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The Opening of Wisdom-Eye〉十四世達賴喇嘛 陳琴富譯
: 佛陀的整個教法,可以概分在三個大要目之下:增上戒學(adhi-sila)、增上心學
: (adhi-samadhi)、增上慧學(adhi-prajna),因為三藏中所有探討的主題都落在這三
...(續前篇) 上次尊者這篇文章,只貼了前面十善業道的部份,續貼後半段略述別解脫戒
摘自:〈The Opening of Wisdom-Eye〉十四世達賴喇嘛 陳琴富翻譯
別解脫戒
別解脫的梵文「pratimoksa」(巴利文 patimokkha),字首「prati」是指「擺脫」
的意思,擺脫世間的苦,從而使得遵守這些戒律的人能夠導向「moksa」,意即「自由」
或是「涅槃」之意。
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持守戒律,讓他遠離欲望、恐懼,也沒有因為欲望而擺脫名利的
束縛、或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樂,倒不如透過強烈想要得到解脫的意志,與這個世俗隔離
去修行,至少做到不傷害(ahimsa)眾生。因此,他們真誠的稱這為別解脫戒。
因為有八類人分別持守這些戒律,因此可以分為八種:
正學戒(Upacasatha-sila)
優婆塞戒(Upasaka-sila)
優婆夷戒(Upasika-sila)
沙彌戒(Sramanera-sila)
沙彌尼戒(Sramanerika-sila)
近住戒(Siksamana-sila)
比丘戒(Bhiksu-sila)
比丘尼戒(Bhiksuni-sila)
戒律也同時被視為是禁止違犯的戒,基於此,這八種的戒律統稱為別解脫戒。至於應
該持守的戒條也各有不同:
近住戒有八條。
優婆塞戒和優婆夷戒有五條。
沙彌戒和沙彌尼戒各有三十六條,其中十條是根本戒。
正學戒有十二條,其中六條是根本戒,必須持守兩年後才能成為比丘尼。
比丘戒有253條,分成幾個類別,在最初的時候必須嚴格持守:
第四條戒婆羅夷(Parajika),比丘如果犯了這些罪業將被逐出佛門,且不得再
剃度。
第十三條戒僧殘(Samghavasesa),犯了此戒將墮未墮,如人濱危,僅留殘命。
第三十條戒捨墮(Naihsargika),以罰金贖罪。
第九十條戒單墮(Prayascittiya),必須贖罪。
第四戒悔過法(Pratidesaniya),必須懺悔。
第一百一十二條戒惡作(Saiksa),善行的準則。
比丘尼戒有364條,其分類和比丘戒一樣:
8波羅夷,27僧殘,33捨墮,180單墮,11悔過去,112惡作。
在這八種別解脫戒中,只有近住戒是短暫的,持守一天一夜,在家人回家以後持守五
戒即可。其他的七種戒律必須終身持守。
對於那些想要建立解脫戒的行者,在其持守時有一些阻礙,他必須沒有以下的情形:
1.曾經違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無間罪,這是﹝生起﹞
戒行的阻礙。
2.再者,沒有得到受戒,或是沒有獲得父母的允許過出家生活,這是﹝建立﹞戒行的
阻礙。
3.太年幼,我們形容是「不足以被嚇跑」,這是﹝開展﹞戒行的阻礙。
4.身體的缺陷或畸形可能是﹝實踐﹞戒行的阻礙。
我們必須注意,一個人的出身是不構成阻礙的,因此不論出身的貴賤、家庭的貧富,
仍然可以受戒並持戒。沒有上述缺憾的人,可以根據個人的能力和際遇持守一種別解脫戒。
未具足者受持「制限遍淨戒」有兩種方式:盡最大的努力持戒,以及量力而為。
已具足者受持「無制限遍淨戒」可以藉助於以下的助緣:
1.常隨善知識(具德上師或是益友);2.保持見清淨並避免雜染;3.了知妨礙戒律的
雜染以善護戒清淨;4.精進用功以淨化自心;5.如理抉擇引起快樂的資具依止。
以下對此五點作進一步的解釋:
第一個助緣的意思是,藉著善行比丘的行儀或是聽聞善知識的說法來守護我們的戒行
。尤其是離道已遠的人,必須親近一個具德老師並接受法的教導。
清淨見意指一個人他清楚知道哪些法是應該捨棄的、哪些法是應該開展的,且非常勤
勉的去了知其間的差異。他必須以正念與正知(smrti-samprajanya)去分析我們的心識
。再者,憶念自己尊貴的上師,他是如何責難我們的不當行為,以這種方式去開展慚愧心
。建立這些德行以後,就可以持戒清淨。
第三個助緣,「了知妨礙戒律的染污」意指要知道導致墮落的因,完全了知這些原因
之後,我們就必須放棄會導致毀滅的煩惱,而自覺地開展提昇戒德的行為。這可以藉著聽
聞佛法、思惟佛法、修持佛法來達成。
精進用功在此處意指一個人必須努力修行,尤其是在三個特別的時日:斷食日
(Upacasatha-day,誦念別解脫戒律儀以及聽法),結夏安居日(Varsavasa,三個月的
雨季安居期精進修行),自恣日(Pravarana-day,雨季結夏安居結束那天,比丘彼此邀
請告誡並給予開示)。
引起快樂的資具有四種:衣服、食物、床座、醫藥,使用這些資具僅為此身繼續維持
,如果會生起新受煩惱則應禁止使用。如理抉擇這四種資具才可以守護持戒清淨。
有四個因素會引導人們行不善法。分別是:
‧無明
‧不敬法
‧輕慢
‧煩惱相續
這四者稱為墮落之門,想要守護戒律的人必須斷絕它們。一個人持守戒律必須像保護
他的眼睛一樣。除此之外,還必須開展四個相對於此四個墮落之門的善法:
‧智慧
‧信
‧敬慎
‧煩惱息止
因此不難理解,不論大乘或是小乘其別解脫戒律儀是類似的。此處要強調,不論大小
乘都重視別解脫戒的修持。
菩薩戒與密宗戒
然而,有關菩薩戒與密宗戒,這是大乘特有的誓戒。
如果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他必須守護自身避免犯十八種導致墮落的戒條,以及四十六
種不當的行為。(菩薩戒又稱三聚淨戒,哪三聚:包括別解脫戒。)_
如果一個人受了密宗戒或三昧耶戒,它必須守護自己免於十四個根本墮落戒,連同守
護五眷屬(pancagotra)的普通與特別的行為和其他的行為。菩薩戒和密宗戒根據派別以
及修行的方法,戒條非常多,在這本導論的書中無法詳細解說。
(要受佛教密乘戒的前提,要先受菩薩戒,有了菩薩戒之後,才能夠受密乘戒,而菩
薩戒本身包括別解脫戒。)
有關增上戒學的描述就講到這裡。
>>>>>
[1] 斷食日(UPAVASATHA),在陰曆每個月的第一天新月和第十四天滿月時
根據《別解脫戒經》,比丘要念誦根本律儀,在家眾則要持守八關齋戒一日夜。在家
眾還有特別的教戒,必須在這一天待在精舍裡聽聞、閱讀、思惟法教。在家人於這些天裡
還要準備食物和用具供養比丘。
[2] 未證言證的範圍包括妄說世間的或出世間的成就。
一個比丘可能吹噓他已經證得禪那或是阿羅漢果。如果他這樣做,就犯了第四波羅夷
戒(parajika)「妄說上人法」,沒有資格再當比丘,必須逐出僧團且終生不得再剃度。
在家眾如果未證言證則會有嚴重的果報。
[3] 邪見情況下因果法則是被逐漸的破壞
參考《長部經》第二經,在《覺音疏》開頭的解釋,尤其是有關於「斷滅論」的見解
[4] 所有的別解脫戒律儀都是源自於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a)
只是小乘有一點點不同(註:一切有部不是指一個部派,而是含攝十八部派,包括根
本四部,根本四部包括說分別部等等)。西藏的出家僧也是源自於根本說一切有部,只是
修習大乘和大乘經典。至於比丘尼傳承目前只存在於中國、台灣、韓國和越南。
[5] 目前藏傳佛教的出家僧戒,男眾有沙彌戒、比丘戒,女眾有沙彌尼戒,但無比丘尼戒
末學收錄在精華區[圖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