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地藏經・第四品》教會我的事(上)

作者: joy10 (joy)   2022-05-14 23:34:27
成佛或不成佛?結婚或不結婚?
有多深的愛,就有多大的願。
有圖心得版: https://vocus.cc/article/627fb5effd897800012ab7b1
不正經心得:
1.世尊是董事長的話,
地藏王菩薩就是超可靠的總經理!
2.這一品出現了地藏王菩薩的好朋友!
是不是很人性化~ >w<
3.一直想到王菲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我們都要幸福,地藏王菩薩才能快點成佛。
前言:
第四品一開始,
佛跟地藏王菩薩稍微聊了一下,
地藏王菩薩再次跟世尊說,
在佛威神力的加持之下,
會好好救拔眾生,請世尊不用擔心眾生。
佛用「如魚游網」的譬喻
形容眾生一下子向善,
一下子要造惡,就像魚,
才脫離一下下漁網,又會被再度捕捉。
但還好有地藏王菩薩一而再、再而三
立下誓言,
所以,就算我們這些小魚兒出出入入,
徘徊在頓悟與沈淪間,佛也「吾復何慮」,
有你在,我還要擔心什麼呢?
這一段的情境,
大概是…很擔心員工的董事長,
終於找到超級可靠的總經理!
接著,大會中的定在王發問了:
「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
今蒙世尊慇懃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在第一品,
有提到地藏王菩薩還是凡人時的兩次發願,
這一品,會提到另外兩次。
以下,進入正文吧。
1.地藏王菩薩的好朋友
地藏王菩薩的第三次發願,
出現在「一切智成就如來」駐世的時候。
當時有兩個國家的小國王是好朋友,
他們一同修行十善業,幫助了許多百姓,
然而,人們卻依舊做了許多壞事。
引文如下:
「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
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
饒益眾生。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
十善業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
不瞋恚、不邪見。
佛教用否定句來論述什麼是「善業」
是件有趣的事,
善業,好像不代表要特別去做什麼,
而是不去造惡業就是善業了,
乍看之下好像沒那麼困難,
但如果把「貪欲」、「瞋恚」(生氣)、「邪見」都算在惡業裡,
不造惡業就會變得困難許多,
畢竟,就算我們可以控制言語與行為,
卻很難控制想法與情緒。
另一個我感興趣的點是,
地藏王菩薩還是凡人時有好朋友!
(超愛各種相識於微時的故事)
即使是地藏王菩薩,
當他發現自己領導的人民們依舊執迷不悟,
只有自己在堅持十善,
也會有感到挫折的時候吧,
還好有好朋友,一起肩併著肩,面向同個方向前進。
而我總感覺,
能夠生在網路時代最幸運的事之一,
就是能透過科技,
跟世界各地有同樣興趣的人相遇,
彼此分享、相互鼓勵,真的是十分幸福。
2.成佛?不成佛?
兩個小國王商議,要怎麼樣才能幫助造下惡業的百姓?
他們得出了不同的方法,引文如下:
「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
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
『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
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其中,一個小國王發願,要儘早成為佛,
成佛後要度化所有人,一個也不會漏掉,
這位小國王就是「一切智成就如來」;
另一個國王發願,
要永永遠遠度脫罪苦眾生,眾生都證得菩提,
自己才願意成佛,
這位小國王就是「地藏王菩薩」。
如果是你,會想成為哪個國王呢?
這個問題,我想了非常久,後來發現,
重點不是先度眾生再成佛,
還是先成佛再度眾生,
重點在有沒有「度眾生」這個願。
兩位國王都擁有一樣的願,
只是可能因為各自的個性、時空背景、
人民的習氣不同、因著種種原因,
適合他們的方式並不一樣。
這讓我想到我跟我妹妹,
我們有著截然相反的個性、興趣、喜好,
但我們有一個同樣的願,
就是希望讓對方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所以,她喜歡佈置家裡,
而我喜歡讓冰箱充滿各種食物;
她喜歡我穿得美美的,
而買了可以一起穿的衣服,
而我喜歡她吃得健康營養,
而買了有機蔬果。
如果我們的「願」不一樣,
那可能會演變成,
抱怨對方怎麼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好?
還好我們的「願」一樣,
所以表面看似互斥,內在裡是互補。
經文裡兩個小國王看似做出了相反的決定,
但事實上,他們的目標是一樣的,
似乎可以想像,
他們會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
說說各自的選擇所遇上的難關跟收穫,
而這條看似相反的道路,
也可能為對方提供突破性的想法。
(所以有一樣的願的朋友,真的很重要呀!)
3.結婚?不結婚?
「早點結婚好?晚點結婚好?」
「結婚好?不結婚好?」
這是個我跟妹妹從小討論到大的問題。
(我們當然也聊過「戀愛好?還是不戀愛好?」)
讀了《地藏經》後,
我在想或許重點不是早結婚或晚結婚,
而是怎麼樣才是對一段關係最好的決定?
結不結婚也是一樣的吧,
人生最重要的關係,就是跟自己的關係,
有些人透過婚姻,療癒了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有些人則是透過婚姻以外的方法。
「早點結婚好?晚點結婚好?」
「結婚好?不結婚好?」
「戀愛好?不戀愛好?」
兩個小國王的願是「度眾生」
而在關係裡,我們的願,是「愛」。
透過關係,我們感受到自己有愛的能力,
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
就能去愛別人跟愛自己。
我們願意為對方付出時間,
無所事事走過一段路又一段路,
歲月荏苒,仍舊相看兩不厭;
於是,我們也懂得讓自己停下腳步,
讓自己好好休息,看著自己歲月的痕跡,
輕輕撫摸,為之疼惜與驕傲。
可是,有時候,
很多遺憾是愛別人似乎變成了傷自己,
不去傷害自己就似乎不能證明自己有去愛……
但其實我總覺得,一段健康的關係裡,
愛別人跟愛自己應該要是同一回事,
而關鍵就是那個「願」。
我愛你,我願你幸福,
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反之亦然,
無論那個幸福指涉的是婚姻或
是友誼或是其他。
菩薩有願所以成為了菩薩,願即是菩薩,
地藏王菩薩不願成佛,
而願意待在待在人間,
乃至於去水深火熱的地獄,
祂不是折磨自己然後度化他人,
有願就無怨,有愛就無礙。
我在地藏王菩薩身上學會的是,
對世間的愛有多深,願就有多大,
也謝謝菩薩對於眾生極深的愛,
至今,猶度未絕,
所以,當我感到「此刻真是太棒了」的時候,總感覺地藏王菩薩也在微笑,
而菩薩的微笑,也讓我一起微笑。
下集待續:第四次的願是女兒對母親的愛而生起的願,這個故事有被改成戲劇喔。
後記:
1.這次跳過了第三品,直接來到第四品,
因為,
第三品讀起來是感受上最悲傷的一品,
現在的我,依舊沒辦法細細梳理,
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先來到第四品吧。
2.就算到了第五篇,
每次分享前還是會非常猶豫。
當初讀經有很多感觸,所以在去年夏天,
就想說可以來分享讀經心得,
但真的要開始時,
一直在想,到底要怎麼切入比較好呢?
如果用學術一點的方式書寫,
很多高僧大德、研究人員都寫得很精闢又完善了。
但如果用生活化一點的方式書寫,
不知道會不會不夠深刻?
會不會我讀的方式有誤解?
人家都花時間看了,萬一接收到錯誤資訊,
那不是很糟糕嗎?
文章切入的方式比較是基於「聯想」,
而不是「邏輯」,像這樣閒散的聊天風格,
真的適合嗎?會不會詞窮?
整個想很多XDD
後來我終於想通了,
其實,只要讀經時的一點點感動,
能傳達出去,那就好了吧。
參考資料:
1.魯易斯(C.S. Lewis),梁永安譯:《四種愛》,新北:立緒。2012.4。
2.經文原文:http://book.bfnn.org/books/0016.htm#a04
3.經文翻譯:
https://www.6laws.net/99life/lawbook/%E5%9C%B0%E8%97%8F%E8%8F%A9%E8%96%A9%E6%9
C%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