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21

作者: ykkdc (ykk)   2022-05-12 19:58:42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
資糧者,即前六法。】
我們會覺得修不出止是因為教授的問題,然而是自己未具備修止的資糧所導致。如同
依師,先要使自己成為堪為聞法的法器,去找師長才能真正受用;若不具備法器,自己要
先調整內心。
所謂教授,需要四個量:一、講者圓滿無過:由全知的佛陀所講的。二、譯師具量無
過:透由具量譯師所翻譯的。三、所講的法圓滿無過:曾經有人修此而證悟過。四、傳法
上師具慧:傳法上師不但有這個法的傳承,而且能夠通達。
弟子則要具備三種信心:一、對本尊、師長的信心。二、對教言的信心。三、對所談
內容的信心。如果對本尊、師長沒信心,對其教言自然就不會有信心;對其教言無法生起
信心,對所談內容當然也生不出信心。這三個信心缺乏其一,都很難修得起來。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編》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
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道炬
論》云:「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
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資糧,極為主要。】
修止的資糧,即前所說「住隨順處」等六法,此外,布施等前四度(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等四度)亦是修止的資糧。
《修次初篇》中說:若能少欲,斷諸雜務,棄捨世間名利,心安住於戒上,並忍受修
行上的眾苦,從而對修止生起極大的希求、好樂,精勤修習,不久當能引生正奢摩他。
《解深密經》等也談到「施等為後後因」,即布施是持戒的因,持戒是忍辱的因等。
「失壞止支分」:「止支分」就是前面說的少欲知足等,及後面將要說的身威儀。若
不具備這些修止的支分,即使長時間修止,也無法得到成果。[1]
如果時間、能力允許,可以多閱讀《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其中詳細地說明修
止的方法。然而,如果沒有了解義理,沒有掌握它的次第、關聯等,可能會認為它跟字典
差不多吧!
《廣論》的殊勝點,就是將經教的重點有次第地排列,使人易於了解。佛陀不共的功
德之一,就是無論祂講什麼,弟子們都能聽懂所講的內容,而且聞法後會一直串習,直到
悟入法義。
像這樣根器好的弟子,只要對他講法,他們就能了解,不需解釋太多;稍有不懂的地
方,就看如《瑜伽師地論》等大經論,他們一看就通。後來的學法者根器較差,像我們現
在看佛經,根本就無法了解它的義理,連《瑜伽師地論》等論著,對我們而言都很艱深。
因此必須要有像《廣論》這樣依次第,清楚說明前後關聯、內容的論著,我們才能了解。
>>>>>
[1] 問:我們很想修止,可是又不願意遠離塵囂,既然身都無法拋棄,心就更困難了。有
沒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我們能在紅塵中達到身遠離、心遠離?
答:我們並不是真的對止的功德產生信心、真心希求得止。如果能好好學習這些內容
,把思路打通,就會覺得不具備這些止的支分就無法得止,因此就很容易依教而行。
由於自己的欲望很強,所以要少欲知足、減少雜務來控制。此外,要儘量修慈悲,如
同關心自己一樣地去關心別人。不修習慈悲,整日所想的就只有自己;如果能緣他人而修
,自己的心就可以得到控制,能體會到修行的效果,自然而然就會願意繼續下去。不要只
是為了修行而修行。
[2] 本課程教授廣論<止觀章>當中的止,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廣論止觀章,總的科判:別學後二波羅蜜多。分六個子科:一、修習止觀之勝利;二
、顯示此二(止、觀)攝一切定;三、止觀自性;四、止觀理須雙修;五、止觀次第決定
;六、各別學法。
這六個子科判,已講述完前面五個子科,前五個子科判是對止觀一個總的介紹。之後
進入第六個科判,分別講如何修學止、如何修學觀、如何修學止觀雙運。
首先講如何修學止(奢摩他),分三個科判: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
;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