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5)

作者: ykkdc (ykk)   2023-07-27 09:58:20
: [3] 此處《般若經》云:「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
: 止觀的觀--觀察施設義自性不可得的智慧,即空正見,空性以所緣區分四空、十六
: 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可學習《入中論》,當中解說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等空性內涵。
補充:勝義諦從所空處有法分類,可分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
摘自:現觀莊嚴論_略說二諦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轉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討論二諦分七項來說明:(一)區分處,(二)分類,(三)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定義,(四)名義
,(五)觀察一與異,(六)了解二諦的功德,(七)不了解二諦的過失。
(一)區分處
二諦是從那邊分出來的?所知。
《入中論》談到:諸法都有觀察究竟之量所獲得的內容,與觀察名言之量所獲得的內
容。觀察勝義之量所獲得的內容,稱為勝義諦;觀察名言之量所獲得的內容,稱為世俗諦
,任何一法皆有二諦。也就是,二種不同的觀察所獲得的二種結果。
或者說,(在任何一法上)表面看法下所獲得的結論(屬世俗諦),以及追究到最終
情況下所獲得的結論(屬勝義諦)。
但是這邊説法是:所知為區分點,它區分為二諦。所以世間一切法,有的歸類到勝義
諦,有的歸類到世俗,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了。
為什麼會這樣講呢?就引用《父子相會經》(佛陀和父親淨飯王相會,對淨飯王宣說
):「如是如來了解世俗勝義二諦,所要了解的也僅止二諦。」
(二)分類
勝義諦從所空處區分,可分為二十空、十八空、十六空等。
此為詮釋上面的不同,除此之外,它們的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因為它們都是遮無。
空性是遮無,沒有實有這樣而已。
空性在現證它的現量看來,為什麼是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像桌子和椅子,是一還是異?不是一,所以是異。然而,沒有實有這樣一個狀況,就
談不上一與異。
「從所空處區分」指,本質上雖然沒有不同,但從其所依法來區分。
如因為桌子與椅子不同,所以可以說,桌子的空性,與椅子的空性,不一樣,除此之
外,要就它們二個的空性說出差別,那是沒辦法談的,因為它們只是遮住實有(沒有實有)
的狀態。
從言銓上可分:具境上面的勝義,和境上面的勝義。
具境上面的勝義,可分異門的勝義和非異門的勝義(用現代話來說是不同的勝義與不
是不同的勝義)。了解無我的比量是異門的勝義,聖根本定(即了解空性的現量)是非異
門的勝義。
境上面的勝義,也可分異門的勝義和非異門的勝義。苗和無我的聚合是異門的勝義,
苗的空性是非異門的勝義。
這是勝義從言銓上分,也就是從帶有「勝義」之名來區分。
講這些是否重要?也算重要。因為印度人寫作時,真的、假的都混在一起講。有時候
講的是比量,有時候講的是現量,有時候是講的是苗與苗的空性的聚合,但這些都不是真
正的勝義,只有苗的空性才是真正的勝義。
因此,問:勝義可分為多少類?
就要回答:從所依分上來的話,可分為二十空等,這是真正勝義的分類。
這邊的分類講的不是勝義的分類,而是勝義從言銓上來分類有多少類?境的勝義、具
境的勝義。
問:有沒有真正的具境的勝義?有。
真正的具境的勝義是針對假的具境勝義來說,將了解空性的比量說是假的具境勝義,
或次要的具境勝義,將現證空性的智慧說是真正的具境的勝義。
同樣地,境也可以這樣分,把瓶子與瓶的空性聚合說是假的境的勝義,瓶的空性才是
真正的境的勝義。
>>>>>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法師譯):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乘菩提心的意欲目標成就佛果一切種智),大
悲為首(大悲是生起菩提心的首要因素),無所得為方便(了解無自性可得的智慧,一切
都是依賴觀待的緣起),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
同共迴向一切智智,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為利眾生願成佛)」
[2] 《般若經》說:「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
無所得--我們的身語意,以內心意知的勝義理智量觀察某一法的究竟實相,於其上
觀察不到任何一分自性相成立,非實有、無自性可得,故知一切法都是觀待依賴的緣起。
例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一位補特伽羅的施設處「自心」,以及「補特
伽羅佛聖者」、「補特伽羅眾生」,以勝義理智量觀察這三者都沒有實有、無自性可得。
「心、佛、眾生」的所空處有法不同,心是施設處、佛是所施設的解脫者、眾生是所
施設的輪迴者,雖然這三者是不同的所空處有法,然而本質上的勝義諦空性,並無差別。
菩薩由空性的道理了解佛果存在,由大悲引生菩提心與一切有情同共發趣大乘成就佛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