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薩戒「發心儀軌」23 敬禮成量欲利生-2

作者: ykkdc (ykk)   2023-03-22 19:41:10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摘自:《釋量論—成量品》略講 見悲青增格西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續上文)
佛陀自己修行而成佛,我們還要建立祂嗎?要建立。
成佛需具備很多因素,通常會說 (1) 產生佛陀的因素,以及 (2) 建立認知佛陀的因
素二者。《成量品》講的就是成佛之道(即1),或建立成佛之道(即2)。
《廣論》名「菩提道次第」,菩提指的是佛,所以說的是成佛的次第;與《廣論》相
同,成量品也說成佛之道,二者差別在於不同作者自己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或想法。
《成量品》說了二個道次第,有「順成立方式」說—順著「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
逝救護者」次序說,與「逆成立方式」說(從救護者、善逝、大師...反推回來)。
「順成立」,自「能立由修悲」開始說,與《入中論》說大悲心是大乘種子、大乘根
本同一意趣。
依大悲心(欲利生)而說出空正見(大師)、如來斷證二德(善逝)、及之後如何利
生(救護者)。
也就是,由大悲心(欲利生)開始,說出大乘的道次第,因素是大乘五道十地(大師
-空正見,空性智慧增長道地功德),果說的是佛果(善逝))及利生(救護者)的部份。
「逆成立」時則說到:(救護者)如何利生?由轉四諦法輪,了解四諦即可得斷德與
證德。而此斷證二德又由修習而來,所以又說了修行的次第。因此,逆成立說了小乘的道
次第—修四聖諦及其所得之果。
所以,若問《成量品》說的是什麼?
回答是:它說的是道次第—大乘的道次第(順說)與小乘的道次第(逆說)。
《成量品》透過總綱「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說出成佛之道與解脫之道。
禮讚文偈頌分二部份,一、說成佛之道;二、說成佛之道又有何目的?
對於後者,文末的頌文「彼事讚大師,爲即由彼教,成立爲定量」交代了目的。
(注疏「世尊有無量功德,爲何以定量稱讚?以成定量之事而稱讚大師者,有所爲義
,爲顯即由彼大師之教而成立爲量性故。」)
也就是,這本書說了成佛之道,縮寫起來是禮讚文,禮讚文再濃縮就是「成」字。
禮讚文禮敬的對象是量。怎樣的量?即「成量」。
只有佛教才談「成量」。
外道都不談「成」,如大自在、造物主等,不是成量,他們是無因而有,或不順因而
有,此處(佛教)就否認這些。
「成」之意,是要是符合因緣而有。
如何才符合因緣而有?就是透過「欲利生」(大悲心)帶動,產生「大師」、「善逝
」、「救護者」。
「量」與「禮敬的量」有差別--
「量」是新生不欺狂的了別(「量謂無欺智」),「禮讚文的量」則是一切遍知(一
切種智),佛具有量(或佛是量)。也就是說,量是標準,此處是具有量者,所以稱為量。
此中之量(「世尊具是量」)有二解釋:
一、量是具三殊勝的斷德與證德(「因斷具三德,是為善逝性」),因為佛具備這些
,所以是量。
二、是佛是量。
禮敬的對象是量,是怎樣的量?非是無因而生等的量,而是由圓滿因素產生的量。
何謂由圓滿因素產生的量?即說到圓滿的意樂—大悲心(「欲利生」)與圓滿的加行—
空正見(「大師」)產生圓滿的果—「善逝」、「救護者」。
「善逝」可以分開來說:
「善」指斷德,「逝」字義是了解,指證德,也可以說佛陀是「善逝」。
「善逝」指的是本質,即由前因(大悲心、空正見)產生,(善逝)也就是成量的量。
果是「救護者」,說四諦使眾生解脫,即是救護之意。
內文中,成佛之道內容是從「量謂無欺智」至「故是定量性」(即成量品科判「以量
稱讚之所爲」一段以外的部份),說了順成立與逆成立道次第的部份。
但也不是馬上就宣說,自「能立由修悲」開始說順成立量,之前說的是準備工作,即
自「量謂無欺智」至「當來依鷲鳥」是基礎。
「量謂無欺智」至「當來依鷲鳥」此段說了量的定義、佛具是量等,這是為了要說出
有情眾生所希求的量,是由圓滿的因產生,不是由不順因、常因而生。
而「量謂無欺智」至「世尊具是量」是直接說出;「為遮無生者」至「則非無別故」
是反面托出,說明哪些不是量。
也就是,此段說了沒有一個恆常的遍智,遍智不可無因而生,將量與遍智做了結合。
(...待續...)
>>>>>
摘自:《隨念三寶經開示》穹拉仁波切教授.吳翠雯翻譯.2009.5.2-5.3淡江大學台北校區
善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