。你若發無上菩提心的話,你就這樣修,就是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就這樣修,這就是大乘的四念處。如果你沒有發無
上菩提心,你發的是出離心而已,發的聲聞的菩提心,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若說是觀
身不可得,身受心法不可得,像《金剛經》說這樣修,這只是小乘四念處,因為你發的不
是無上菩提心,所以你這樣修你是小乘四念處。我是這樣看法。
至於什麼是小乘不小乘、大乘不大乘,當然是有分別。但是我還有一個我個人小小的看法
:在我們凡夫的時代,沒有得聖道,我們是凡夫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身分的時候
,先要保住我們自己能夠有把握不墮落三惡道去,不墮落三惡道,這件事很重要!是很重
要!你說你發無上菩提心了,「哎呀!我去弘揚佛法」,但是你沒有修四念處,你完全都
沒有修,你心裡面不與聖道相應,就和一般人一樣的話,你三惡道的門是開著的呀!隨時
會進去了,我們要知道這件事。
說我發的小乘的出離心,沒有發大乘無上菩提心,好像是不殊勝,但是他若心清淨,他若
修四念處的話,他若能得到初果,他三惡道門關起來了,他不去三惡道了。那這件事我們
究竟應該怎麼辦呢?所以我認為你發無上菩提心,我們應該禮拜、讚歎,但是你若是不修
四念處,不能調伏你的貪瞋癡,你危險啊!說是你發的是出離心,但是你能夠修四念處,
心清淨,與聖道相應了,這個人值得恭敬、讚歎的。
這裡面我們應該還要知道什麼事情呢?我們學習佛法、用功修行,要講究實效,要重視這
一點。說「我即心是佛,我是最上第一乘,怎麼怎麼高」,你的貪瞋癡能不能調伏?你說
你怎麼高,你心裡面貪的時候是貪,瞋的時候還瞋,你說你是最上第一乘,你是說謊話,
不行,不可以的!
說我不要說那麼多好聽的話,我老老實實地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貪的境界出現的時候我不貪,心裡不貪,因為這都是個臭皮囊,有什麼好愛的呢?心裡
清淨。觀受是苦,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不要貪著,離一切受得阿羅漢果。得阿羅漢果
,說是小乘,他是聖人啊!要知道。當然我們中國是大乘,對阿羅漢的讚歎好像不多。我
們讀《維摩詰所說經》的時候,只是讚歎菩薩,在前面那個序文上對阿羅漢就沒有讚歎的
話,沒有。但是那是大菩薩境界來說,是希望小乘人回小向大的意思,在我們現在這個身
分,我們對於阿羅漢應該恭敬,還是應該恭敬。
我們不要說對阿羅漢恭敬,說我聽說某人有神通,我們就心裡面、心嚮往之,「哎呀!我
幾時見見這個人,請教請教」,我們就這樣。有神通的是聖人嗎?不一定。有神通,就真
實地有神通,說他不是聖人,有可能還是邪知邪見!說有神通,你對他恭敬心也好,也是
好,但是,不見得好。若說這個人是初果、是聖人,這值得恭敬,因為他那臭皮囊裡面有
聖道,這是寶啊!
我們通常說「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法寶我們不說,僧寶,什麼叫做僧寶?從現實
我們北傳佛教,其他南傳、藏傳,或者是什麼傳我們都不說,我們就說我們自己這漢傳佛
教的事情。我們今天要知道,什麼叫做僧寶?不是說我穿了大領,剃了頭,我有個戒牒,
就是僧寶,不是!要你的色受想行識這臭皮囊裡面有無漏的戒定慧,你才是寶!我們要知
道這一點。我們如果解釋錯了,別人抓住了說:「這是僧寶嗎?」我們說什麼話,有什麼
話好說?
所以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知道,要重視實效!重視實效是什麼呢?就是我要有效地調
伏我這一念心,叫它清淨、莊嚴!不是說是我頭髮剃了,剃了鬍鬚了,穿上好衣服叫莊嚴
,是內心裡面清淨,叫做莊嚴。也不是口頭說大話叫做莊嚴,都不是的。我們學習經律論
,我們知道佛非常地真實,講究實際,不講究虛妄的,不講究這個事情,我們要認識到這
裡。所以我們用功修行,一定要講究實效。如果我現在,我出家一百年了,我心裡面還是
貪瞋癡,要生慚愧心!要努力地要調伏這一念心,叫它清淨。說我早晨起來沒有洗臉、沒
有刷牙,那當然是不對,但是心裡面有貪瞋癡是更嚴重的錯誤,要知道這一點,要重視這
一點。
我看見有一本經論上說一件事,說什麼事呢?就是很多的在家居士,說是這些居士大家會
議,說釋迦牟尼佛咐囑我們要護持佛法,要發心出家修行的人這個衣食住不夠,所以不能
修學聖道,我們一定要供養出家人,如果他不修行是他的錯誤,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供養,
供養出家人。我看有一段經文說這個話。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我感覺我們的福報很大了
,我感覺福報很大,的確是很好、很莊嚴、很好了。剩餘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努力用功修行
了,不要只是「在山泉水清」,這個泉水若出了山就濁了,就是不莊嚴。所以我們到佛學
院來讀書,說是「我將來要弘揚佛法」,很好!的確佛法需要有人弘揚,沒有人弘揚佛法
就滅亡了。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弘揚佛法呢?從這一念心的清淨開始的,不是說我心裡面
老是貪瞋癡我能弘揚佛法,不是的。
所以說,「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別
人誤會都不用緊,誤會我放逸了,那都不要緊,你說我有什麼壞事都不要緊,只要我真實
地清淨是重要的,我心裡面很平安的。你說什麼壞話都不要緊,只要我內心真實是清淨的
,心裡很平安。所以我想,我也勸各位,不要完全去重視外邊的什麼事,「他毀謗我,他
讚歎我」,都不要計較,就時常地注意自己的心清淨最重要,要這樣子。我還是這句話,
要重視實效!要重視這件事。
現在還有點時間,我再說一句。我現在要說的這個話,我本來就說到這裡為止就好了,我
再說一段話就會有點爭論,有點爭論也不要緊,因為我的意思就是「怎麼樣有實效就怎麼
做」,我先表示我要說這個話的意思在這裡。這個佛法,我們很明白地大家知道,我們都
是漢人(不過這都是分別心,都是漢人),或者說是我們都是學習北傳佛教的。學習北傳
佛教,當然我們願意北傳佛教能夠住世,長期地流傳在世間饒益眾生。我相信各位都會同
意這個說法,希望是這樣。
我的想法:南傳佛教也好,是北傳佛教也好,藏傳的佛教也好,漢傳的佛教也好,只要是
佛法都好!原則上應該是這麼說。但是,如果我們對於北傳佛教,北傳這句話包括著藏傳
和漢傳,應該是這樣,我們還是說這個漢傳佛教。如果我們對於藏傳佛教努力地學習,或
者是對南傳佛教去努力地學習,好!因為是佛法嘛,都好。但是你不要貶斥漢傳佛教,不
要貶斥。因為什麼不貶斥呢?這個是兩回事,人是一回事,佛法是一回事,不可以混為一
談。
人的好壞,到處都有相同的情形。我們說是天主教、基督教,我們在外國的時候,報紙上
也會說神父怎麼怎麼的,說牧師怎麼怎麼的,其實這個事情那是人的問題,它的教義是又
一個問題。我小時候讀書是天主教的學校,我對神父的印象好,但是教義是又一回事。說
是你的神父德行很高,但是那個教義又是怎麼回事呢?那是你要另外去注意。但是人多數
有的時候,人微言輕,人若不微言就重了。「哎呀!我對這個人尊重,所以他信這個教我
也就相信」,人多數還有這種情形。人有這種情形,但是也有的人不,另一種想法。
所以我的想法,你若想批評一件事,你一定深入地認識以後你再批評,不然的話你不要隨
便發言。你不認識清楚,你不要隨便發言,應該要有這個態度。我們學習藏文佛教感覺到
好,好,你讚歎它也是對;學習南傳佛教好,你讚歎也是好,但是你不要因此而貶斥北傳
。除非你深入地學習了北傳以後,你說北傳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經過了研究以後再發言
,它有一點分量。如果你沒有深入地研究,只是一知半解,這是不對的,一知半解是不對
的,是錯誤的。這個北傳佛教,說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般若波羅蜜,
不管你是哪一個法門,都要有般若波羅蜜才能夠高、深、微妙;沒有般若波羅蜜不行,沒
有般若波羅蜜就是俗氣了,都是俗氣的。而中國佛教有六百卷的《般若波羅蜜經》,還有
《大智度論》為第二分《般若波羅蜜》作注解,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管你是《華嚴經
》、《法華經》,所有的經論都是要有般若波羅蜜,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沒有深入地學
習,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隨便地批評說漢傳佛教不好,你有過失,你可知道,有過失的。
我們說是藏傳佛教怎麼好,也還是因為藏傳裡有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藏傳
沒有什麼好,沒有什麼好的。
我的根性鈍,加上我沒那麼多精神,我沒有去參加藏傳佛教的活動,在美國乃至在其他地
方,我沒有去,我沒有時間。當然說「你這個時間不那麼安排,你安排就有時間」,這個
話也是有道理,但是我沒有這個心去學藏傳佛教,沒有這個意。但是後來學藏傳佛教的在
家佛教徒到法雲寺佛學院來聽課,後來他說出一句話來,他說:「藏傳的仁波切來講開示
,說一說道理,還是這些,還就是這麼多的事情,就是我們漢傳佛教那個經論,也就是這
個。而且多數說一些方便,這個道前的方便的這些佛法;正式的、深入般若波羅蜜第一義
的法門,還是很少談到的,還是很少談到這些事情的。就是有的時候勸你發慈悲心、發菩
提心,就是這個,有的時候告訴你人身難得,就是這些意思。」我們漢傳佛教也是說這些
,沒有什麼不同。所以你不要因為一時地歡喜,就是讚歎這個、毀謗這個,不要這樣做,
不要這樣。
有的時候說藏傳佛教修行很有次第,我們漢傳佛教沒有次第?也都有次第。《華嚴經》它
也有個次第,你看那清涼國師、賢首國師解釋《華嚴經》他也分科、判教,也是有次第。
我們自己讀《金剛經》,你能知道它的次第?但是你看古德的注解,他也有分科、判教。
天台智者大師和嘉祥大師,他們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就是實相般若、方便般若,
就是這個次第,這是一個次第。實相般若就是由凡位入聖位,方便般若就是入了聖位以後
,從空出假度化眾生,就是這樣子。這不就是圓滿了?由初發菩提心到無上菩提,都是這
麼個境界,這不是個次第?是圓滿。但是你不看古德的注解,你自己一讀,不知道東西南
北,你不知道,這是你智慧的問題,你不能說它沒有次第,你若說它沒有次第,你有過失
。這是智慧的問題。所有的都是一樣,你說《法華經》,若我們自己讀,你知道它的次第
嗎?能讀出來?不知道。但是你看古德的分科,分得非常地詳細、明白,都是這樣子。
就是我剛才說的,北傳佛教是全世界的佛教裡面的中心所在,我的看法是這樣子,中心思
想所在,沒有再能超過的了,沒有,是最重要的。我們若是願意學習藏傳和南傳,也好,
我也同意。但是你若說是我是漢人,或者我是什麼人,我歡喜北傳佛教,「他們好,北傳
佛教不好!」那你好好努力學習,究竟是怎麼回事情,你認真地學習,然後你再發言,不
要人云亦云,不要。別人說的話,他自己負責。你若是照樣說,他說得對,你也可能說得
對;他若說錯了,你跟著也說錯了,這有問題。
但是現在我自己虛妄這麼分別,可能我也有口過,我現在說出一句話:印順老法師「遊心
法海六十年」,當然他的見解未必每個人都滿意。也不是說他所有的見解,說是有人滿意
,未必每一樣都滿意。但是有一樣事我們要注意,他學了六十年,現在可能應該七十年,
應該遊心法海七十年了。所以我們若是學習佛法,我才學幾年,我敢隨便批評別人,這應
該要知道這一點。所以我在想:如果你若願意這樣子注意這件事,你要拿出時間、精神好
好學習,好好地學習。
我們從這裡還有引申一個意思: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你去看看《高僧傳》,那些大智慧
的人多得很,那些人都不是盲、都不是瞎子、都不是神經病,並且他們智慧都還很高的,
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在佛法裡面皆大歡喜,生大歡喜心。如果中國佛教,像從日本回
來的,我們中國佛教徒到了日本去學習佛法,回來說「中國佛教一文錢不值」,這句話說
得太過了。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一文錢的事情能生歡喜心嗎?要想一想!
學了西藏的佛教,我看那邢肅芝(這個人在不在?)他翻譯這個《菩提道次第略論》,這
個人。我以前聽說在紐約,現在不知道這個人哪兒去?他就說藏文佛教好,我們漢文佛教
不好。我在想:你的智慧那麼高,這一句話就把中國佛教都打倒了?不應該這樣子。學了
南傳佛教的佛教徒回來,說中國佛教也是不好。你看,中國佛教究竟怎麼回事情?所以我
們想,你說不好是你的,我若自己認為不好我再說不好,不要說他說不好,你也隨著說不
好,不要這樣。
文章出處: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teaching/kaishi_others/245/audio/0
YouTube音頻:https://youtu.be/665h-3QZJD8
==============================================================================
尊重佛、法、僧,尊重漢、藏、南傳,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一切眾生,南無本師釋
迦牟尼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