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摘自:《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7》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10
請看文,「修行(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此二句是指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
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空性,被空性周遍。「自性住種姓」和空性同義。
《現觀莊嚴論》主要闡示《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隱義,附帶也闡示空性,不僅如此
,在八事的每一事中,都有闡示空性的字句,例如在此第一事,「修行之所依,謂法界自
性」即闡示空性。
「自性住種姓」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下自熱地獄的補特伽羅,上達續流最後際的
菩薩,心續中都有「自性住種姓」,但是佛沒有「自性住種姓」,凡是未成佛的補特伽羅
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
至於「自性住種姓」,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一致承許「自性住種姓」
,只是各宗派承許的方式不同。
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認為「自性住種姓」是有情心續的「法性」。這樣說是依據經論
講的,經典是《如來藏經》,此屬中轉法輪之經典;論著是彌勒怙主的《大乘無上續論》
(寶性論),依此而說有情心續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
菩薩心續之法性是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是菩薩心續之空性。「修行之所依
,謂法界自性」特指菩薩心續之自性住種姓,一般的自性住種姓在一切有情心續中皆有。
不論中觀應成派或自續派皆說:「有情皆堪能成佛」,有情皆有成佛之時,追根究底
是因為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
雖然有情心續中皆有自性住種姓,但只因為有情自己不修持能證佛果的方便,才留在
原地;若有修持,必定可以成佛。
有情若不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將原封不動的待在那裏,不會增長。若是補特
伽羅有修行,其心續中的「自性住種姓」必定會增長,將來肯定會證悟成佛,獲得解脫。
心的「法性」,是指心無諦實成立。例如:瓶子無諦實成立,是瓶子的法性。
因為心無諦實成立,故心可改變。心遇到好因緣就變好,遇到不好因緣會變壞,都是
因為心無諦實成立故。
若心諦實成立,則心不能改變,不管遇到好或壞的因緣,心都如如不動。因為心無諦
實成立,遇到好因緣,心就進步增長。
心無諦實成立就是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就是「自性住種姓」。心遇到好因緣
會進步增長,最好的因緣是佛法﹑善法,尤其大乘法。
「正行」是菩薩心續之智﹑加行。四正行又稱四加行。「所依」是菩薩之所依(依止
處)。正行是菩薩之所依。
「法界自性」是法性或空性之自性。大乘正行所依「自性住種姓」,只在菩薩心續中
有。但是一般的自性住種姓,是指佛種姓,一切有情的心續中皆有。
當說「心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時,意思是補特伽羅心續中若具有此,將來成佛時,
心將會轉成相智體性;心上的法性「自性住種姓」會轉成自性身,心會轉成智慧法身,智
慧法身和相智同義。
(...待續...)
>>>>>
[1] 本文提到: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認為「自性住種姓」是有情心續的「法性」(心的本
性)。這樣說是依據經論講的,經典是《如來藏經》,此屬中轉法輪之經典;論著是
彌勒怙主的《大乘無上續論》(寶性論),依此而說有情心續的法性是自性住種姓。
彌勒菩薩的《大乘無上續論》或稱《寶性論》(佛性論),是闡釋《如來藏經》的典
籍,寶性即佛性(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堪能成佛。
《大乘無上續論》(或稱寶性論)闡釋眾生皆有如來藏的究竟一乘。佛教宗義當中,
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承許究竟三乘,中觀宗(自續派和應成派)承許究竟一乘。
[2] 本文提到,有情心續中的自性住種性,即心的「法性」,是指心無諦實成立。
佛典當中提到自性,不一定指所破的自性,所破的自性指自性成立的自性有,即空正
見的所破。然而,有時候自性是講本性,如此處的自性住種性是講心的本性,不是講自性
成立,例如,有情心續中的自性住種性不是講自性成立,佛的自性法身不是講自性成立。
[3] 《現觀莊嚴論》:「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經中,略廣門宣說。…修行及
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躭著不疲,周徧攝持道。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
是,十教授體性。」八事第一事「一切相智」,發心及教授,七十義先闡釋第一義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