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孟子的盡心工夫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4-02-03 11:24:23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
子‧盡心上》)
孟子這句話非常簡短,給予後人許多詮釋空間。我們要問的是「
盡其心」的心是什麼心?又要如何去盡?心的含義很複雜,約略有以
下三種:
第一是大腦的功能作用,從感官接受各種資訊以後,送交大腦處
理,做出彙整判斷,然後指揮身體行動。大腦與四肢、五官雖然各有
職責,但都是身體的一部分。戰國時代沒有今天的解剖學,孟子說的
心當然不會是指這一種。
第二是佛道兩家的心,這是從人的自由意志著眼。佛家說「不思
善,不思惡」是心的本來面目,道家強調心的虛靜無為,都是教人將
念頭淨空、放下,達到空無的境界,不受苦痛煩惱、人為造作束縛,
達到絕對的自由。這當然是指形而上的真心,而不是形而下的軀體。
但和儒家不同的是,佛家、道家的心並沒有保存具體的經驗內容。
第三是儒家的心,通貫形上與形下。如前文所說,孟子的心不應
該理解成特定部位的身體器官(如大腦),心是形而上的存在,陽明
說良知是人心的一點靈明,目之所以能視,耳之所以能聽,手腳之所
以能動,都是因為有這點靈明在起作用,如果要說良知在哪裡,只能
說是在人的全體生命,無處不在。但也不能因為心是形而上,就說和
形而下的現實經驗無關。「盡其心」的工夫應該有兩面,一方面是向
內收斂,找回內心最純潔、純淨的愛心善意,也就是孟子說的「求放
心」。另一方面是向外開展,在事事物物上磨練我們的心,這就需要
有認知的工夫,尊重、了解客觀事實,思考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回應,
將愛心善意推擴到外境上,發揮及物潤物的功用。「知性」是內在的
,「知天」是外在的,內外兩面兼備,才是完整的儒家工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