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
: 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
: 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
補充:此處經文提到,菩薩觀察眾生「欲縛所縛」,又「無善法欲」,心生憐憫起大悲心
之前系列文也學習過相關,複習一下,應常做思惟觀察,並非學習過就擱著、就忘了
《優婆塞戒經》:
「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
眾生的心續中,內心緣著所思惟的對境發起欲求,這是心所法當中,欲心所的作用。
一般凡夫所思惟欲求的,多是五欲之樂、男女之慾、權力金錢等,如此處《華嚴經》
提到,菩薩觀察到眾生欲縛所縛、無善法欲--菩薩透過這樣的思惟觀察,生起大悲心。
菩薩是大悲種性覺醒的行者,菩薩由大悲心,所思惟欲求的是什麼呢?菩薩內心緣著
"佛果"、"有情"思惟,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起善法欲,希求成就佛果菩提利益眾生。
當一位有情眾生,生起為利有情欲求佛果的菩提心,即是以悲心緣取一切有情、以智
慧緣取佛果菩提,內心因為大悲心的推動,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誓願成佛,他就名為菩薩。
>>>>>
[1]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發意欲求佛菩提者,諸欲求勝果(佛果),當發菩提心」
我們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第六意知發起希求成就佛果菩提的欲求,即是發菩提心。
[2] 《華嚴經》:「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大悲為首故,思念一切智智故」
如經中說,菩薩以利他為主,並非以自利為主做自了漢,菩薩發菩提心不棄捨一切眾
生,因大悲心不忍眾生苦,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欲令解脫、究竟成辦無上菩提。
經說菩薩「思念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佛果一切種智,菩薩思惟憶念希求成就「一
切種智」,為了利益眾生,生起為利有情成辦佛果一切種智的菩提心,所修皆為利眾生。
[3] 菩提心是利他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薩由利他的大悲心,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希求成佛是為了利他。
菩薩不是生起「聲聞心」只欲求做個灰身滅智的自了漢,大乘經典說那是焦芽敗種,
長不出菩提佛果;菩薩為了利他,發心成就佛果菩提,生起「菩提心」希求成佛度眾生。
菩薩戒提到,若只求自利忘了菩提心是利他,則違犯菩薩戒,則修諸善法是名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