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論語》札記 (01) 學而篇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4-05-18 12:56:03
論語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札記1.1「學」以道德實踐為主,專業知識為輔。「時習」是工夫所
在,腦中有強烈的意識,才能遇事不亂。「朋」點出團體的影響力,
朋友相處以道義為核心,進德修業自然省力。「人不知」是對自我的
考驗,即使依道義而行,在社會上也未必事事順利;能做到「不慍」
,不生氣、受傷、灰心,才是真正的修養。
論語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
之本與!」
札記1.2「犯上作亂」易讓人聯想到威權,現代講求法治,即使是家
人也不能侵犯彼此的自由與人權。但這不表示「孝悌」不重要,只是
家人之間要以柔性的關懷、溝通為主,盡量減少剛性的命令、要求。
良知良能的培養從愛親敬長開始,對親人的愛(齊家)可激勵自己向
善(修身),在社會上善盡職責(治國)。
論語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札記1.3對人和顏悅色也是一種修養,為何孔子說「鮮矣仁」?或許
要從動機面來看。和顏悅色是基本的禮貌,但巧言令色則逾越了分寸
,恐怕是為了從別人身上求取不正當的利益,所以刻意擺出討好的模
樣,而不敢透露真心話。如某些大學生平時蹺課、不唸書,期末才向
老師哭訴、求情,便是「鮮矣仁」的實例。
論語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傳不習乎?」
札記1.4暑假看了《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書中提到:人常把未
來的我當成陌生人,麻煩事都丟給未來的我去傷腦筋。答應別人的事
情沒有盡力去做,總是拖到明天,對自己是不忠,對別人是不信。「
言過其實」是人性常見的陷阱,要時時警惕(三省)。「傳習」的重
點不只是知識,更是做人做事的真實可靠。
論語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札記1.5孔子思想從某方面來看,也是培養政治、企業、軍隊各領域
CEO的學問。領導者的一舉一動,對下屬影響很大,謹言慎行才會受
大家信賴。團體裡的資源如時間、金錢,皆是大家共同奉獻,要常懷
感恩之心而節制使用。愛與信是人際相處的基本道理,如何落實則在
「時」,即臨機應變、洞燭機先的能力。
論語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札記1.6孝(父母)、悌(兄弟)是家庭倫理,信(真誠)、愛(關
懷)是社會倫理,從家庭出發擴展到社會,便可逐漸接近仁的境界(
親仁)。孔子不反對知識的學習(學文),只是強調本末先後的關係
,以道德為本,知識為末。道德有知識的輔助,方能成其大用;知識
有道德貞定其方向,才不致茫然而無所歸。
論語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札記1.7「賢賢易色」是以尊敬賢者代替愛慕美色,美色是大自然賦
予,無須付出努力,即使擁有也不可貴。賢不賢卻操之在己。竭其力
、致其身是全力以赴,人的潛能有時超乎自己想像,如同跑步有撞牆
期,需堅持到底才能突破難關。即使不具備高深的知識,只要懂得約
束自己、善待他人,便掌握了儒家的要旨。
論語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
者。過則勿憚改。」
札記1.8狂(進取)與狷(自守)皆各偏一端,為何孔子特別強調態
度莊重?或許是因為當時社會混亂,如今之資訊爆炸,人心浮躁不安
,故必須努力把持住自己。「無友不如己者」易被誤解為勢利眼,其
實如不如己的標準不在名利,而是存心的正邪,親近善人可改變自身
氣質。過則勿憚改是要人放下虛假的自尊。
論語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札記1.9慎終是喪禮,追遠是祭禮,為什麼這兩種儀式能使民德歸厚
?喪禮是對失落的人事物表達哀悼,最大的失落便是親情。哀悼死者
的同時也安慰生者,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祭禮是懷念祖先創造
的文化業績,繼承之而在未來發揚光大。貫通連接過去、現在、未來
的人心,便不致被眼前的淺薄小利迷惑了。
論語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
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札記1.10現代人有時會以「溫良恭儉讓」反諷儒者的愚昧軟弱,但我
想這一章的關鍵在「異乎人」。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有些人以為要爭權奪利,以驕奢、虛榮裝飾自己,才能獲得別人重
視。但這只是勝人,真正的強者是自勝,能克制私欲而自我約束,發
揮人格感召的力量,別人才會心悅誠服。
論語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札記1.11這一章又常受質疑,認為儒家是愚孝。子女未當家作主則觀
子女之志,父母過世、子女作主則觀子女之行。我個人認為「三年無
改於父之道」並非盲目遵守父母的觀念與做法,而是合乎「道」者才
接受,以免張揚父母之惡。但我們也不必刻意斥責父母的過錯,可讓
過錯自然消失,保存對父母的敬愛之心。
論語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札記1.12這一章隱含體用、本末關係。和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和的
外在表現。和是身心、人我、物我皆和諧而通為一體,如心之使臂。
先王之道以和為本,大小事皆依此精神處理,但和是抽象的,必須以
恰當的規範(禮)將和落實在生活中,才不會混亂糊塗。反之禮也非
一成不變,可隨時調整以實現和的理想。
論語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
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札記1.13西方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
更重要。」講求信用與恭敬是把事情做對,但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不
在行為本身,義與禮才是衡量「對的事」的依據,掌握住要點才能忙
得有意義。「因不失其親」對象有二:一是父母手足,二是良師益友
。前者血濃於水,後者有助於進德修業。
論語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札記1.14「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是提倡貧困,而是餓了有飯吃,
累了有床睡就好。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每天
羨慕別人有名車、豪宅、高薪,便沒有心思求道。「敏於事而慎於言
」是扭轉一般人立下許多承諾卻做不到的毛病。「就有道而正」是尋
找道德、事業上的楷模人物並努力效法。
論語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札記1.15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原始力量,即欲望。欲望是盲目(無定向
)、中性的(無好壞)。無諂(討好別人求取利益)、無驕(誇耀財
勢)是壓抑追求物質成就的欲望,更好的方法是將欲望導向正途,全
力投入道德事業(樂道、好禮)。切磋琢磨即精益求精,子貢善於引
詩,孔子也展現老師風範,大力讚美他。
論語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札記1.16《晨讀30分:上班族人生甜美》這本書說:「人,是不善於
為自己打拚的生物。」只想到自己不被人肯定重視(患不己知),難
免灰心氣餒。為關懷別人而努力(患不知人),反而充滿動力。所以
人一定要活在社會上,而有對別人的種種義務、責任。這些義務看似
是負擔,但在盡責任中就成全了自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