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
‧第三章》)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
‧子張》)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在諸子百家當中,如果要選擇一家代表中華文化、華人安身立命
的根基,毫無疑問地是儒家。如果要選擇兩家,則是儒家和道家。儒
家為什麼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除了外部的歷史和政治因素,比
如皇帝為了鞏固權位而利用儒家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內部的思想因
素,也就是儒家在思想上確實有優於其他各家之處。
諸子百家表面上看好像是平列,其實應該有思想境界、層次的高
低,能夠探索窮究形而上之道,也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才是大
思想家,不然只是某一領域的學者罷了。像兵家專門講帶兵打仗,農
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都是只從某個專業領域出發,推而廣之,用這
個領域的觀點來看待其他事物,比如戰爭也可以引伸成為「鬥爭哲學
」,用來解釋社會上的許多現象,其中未嘗沒有一些道理。但特定領
域的觀點是有其侷限性的,每一門學問都有其獨立性,不是任何事物
都可以拿自己的專業硬套。所以儒家才會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
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要找到可以真正統貫各種學問的
「君子之道」才行。
「君子不器」就是要找到真正有普遍性的思想基礎,儒道兩家都
可以做到「不器」,不被有限的觀點所侷限。但道家相較於儒家還是
有所不足。道家找到普遍性的方式是「道法自然」,回歸到生命自身
。道家認為過度發展的人文體制會傷害生命,雖然道家不一定反人文
,但對人文至少是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不管人文當中的內涵是好是
壞,只要保持心靈的虛靜就夠了。對道家來說活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虛其心」、「弱其志」才能夠「實其腹」、「強其骨」,至於活
下去之後,要怎樣才能夠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不是道家探討的重點。
道家沒有明白講出人生的意義、價值何在,僅主張「無為」。因
此其他學派往往會借用道家的思維方式,用來滿足自身目的。比如法
家的權謀,認為君王應該喜怒不形於色,在權力鬥爭當中不要選邊站
,讓任何一派獨大;應該操作派系之間的權力平衡,各派系才會俯首
聽命。這雖然也是一種「無為」,但出發點是自私的。又如陰陽家利
用道家善於敏銳感應的特質,讓心靈保持在虛靜的狀態,就可以「窺
天地之化幾」,用來卜卦算命、預測未來等,流於迷信。這些其實都
不是真正的道家。儒家正面講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仁義」,仁義的
實踐場域就在我們所處的人文或人倫世界,可以防止上面說的種種弊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