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儒家的根本精神在於實踐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3-02-05 20:05:38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
由孔子的這幾句話可知,儒家的根本精神向來是行重於知,以實
踐為本。「行」更明確地說就是在真實的人間、人文世界進行道德創
造。儒家在歷史上誕生過許多學派,但都不能離開以實踐為本的精神
,一旦遠離實踐,學派內部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走向腐化衰敗。
以宋明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學派──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為
例,兩派的代表人物都有懇切的道德實踐工夫。理學提倡「涵養須用
敬,進學在致知」,主要的工夫是讀書明理,在思想、理論上固然會
產生一些問題,和道德實踐的關連性不是那麼密切;不像心學扣緊本
心良知,和道德實踐有本質的相關。但陸象山也認為朱熹具備「泰山
喬嶽」的氣象,只是在關鍵處的「道」不夠透徹明朗而已。理學追求
的目的當然不是死讀書,而是要將學問思辨所得的道理用在自己身心
上,產生變化氣質的功用。但理學發展到後來卻慢慢變質,只鑽研書
中的歷史知識或哲學理論,遺落了實踐的環節,逐漸僵化而失去生命
力。
心學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偉大的實踐精神,陽明本
人也有許多具體的事功表現。但陽明弟子繼承及發展的良知學有逐漸
走向神秘化的傾向,似乎只要領悟到良知就可以無所不能,一切問題
就可以迎刃而解。良知固然是一切的根本,但要在真實的生活中實踐
才有意義,不是供奉在神壇上讓人冥想參悟膜拜,陽明本人也不會贊
成這種做法。要在真實生活中實踐,對家國天下有所助益,當然要在
良知的基礎上加入更多輔助性的知識。如果只講求頓悟而不重視知識
,不解決具體、實際的問題,心學就會慢慢腐敗變質,流於空洞或狂
禪,和佛老的界線也模糊難以區分了。
佛老和儒家同樣屬於「生命的學問」,佛家、道家也是非常重視
實踐的,但他們實踐的目標、對象不是人間或人文世界。道家看到人
文世界的種種弊病,主張以「回歸自然」的方式來消解。佛家講求因
果報應,固然有入世的一面;但其嚮往的終極目的是超脫輪迴、進入
涅槃境界,用心是在彼岸而不是此岸的人間世界。因此當然不算是儒
家。
為什麼儒家發展到後來往往會慢慢偏離以實踐為本的精神呢?可
能是因為相較於實踐來說,鑽研書面知識或冥想參悟都容易多了,不
需要去面對現實上的各種艱難考驗、麻煩挫折。現實總是有一堆狗皮
倒灶的事情,真正要處理、解決是又累又辛苦的事,眼不見為淨輕鬆
多了。甚至連佛道兩家也不免有這種「逃避」的意味。但也正因為程
朱陸王能夠勇敢面對時代的難題,才能夠成為一代大師,如同孔子說
的:「仁者先難而後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