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生活重心常在於欲望的滿足,包括物欲、權力欲、情欲
等。情欲又可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佛教主張斷七情六欲,所以
要出家,沒有婚姻生活。儒家不主張滅絕欲望,明末清初的儒者王船
山曾提出理欲合一論:「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
無人欲之或異。」船山的意思不是混淆天理和人欲,天理和人欲是不
同層次的存在,天理是精神層次,人欲是物質層次。儒家以天理為優
先,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為了天理犧牲人欲,孟子說:「一簞食
,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
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為了護衛尊嚴,即使餓死也甘心。但這是比
較極端的例子,在大多數狀況下,天理和人欲沒有必然的衝突,追求
食色雖然境界不高,但也是人之常情,不好說是錯誤的。人與人只要
不互相妨礙,人欲的滿足也可以是天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