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由現觀契理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由廣八事七十義契理現觀總義》倉忠仁波切 教授
4. 遠離作意——依止觀雙運對治斷除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前三品(上粗、上中、上
細)。
《現觀總義》:「其後,修習如是止觀雙運,若具有正對治上上品欲界煩惱之能力,
則是獲得遠離作意,即是獲得對治支之最初。」
《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修初二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是為厭壞對治。如
是輾轉修習止觀,由修習故,若時生起欲界上品煩惱對治,是名遠離作意。」
勝解作意已是生起止觀雙運,其後,生起對治斷除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前三品之時
,即是轉增為遠離作意。
如何名為遠離作意?因為是開始遠離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粗三品,並且,從此以後
也將進行斷除細三品而獲得初靜慮根本定,故名為遠離作意。
5. 攝樂作意——依於止觀雙運對治斷除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中三品(中粗、中中
、中細)。
《現觀總義》:「其後,依次斷除上三品欲界煩惱現行,若獲得中三品隨一之正對治
,即名為攝樂作意,從此獲得少分觸及利益支——喜樂。」
《菩提道次第廣論》:「又由間雜薰修止觀,若能伏斷中品煩惱,是名攝樂作意。」
如何名為攝樂作意?因為已斷除前六品煩惱而有樂受,故名為攝樂作意。以譬喻來說
,如人身負千斤重擔苦,僅卸除百斤即有樂受。
6. 觀察作意——觀察是否全數斷除遠離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
《現觀總義》:「其後,當已斷除六品欲界煩惱現行,心想已斷一切煩惱,故作意易
生煩惱之相,獲得各別觀擇之觀察作意。」
《菩提道次第廣論》:「若觀見能障善行欲界煩惱,住定出定皆不現行,不應粗尋,
便謂我今已斷煩惱。當更審察,我實於諸欲尚未離欲而不行耶?抑由離欲而不行耶?作是
念已,為醒覺故,隨於一種可愛淨境攀緣思惟,若見貪欲仍生起,為斷彼故喜樂修習,是
名為觀察作意,由此能捨未斷謂斷諸增上慢。」
因為是觀察是否全數斷離自份內所斷品,故名為觀察作意。
於前已斷除世間修道所斷欲界煩惱第一品至第六品,心續似乎不現行煩惱,再刻意以
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而觀察,這就是觀察作意。
如是,刻意趣入特別的對境卻生起煩惱,因此,再生起對治斷除煩惱之作意,也就是
下一個「加行究竟作意」。
(...待續...)
>>>>>
[1] 《瑜伽師地論》:「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
、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七作意當中,前六者是初禪近分,最後一個是初禪正行,由初
禪近分的因,獲得初禪正行的果。
九住心之後,獲得初禪近分最初作意的奢摩他安止。只修止還不夠,進一步更要修觀
,才能斷除煩惱。獲得初禪近分的止後,為了對治欲界煩惱,進一步修習了相作意的觀。
了相作意是開始觀察粗靜相道的初作意,尚未得正式的觀,由了相作意的觀力獲得身
心輕安的觀時,即轉增為勝解作意正式的觀,獲得正式的觀時,即成辦止觀雙運的功德。
最初獲得正式的觀時,尚未有對治煩惱的能力,當能夠正對治欲界粗品煩惱時,即轉
增為遠離作意,依次對治斷除欲界粗三品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