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酉二、破有過規。
【有此邪執是所應破,謂若如前說策舉其心無分別住,雖無少許沉沒之過,掉舉增上
,現見不能相續久住,若低其舉、緩其策,現見住心速能生起。遂謂此方便是大教授,發
大音聲,唱言「善緩即是善修」。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別之論,以無過定須具前說二種差別,非唯令心無分別住一分
而足。】
有人說:心策舉起來,沒有沉沒之過,但是會產生掉舉,心無法持續專注;如果心不
策舉,放鬆而住,心就容易安住。認為這就是大教授,說「大放鬆就是大修行」。
宗喀巴大師說:這是未能辨別出細微昏沉與修止的差別的說法。因為若是無過失的三
摩地,一定要具備明顯、有力與安住,不只是讓心安住、不跑來跑去而已。
【若謂於境令心昏昧可名為沉,今無彼暗,內心澄淨,故三摩地全無過失。此乃未辨
昏、沉二法差別之言。下當廣說。】
有人說:心對境昏昧可以說是沉,但是我沒有這種情況,內心是清澄的,所以說它是
三摩地沒有過失。也就是他人對沉的解釋就是昏昧。
宗喀巴大師說:這是未將昏昧與沉分清楚才這樣說。即把昏昧當作沉,把沉當作正定。
【故若太策舉,雖能明了,由掉增上,住分難生;若太緩慢,雖有住分,由沉增上,
又不明了。其不墮入太急、太緩,緩急適中界限難得,故極難生俱離沉掉妙三摩地。
大德月云:「若精勤修生掉舉,若捨精勤復退沒,此界等轉極難得,我心擾亂云何修
?」
精勤修者,謂太策舉,策則生掉。若捨策勵,太緩慢者,心住其內,復起退沒。義謂
俱離沉、掉,平等安住,心於此界平等而轉,實屬難得。
佛靜釋云:「言精勤者,謂於善品發起勇悍,策勵而轉。」又云:「由見掉過,捨其
精勤,棄其功用,心於內沉。」
《悔讚》又云:「若勵力轉起掉舉,若勵緩息生退沒,修此中道亦難得,我心擾亂云
何修?」
其釋中云:「若起功用勵力運轉,便生掉散摧壞其心,從功用中心不得住。若如是行
即是過失。為遮此故,緩息勵力運轉之心,棄捨功用,則由忘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
故說遠離沉掉二邊,修此中界平等運轉妙三摩地,極屬難得,若可太緩則無難故。
又說從緩發生沉沒,則以此理修三摩地,顯然非理。】
若太策舉,雖然能達到明了,但是會生掉舉,無法安住。若太鬆緩,雖然有安住,但
是會有沉沒,又不能達到明了。
很難得策舉與放鬆適中的界線,所以要得到遠離沉掉的妙三摩地很難。印藏大德都對
如何拿捏叫苦連天,如果放鬆就能解決的話,那還有什麼難的呢!
鬆緩是發生沉沒的因素,因此大放鬆不可能是修三摩地的方式。
就像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先要對準目標,之後要調整焦距,如此才能看清楚。正念就
像觀察目標,正知就像之後的調整焦距。焦距要怎麼調?調動太多,喪失目標。雖然對準
了目標,但是顯現出來的像很模糊,這也要調整。
總之,這一段是在討論策舉與放鬆的平衡調整。對此,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會拿捏調
整。
>>>>>
[1] 內心獲得禪定要調伏五蓋,五蓋是能障礙生起禪定的蓋障,五蓋主要為掉舉沉沒所攝
例如,五蓋當中,貪欲、瞋恚導致掉舉,睡眠昏沉導致沉沒,又,掉舉、沉沒各有粗
細分,內心遠離了粗細分的掉舉,以及內心遠離了粗細分的沉沒,才能獲得真正的禪定。
佛典說的平等捨,有不同指涉,例如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當中的平等捨,指內心捨離
了對於眾生愛惡親疏的不平等;又如,心所法當中,受心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捨受
的平等捨,指不是苦也不是樂;禪定的平等捨,指內心捨離了沉掉的不平等,獲得等持。
(這些平等捨有不同內涵,不能混為一談,此處說禪定獲得的平等捨是捨離沉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