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有三科:經義、詩賦和策問。經
義是闡發四書五經的義理,詩賦是文學創作,策問是針對現實政治問
題提出解決方案。其中經義和詩賦是一開始就有,策問則是宋朝以後
才受到重視。考試內容可以做為一項指標,觀察社會重視哪一方面的
價值。
現代人認為經義和詩賦考的似乎是「無用」的學問,其實這正反
映出古今價值觀念的差異。古代重視的是內在價值,無論是人生態度
的端正(經義),還是美感的培養(詩賦),都是「喻於義」,重點
在提升人的生命品質,有好的生命品質,做事才不會偏差。當然讀了
四書五經或詩詞歌賦也不是人人都向善,但起碼向善的機率比較高。
策問則是「喻於利」,思考怎麼做最有利,雖然策問思考的是國
家大利而非個人小利,但相較於前兩者,策問已經屬於外在價值了。
現代人極端重視「可量化」的外在價值,比如政治上的選票、商業上
的財富、媒體的收視率等,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過分偏於一端,恐
怕也會造成人心的敗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