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佛陀用我們可以接受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卷十五)
庚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
佛法對於人生,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解讀的,所謂諸法因緣生。當然,世間慈善家也提
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但是世間人所說的因緣觀,它的
內涵只有今生──今生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今生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佛法的因緣觀不
是這個意思,佛法的因緣觀是三世兩重因果──隔代受報。前世造業今生得果報、今生造
業來生得果報,需要經過一段的成熟時間,先有種子慢慢去成熟,最後才得果報。這個思
想就是一種生命相續的思想。
佛陀曾經用流水來比喻我們人生,說人生就像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也會
從現在而流到未來。過去是怎麼回事我們就不談,佛法很少談過去,因為過去不能改變,
往者已矣,佛法所重視的人生是:未來要去哪裡?你將往哪裡去?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
─來生的規劃。
實際上,生命當中,有兩種力量引導著修行者:
第一個力量,是過去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五欲的相狀──財、色、
名、食、睡。當這些有漏的相狀刺激我們內心時,會產生感受、一種樂受,這個樂受就會
對我們產生一種牽引的作用。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熏習,大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裡──
誒,你為什麼這樣?因為我感覺很好就去做了。所以一般人很難跳脫過去的業力,因為你
太重視你的感覺,由感覺產生的思想,都是使人趨向於生死輪回,這是生死輪回一個很強
大的力量。
我們看《楞嚴經》─破妄顯真,它破的妄是什麼呢?就是從感覺所引生的思想全部是
虛妄的。連阿難尊者出家,也是緣佛的相好──佛陀問他說:你為什麼出家?我是看到佛
的三十二相很歡喜而出家的。佛陀說:這樣的發心是屬於生死業力,即便是善,也是生死
的有漏果報,因為你是跟著感覺走。這種力量在我們生命當中,引導的力量也是很強大。
另外一個力量是佛陀出世之後,也創造一個相狀來引導我們,就是種種的波羅蜜的相
狀。比方說佛陀施設佈施的相狀,來引導我們行佈施;施設持戒、忍辱的相狀,來引導我
們持戒、忍辱,乃至於從淨土宗的感應道交,創造了──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來引導我
們;或者是本經所說的蓮華觀、寶樹觀、樓閣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以依正莊嚴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那麼,佛陀為什麼要用相狀來引導我們?為什麼不將祂的功德直接傳授給我們呢?這個
問題,佛陀在《法華經》說得很清楚,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陀說:我想把
功德、智慧送給眾生,但是眾生沒辦法接受!因為凡夫的心無法直接趨向無相的真理,需
要藉一個相狀來引導,讓他有所住。我想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一念不生,我
也要一念不生;阿彌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要是如;因為凡夫做不到,所以需要一個相狀
來讓他攀緣,攀緣音聲、攀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能構成感應道交,這就是本經修行的
主要觀念,叫做藉相修心,或者說藉假修真。
好比剛開始我們攀緣蓮華的相狀,雖然這時候只是一個假相,不是極樂世界真實的蓮
華。但是你不要忘了,大智慧的佛陀──為實施權,祂所施設的這種假相,能夠引導我們
趨向真實的功德。
東晉時代有一位大學者叫劉宜民,這個人大家可能都聽過,在當時很有名。他自中年
以後,就不想做官,不想跟那些貪污的官吏同流合污,就罷官返鄉,然後參加慧遠大師東
林寺的白蓮社,這是專門在念佛的。不過慧遠大師跟善導大師不太一樣,慧遠大師的念佛
是修止觀,持名跟觀想配合,所以他在寺裡造了很多的蓮華池。
這位劉宜民居士,他一生當中見過阿彌陀佛三次:第一次看到阿彌陀佛放光;第二次
在修止觀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摸他的頭;第三次的時候,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
水的蓮華現前,這個時候,虛空中就有一個音聲告訴他說:你可以喝喝看!他拿這個水起來
喝,果然特別的甘美,而且全身的毛細孔放出香氣來,他知道他的淨業已經成熟了,隔天
就召集大眾,跟大眾告假說:我要往生淨土了,我的淨業已經成熟了。說完就點燃三炷香
:第一炷香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炷香供養阿彌陀佛,第三炷香供養十方諸佛跟《妙
法蓮華經》,供養完之後,拜下去就往生了。
關於這個公案,在《淨土聖賢錄》裡有記載。這公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剛開始他只
是人的果報體,也沒接觸過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對不對?他是依止佛陀所開演的相狀─
─佛陀告訴我們怎樣觀七寶池、八功德水……用語言文字的相狀,讓心中顯出一個影像來
。這個影像是什麼?當然是假相,不是極樂世界的相狀,但是藉假而修真──這個假相能
引導我們,慢慢的因緣成熟了,你就會有感應,這叫做不思議的熏習,結果有一天,八功
德水果然出現了,他真的是可以喝到這個水。
佛法的修學,基本上都叫藉假修真,我們沒有佛的功德,只有凡夫的煩惱跟罪業,但
是接觸佛法之後,慢慢的學習、慢慢去改造自己,依靠佛法佈施、持戒種種相狀,慢慢引
導我們,最後也可以出現佛的功德,這個也叫藉假修真。所以才說:眾生處處著,引之令
得出。佛陀為了安住我們的心,必須用我們可以接受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本經亦複如此。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極樂世界,也沒有一個人看過極樂世界,沒關係
,大智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在本經裡面,安立了很多語言文字,
我們照這個文字相去觀想,就能夠把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創造出來,是這個意思。
【87】十六觀之十四——上品生觀之上品上生(一)
那麼前面的十三觀,都是偏重在因地的止觀,以下講到果地的差別。所謂後三觀,是
指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觀,說明三輩往生的差別相狀。三輩包括上輩、中輩、下輩三輩
。這當中有三科:第十四上品生觀、第十五名中品生觀、第十六下品生觀。辛一的上品生
觀又分成三小科:一、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因果相貌,我們先看他的因地─這個人為什麼能夠上品上生?他平時修了
那些功德?先看他的因相:
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
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
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以及韋提希,所謂上品上生者,以下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最為重要
,因為它是往生的正因。
說有一類眾生,他心中有一個願望,希望來生能夠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去,怎麼辦呢?
他的心中一定要發起三種心,即便往生。這個即便很重要,就是當下就能夠往生,也就是
說只要具足了三心,就已經成就往生的條件。
其實《觀經》的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是有相通的。蓮池大師說:《觀經》的
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兩者相通的地方就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然,修行
上還是有所差別,因為《無量壽經》的三輩,它的上輩、中輩、下輩全部是修善業,但是
《觀經》的下品,是造惡凡夫啊,所以修行上有優劣的差別,但是根本功德──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部分是相通的。
我們先看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三種心合起來才叫菩提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
心、三者回向發願心,這三種心態是往生的主要條件,也就是你想要往生,如果不具足這
種心態,你就不可能往生!
關於這三種心,古德的批註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智者大師
的批註,一個是善導大師的批註:
一、智者大師:他是從一種廣義的成佛之道來解釋三心,他的想法是認為:為什麼要
往生淨土呢?是為了成佛,不是到淨土受快樂而已,是從長遠的成佛之道角度,來解釋三
心。
二、善導大師:他是從一個比較狹隘的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解釋三心。關於這兩種解
釋,我們都加以說明,他們之間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首先,看智者大師廣義的三心:
一、至誠心
這個至誠心是指真實的心。真實的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心中不能夾雜任何的顛倒
妄想,很真實,沒有任何的妄想。那怎麼做到呢?智者大師解釋真實的心,他用正念真如
來解釋。我們的心一般是活在妄想中,由於感覺的刺激而產生一種想像,然後就跟著感覺
所帶動的想像而轉,叫做心隨妄轉。現在慢慢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察我們內心深處,
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找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所謂的正念真如,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來無所從:我們的生命從什麼地方來?事實上生命沒有所謂的開始。我們的
色身、思想怎麼有的呢?是從空性來的。生命是無中生有的,本來是清淨本然,後來打了
某種妄想,這個妄想就帶動了業力,這個業力熏習真如,慢慢慢慢就把你現在的色心諸法
創造出來,就這麼回事。
第二個、去無所至:既然是無中生有,所以我們是從空性而來,那麼死了之後,又到
哪裡去了呢?也是回到空性去。所以對於人生,《楞嚴經》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人生是沒
頭沒尾,沒有一個人會有結果的!你做得很成功,到最後也沒有結果,只留下業力這個東
西,其他通通沒有,只有留下過程當中的點點滴滴,結果通通沒有!
其實,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空觀的思想,因為所有的相狀都是暫時的──我們從空性
而來,就空性而去,所以真實心是一種空觀的智慧,讓我們遠離妄想分別。
二、深心
這個深心是屬於假觀。智者大師解釋什麼叫深心呢?就是:佛果深高,發願祈求成就
。你看到佛陀有無量的功德,內心產生一種願望,希望自己也能成就這種功德。那古德的
解釋就更簡單了,就是樂集一切善法!對於佛菩薩的種種波羅蜜生起歡喜心、積集善法,
所以這個深心,其實就是一種善巧方便、積功累德的假觀。
三、回向發願心
這是指大悲心,心中發願救拔一切眾生的痛苦。
綜上所述,就是智慧心、善巧心和慈悲心,具這三心者,必生彼國;當然還要配合一
向專念阿彌陀佛。以上是智者大師解釋三心,他是從智慧跟慈悲的角度來發明三心的內涵
。
【88】十六觀之十四——上品生觀之上品上生(二)
再看看善導大師,他是怎麼解釋三心:
善導大師解釋三心,他不談長遠的成佛之道,而是說你現在是一個生死凡夫,如何能
夠往生淨土?先談這個問題。所以他的主要思想,不是建立在智慧跟慈悲上,而是建立在
順從本願這四個字,他以順從本願來貫穿三心。
首先,什麼是至誠心呢?這種真實的心怎麼做到呢?
他說:阿彌陀佛因地行菩薩道時,祂每一個念頭及其所生起的三業,都是從真實心所
發出來、去造作的──以真實心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我們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
也應該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隨順彌陀的本願,所以依止真實的心,願離娑婆一切雜
染的因緣,也依止真實的心來欣求極樂世界的功德,乃至以真實的心來身業禮拜、口業稱
讚、以及意業讚歎彼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
智者大師引導我們所發的真實心,是從智慧跟慈悲這兩個角度切入,是屬於智慧型;
那麼善導大師這個真實心,是說我憑什麼能夠遠離妄想呢?因為我聽阿彌陀佛的話、我跟
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因地,依止真實心修習種種功德,我也應該這樣去做。
二、深心
智者大師解釋深心,是樂於修習一切善法,但是善導大師解釋深心,是一種信仰的心
,對阿彌陀佛功德的一種真實信心,叫做深心。這個真實信心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
轉,無有出離之緣。我是生死凡夫,從現在開始每天用功不吃飯、不睡覺,以我自己的力
量,決定不可以往生,不可能。那怎麼辦呢?
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必得往生。
我相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所以我對阿彌陀佛通身靠倒,
產生真實的信仰,這叫深心。這不是要你去廣修波羅蜜,而是說: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
可以救拔我,只要相信祂、依靠祂就可以了,這叫深心。
三、回向發願心。
所謂回向發願心,就是把前面真實的心跟深心的功德,至心回向發願,把所修一切的
善根,回向──願生彼國。
善導大師的三心,完全依靠彌陀的本願而發心的,就是順從本願,沒有個人的想法,
這樣就是三心具足。
這兩個觀念都可以,都有需要。為什麼呢?因為臨終的時候,恐怕你皈依的心不夠,
所以善導大師的三心,是以一心歸命、感應道交,先求感應道交。但是智者大師的三心呢
?你到極樂世界是為了成就佛道,所以必須把菩提種子,先把它成就。一個是短期目標皈
依的心,一個是長遠規劃成佛之道的菩提心,這兩個三心都很重要。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所以具三心者,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必生彼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