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自信

作者: jacksonyeh (華思格)   2012-11-21 20:41:52
中共十八大閉幕後,觀察家與學者紛紛開始總結在胡溫領導之下中國的發展。過去十年,
中國不僅在經濟、航太與國防科技上有顯著的發展,更接連舉辦奧運、世博等大型國際活
動;同時,跨國界的「軟權力」也為國際所重視:超過三百間的「孔子學院」扮演了語言
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而較為人所忽視的是伴隨總體國力的崛起,有愈來愈多華人參與
國際組織,凸顯了當代中國的自信。
林毅夫,台灣民眾或許只記得他曾是當年泅水叛逃對岸的軍官,近年因為返台奔喪的訴求
而引發爭議。然而,其實他剛完成於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與首席經濟學家的任
期(2008至2012年),目前返回北京大學任教。日前他在香港出席了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的
講座,全場用流利的英語發表並且接受問答,吸引了滿場的師生參與。講座的內容大致與
他過去一貫強調「比較優勢」的國家發展策略相同,沒有太多新意,他先前提出中國至少
可以繼續保持二十年百分之八經濟成長的論點也早為人所爭辯。更值得注意的有兩點:首
先,金融危機後林毅夫的多本近著由歐美知名大學出版社相繼出版,這表示在專業學術期
刊論文以外,他作為中國頂尖的經濟學家受到西方讀者與政府的關注、影響力大增;其次
,不同於華盛頓共識,一個以中國漸進式經濟改革為主的經驗日益受到部分發展中國家(
例如,東南亞、非洲與中亞)的重視。
像林毅夫這樣接受歐美高等教育、回國後擔任政府智囊或大學教師,進而參與國際組織運
作、甚至企圖爭取話語權的中國精英愈來愈多;張月姣(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成員)、朱民
(國際貨幣基金會副總裁)、陳馮富珍(世衛組織總幹事,香港人)等人是幾個廣為人知
的例子。他們英語流利、思維敏捷、充滿自信,認為未來的世界舞台與機遇將在廣義的華
人手中,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陸續邁向個人事業的高峰。可以觀察到,中國的精英已經
從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認為「特殊」的故事,慢慢地轉變為用國際語言、在國際遊戲規則
下參與,這不僅是思維的轉變,也是自信的展現。
事實上於2011年,美國國會所設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中已經注意到
這一種趨勢。然而,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一種「盛世」的情緒伴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的浮躁
與亢奮;在這樣的自信之下,許多政權不光彩的歷史被刻意迴避與忽略。於是發生在荒唐
年代的大飢荒變成趕超戰略底下資源要素錯配的結果;談八十年代的價格雙軌制改革與隨
之而來的尋租與官倒行為,但是絕口不提間接影響八九年「六、四」事件的發生;對於貧
窮問題,只認為把餅做大就能順利解決,卻無視貧富差距在邁向小康社會中一再擴大;在
表面亮麗的快速都市化下地方政府惡化的土地與財政問題當然也不會在其視角之內。這些
自信背後的尷尬,並非不被認知卻始終不是議程上的優先課題;在十八大時連北京計程車
的車窗搖把都要管制,正正顯示政權發展滯後於個人所產生自信又疑懼自卑的反應。
對台灣而言,一個崛起的中國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也伴隨「亦敵亦友」的複雜情緒,然而
鮮明的對比是台灣對於未來的政經發展似乎感到徬徨與悲觀、自信不再,甚至部份指標也
顯示整個社會的停滯與倒退,這事實上同樣值得我們的關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