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24 19:20:04
: 補充:煩惱障--障礙解脫之障;所知障--障礙佛果之障
(續前篇)
摘自:2009年《宗義建立》雪歌仁波切教授 釋見諦法師(香光尼僧團法師)編輯
(1-1) 的實例,就如「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分別識」及「由前述
分別識所生的三毒及其種子」。(P42/L10)
這個是煩惱障,所以具煩惱障的根,主要是(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心
,這種分別識就是我執(屬於無明的俱生我執)。
之前講過,「補特伽羅無我」有粗的跟細的。粗的是「補特伽羅常、一、自在空」,
細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與無我相反,即是我執)現在是細的我執—執取
「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這是煩惱障的最源頭,從這邊產生粗的補特伽羅我
執及各種貪瞋等煩惱。這裡講三毒,從那邊產生出來的三毒。
這裡先是煩惱的部分,然後是種子的部份。煩惱的部分為(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
質有的這個分別識,還有(由這個分別識所引生的)貪瞋癡等。「等」包括六根煩惱,二
十隨煩惱(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都是與這個分別識的意知心王相應的心所法)。
然後是種子,所有的煩惱都有其種子。「及其種子」,「跟種子一起」。跟種子一起
,是跟什麼的種子呢?就是包括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種子、貪的種子、瞋的
種子、癡的種子、所有煩惱的種子。
要理解,具煩惱障包含煩惱及煩惱的種子,兩個都要包含。指出具煩惱障時,有講整
個煩惱,也講這些的種子,所以整個都包含。
煩惱那麼多,煩惱裡面最源頭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從那邊就產生各
種各樣的煩惱。然後,源頭的種子也好,後面的貪瞋等等煩惱的種子也好,都是具煩惱障。
下面說明非具煩惱障。
(1-2)的實例,就如「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氣」,
以及「由前述習氣所生之心的粗重」。(P42/L12)
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前面講具煩惱障的時候,提到(執取)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
分別識的種子,現在講非具煩惱障,就提到「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氣」。
所以,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種子,是煩惱障,其習氣是非具煩惱障。
為什麼這樣區分呢?習氣跟種子有何不同呢?平常我們話裡常會講習氣這個詞,它跟
佛典裡講的習氣差別很大。為何差別很大呢?其實,平常講的習氣是從果的角度說的。
生:過去是種子,這邊(平常口語講的)習氣是不是已經開花了?
師:對。平常我們講,「這是什麼習氣啊!」好像過去的某個東西變成了一種習慣,
於是就累積成一個結果。我們講話時,會說「某人在那方面的習氣很重」。人們講話中有
所表達的習氣,事實上是一種果。
佛典裡面的習氣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譬如說:業的習氣,某個煩惱的習氣。這些習
氣的意思與平常人們口頭上講的習氣,意思差距蠻大的。
為什麼差距蠻大呢?各位想一想,以人們口頭上的習氣來說,過去執著補特伽羅能獨
立實質有的心很強,現在更強,人們認為:現在更強的是他過去的習氣。
這樣想的話,那麼強的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心,當然是煩惱障,不可是非具煩
惱障。若按照人們口頭上的說法,這種「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心的這個習氣」,它
肯定是「具煩惱障」,不可能是「非具煩惱障」,「具煩惱障」裡面很粗糙的。
按照這個解釋來看,它完全不是人們的口頭上所說的。這裡講的是補特伽羅能獨立實
質有分別識的習氣,它不是具煩惱障,而是非具煩惱障。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它不算煩惱,非常微細。是具煩惱障的話,就很粗糙。非具
煩惱障微細的程度,就是連阿羅漢都還未斷除。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們心中仍
有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分別識的習氣。所以,這個習氣是很微細的,絕不是粗糙的。
總之,平常人們口中講的習氣,跟佛典所說的,意思完全不同,簡直有天壤的差別。
要瞭解,佛典裡講的習氣,與人們平常口頭上說的或腦海中想的,完全不同。佛典裡
面的習氣,其意思有點像殘留下來的榴槤味。譬如說,我在這個房子或冰箱裡,放了一個
榴槤,後來將它扔了,但是它的氣味還在。
就像這樣,煩惱已經沒有了—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已經沒有了,但是還
有一個怪怪的影響,這就叫習氣。
所以習氣的意思是沒有真正的它,但是仍有一種影響。阿羅漢已經斷了補特伽羅能獨
立實質有的分別識,就是煩惱已經斷了,但是他的習氣還在。
習氣還在的意思是,沒有它(沒有煩惱了),不過還是有一點點影響。各位不要這樣
想,若是這樣的話,我們都沒有習氣。我們煩惱在,習氣也在,二個都在。
生:造作等流果,跟佛典上說的習氣,有沒有關係?造作等流是因為煩惱?
師:造作等流果跟種子有關係,跟習氣沒關係。
種子比習氣還更強,還更有力量。用種子這個詞,表示它真的能感出來煩惱。這是什
麼意思呢?種子要真的能生果,譬如花的種子能夠生花,才叫花種。
(註:種子會產生煩惱;習氣不會產生煩惱,習氣不是煩惱。)
生:這樣的話,平常說的等流果,造作等流,就是剛才(1-1)所說的「分別識所生
的三毒及其種子」那個種子,對嗎?
師:對,那是從種子產生出來的。
種子是這樣,我們生煩惱的時候,馬上會種種子。煩惱一產生的時候(煩惱起現行)
,會種下一個將來能生煩惱的種子(現行薰種子)。
譬如,學佛也會種下將來修行的善根種子。一樣的,心生起貪心、瞋心等煩惱的時候
,它會反覆地種下很多將來生起煩惱的種子。
當我們造業時,也會種下這個種子,譬如說造殺業,或其他不好的業,做的時候,同
時種下了將來想做這種事情的種子。將來這個種子會產生它的果報,那個時候,就叫造作
等流果。
生:習氣是不是等於潛伏在我們那邊?藏在那裡面?到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某
種行為或講出某種話?
師:這個不可以說不知不覺。這個有點細,你們若學心類學,就會比較會理解。
例如,連已經瞭解空性的觀察修或觀,這樣止觀的「觀」來說,它還是我們的心(分
別心的止觀),它不是「現量」,現量能赤裸裸地看見。
我們觀的時候,不是赤裸裸地看見,還是透過邏輯思惟的力量而「觀」這個空性。觀
空性的時候,我們的思惟,還沒有到達現量的階段,還是分別識。
在分別識的階段,它對無自性或不真實,瞭解得很清楚,但是它還是有真實存在的顯
現(分別心的覺知當中有自性成立的顯現)。
這個顯現(自性有的顯現)是習氣造成的。所以連觀修不真實的空性、無自性,一切
法完全沒有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在觀修的心裡面,還是有一點實有的顯現。
這個實有的顯現(自性有的顯現)就是習氣造成的。就這個來說,就有一點不知不覺
。因為它真正知覺觀修的是無自性,空性的道理。
這個顯現(自性有的顯現)無法擋住,顯現(自性有的顯現)還是出現。你的問題好
像是,沒有特別注意,就生起貪心、生起瞋心這些。
生:您說的是無記嗎?
師:不是無記。平常我們講「不知不覺中我生氣了」,這個不知不覺是本身沒有特別
刻意,但是有生氣。相對心本身來說,它是一種知覺,是主動地生氣。有誰願意生氣呢?
誰喜歡生氣呢?誰都不會有這種生氣的意願。
生:習氣是不是心裡還是一直覺得「我」的存在,有那個我?譬如說,證得空性的聖
者,如果有一天從懸崖掉下去,那個剎那,他還是覺得「我掉了。」那個我存在,有我的
存在,有一個東西在,有一個我在?是不是這樣?
師:剛才講的可能不夠清楚,我講的不是瞭解空性的這些人,如你說的,有時候好像
實有顯現一下。
我講的是,連修空性,觀空性的當下,它也「實有顯現」(空性顯現為自性有的自性
成立),在觀修的同時,也有實有顯現,這個實有顯現很細很細,好像自己完全觀空性了
,但是心裡面,還有一個實有的顯現。
為什麼實有的顯現?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好像有自己的主意,有一個邏輯思
考,所以自己的邏輯在分別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一個實有的顯現。
這樣修空性,慢慢地,就變成不需要主意或思考,境跟心碰上了,連接了,它不需要
特別主意而觀察它,已經通了。我們常講「如水入水」。
像這樣觀通的時候,自己就不需要主意,就不是分別的階段,所以不是分別識,它就
直接「水入水」,這樣暸解的時候,它才去除掉實有的顯現。
剛才你說的例子,此人已經暸解空性,他會不會偶爾產生實有的執著?他實有的執著
心還是會生起。
這個人雖然已經暸解空性,譬如說,菩薩也會生氣啊。菩薩雖然已經生起大悲心、菩
提心,但是偶爾不小心,就會生氣。
《入行論》有說,菩薩生氣的話,會摧滅他多少劫的善根。這些是針對菩薩說的,不
是一般凡夫,連菩薩也是會有。但是他們生氣是一下子,很短暫,解釋瞋恨心的過患時,
就講一剎那生起瞋恨心的話,會影響到多少。
雖然菩薩已經理解,已經證得大悲心、菩提心,但是如你說的掉下來或者什麼,短暫
間會不會生起一下?會的。
同理,菩薩或一個已經證得空正見的行者,他偶爾還是會生起執著心。同樣地,已經
證得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的道理,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已經理解,短暫間會不會
生起補特伽羅實質有的執著心?也是會的。
現在是講,習氣的顯現,不是執著心本身,執著心本身是煩惱障。已經證得空性,已
經證得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空,但是,短暫間也會生起這些執著心與煩惱障。
剛才講的不是煩惱,而是非煩惱習氣造成的顯現(實有的顯現、自性有的顯現)。
習氣造成的顯現,這顯現來說,一個人修行時,並非因為沒有注意,沒有那麼認真情
況下就生起煩惱,連修打坐中,也有這個顯現。所以這有點不同。
生:剛開始我的理解是,雖然這個是習氣,其實它比第一個還嚴重,聽到後來,好像
它變得很輕?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師:沒錯。習氣很細,很輕。
生:對已經證到阿羅漢、或菩薩地的修行人來講,他們的習氣很細。是說一生起來,
只是一剎那,他馬上就能壓下去,能止息掉它,還是說會變成很嚴重?
師:不是。這個習氣不是一下子就可壓的這種。
剛才講的,就是連打坐時,它都在啊。怎麼壓也壓不掉的。它是怎麼樣去除呢?就是
打坐的時間很長、很長、很長,就講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去除習氣細的部分,很難很難
。所以斷習氣,就講三大阿僧祗劫,斷煩惱,可能今生可能三世就可作到。
生:照這樣講,這應該是很重的病,不好醫!
師:對。它是很細微,不能說很重的樣子,但很難斷根。
生:只有成佛才能斷習氣?
師:對,習氣是連定中都在。我們一直今生,或好多好多生,甚至三大阿僧祗劫中,
慢慢慢慢地修,它就不見了。
習氣裡面還分很多層,這個後面會說。譬如說,修道裡面,平常講十地菩薩,十地菩
薩要斷非具煩惱障,就慢慢、慢慢地,從初地、然後二地、三地,一分分地斷除。
總之,執著心跟習氣,中間差別很大。再者,習氣分很多層,這個分一般人無法想像。
佛已經知道一切法,我們現在並不知道一切法,我們所以不知道一切法,當然一定有
一個擋住我們的障礙,一般說,那就是所知障。
我們會這樣想,所知道方面的障礙,就是所知障。所以,意義上,好像已經承許了所
知障。好像毘婆沙宗真正地了解並主張所知障的樣子,只是他們不承許這個詞,所以問題
是這個詞。
所知障這個詞,解釋的時候有關聯到,簡單說,所知障關聯到一切相智,他不是用一
切智,是用一切相智。佛典裡面說所知障的時候就有一個關聯,解釋所知障的時候,就關
聯到一切相智。
毘婆沙宗不承許一切相智中的「相」字,他承認一切智。因此,關聯到一切相智時,
就說不承認所知障;所知障這個詞關聯到一切相智故。
(下略...轉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
[1] 煩惱的種子,有時候也會說是煩惱的習氣。這時候,種子和習氣是同義。
然而,說到所知障是煩惱的習氣時,就不是前面說的那種習氣。前面說煩惱的習氣種
子屬煩惱障,會再生煩惱。後者說所知障的煩惱習氣,這種習氣不屬煩惱,不會生煩惱。
[2] 這是10多年前教授,當時仁波切中文表達能力有限、詞彙沒那麼豐富,雖然只用簡單
辭彙但整體骨幹架構大概都有了,其中細節部份就要更進一步去學習,辨識的更清楚
,如《增一阿含經》云:「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觀,復更當修二法,智與辯也。」
[3] 摘自:倉忠仁波切教授__「種子」、「習氣」有何差別?
1.某一覺知(心識)隨眠時就轉為「種子」或「習氣」,「種子」(某一覺知隨眠的
習氣)將來會引生為覺知。
如以「我執」(例如執取補特伽羅獨立實體有的分別心)來說,通達「補特伽羅無我
」之時,之前心續中現行的「我執」就隨眠為「種子」。
當「我執」的種子(即我執的覺知隨眠的習氣)遇緣又發(習氣種子起現行),「我
執」現前之時,就是「習氣」(我執的種子)顯現為覺知的體性;隨眠之時的習氣就是「
種子」,因為遇緣會再顯現為覺知,具有這種機會的習氣就是「種子」(屬煩惱障)。
2.後來完全不再有機會顯現為覺知的體性,這樣的習氣不是「種子」,僅是「習氣」
。如八地以上菩薩心續中沒有機會顯現我執,但心續中有我執的「習氣」(屬所知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