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所以這個情況如果時間點再向後推﹐那會爆炸得更嚴重。而如果經濟發展程度
: 更深﹐那也不會象1989年那樣僅僅是沿海城市及內陸大城市為主﹐恐怕會全國都爆﹐
: 不用什麼台灣總統直選刺激(這在當時也沒什麼好刺激)﹐
: 然後反而會是毛澤東主義派重新上台。
錯了吧,當時毛主義幾乎沒有人支持,毛派分子只是少數遺老,例如鄧力群之流,可能軍
隊中多點。
1989年的時候,其他任何口號都有人喊出來,唯獨沒有人反對改革開放。
當時整個社會對改革開放都是認同的。
毛派復興,要到1990年代中後期的國有企業改革了。
鄧小平南巡談話之後,實施市場經濟,把企業推向市場,物價放開,企業自主經營。
大批國有企業倒閉破產,工人生活困苦不堪,困苦到版上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這種情況下,大家懷念毛時代,毛主義大行其道,那些毛派遺老一下子活躍起來。
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的生產任務是計委下的生產指標,銷售自己也不用管,直接
按計委的安排運走就行了,因此銷售部門極為薄弱,往往沒有單獨的銷售部門,而是
和采購共用一個供銷科。
現在一腳踢到市場上去,缺乏營銷能力的企業根本生存不下去。
在計劃經濟年代,全國一盤棋,企業所有的支出都在計委的管控之下,所有的收入都
納入財政統籌,企業手里不剩任何錢,甚至連大修理基金都要上繳。
等實施市場經濟了,企業的設備也到了壽命了,而企業手里一分錢沒有,過去的利潤
都被政府拿走了,政府此後又不投錢了,結果別說更新了,就是修理都沒錢,根本就
經營不下去。
再加上當時的私有化浪潮,為了便於私有化,企業高管往往特意讓企業虧損,好讓自己
可買下——這還算好的。
最惡劣的有兩種,一種是企業高管自己另外在鄉下開一家私營企業,然后逐步把資金和
訂單轉走,原有的就放著倒閉破產。
另一種是禿鷲類型的,特意把企業搞破產,然后分割發賣資產,從中撈一錘子利潤。
聽說當時是王忠禹負責市場經濟改革的,他采用蠻橫的計劃指標的方式來推進市場經濟,
每個省下達指標,必須破產多少比例的國企,很多能健康生存的國企都被直接行政命令
搞倒閉了。
王忠禹作為朱的嫡系心腹,本來有希望當政治局委員的,因為得罪太多人了最後失敗。
另外,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是兩碼事,我發現總有人混淆。
1978年,只是大家都覺得按照這個路線走下去根本行不通,所以一定要改革,要換個
方式。
但是究竟怎麼走,誰也不知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鄧小平就說了,先別爭論這個,
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吧,核心思想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從事後看,鄧小平、習仲勛是支持市場經濟路線的,陳云、李先念、薄一波、彭真等其他
大佬總體上是支持計劃經濟的,但是接受市場經濟作為補充,
中國是在鄧小平一力推動下逐步走到市場經濟的。
當時就是毛派老頑固鄧力群,都是支持改革開放的,等很多年後他意識到不對勁了,才
發現這個改革走了資本主義路線。
改革剛開始的時候,搞的是學習南斯拉夫,允許搞小買賣。
後來“傻子瓜子”事件,鄧小平主張可以讓資本家存在。
後來又說可以讓這種市場成為計劃經濟的補充。
隨著這種市場經濟的壯大,如何區別對待,發生了爭議。
1983年的時候,商品經濟還被當成精神污染,胡喬木還狠狠批判了商品經濟。
1984年,莫干山會議,發生了激烈爭執,最後確立了“雙軌制”并得到了胡耀邦的支持。
1985年,計劃外的生產資料交換才獲得合法地位,企業才可以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
1989年又停滯了,接下來的三年治理整頓,是大倒退階段,李鵬大行其道。
到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談話,才在楊尚昆的軍隊支持下全面推進市場經濟。
接下來鄧小平讓李靠邊站,讓朱主抓經濟,經過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國企改革,才算
初步建立市場經濟。
如果很早中國經濟就爆了,那只會走向陳云的籠鳥經濟,而不會走向毛主義。
要知道,在毛時代,陳云可以激進的改革派哦。
後來他被視為保守派,只是因為有更加激進的趙紫陽等人出現,一經對比,他就成保守
派了。
更何況,在計劃經濟年代,很難出現價格闖關這種爆炸局面的,總體上雖然發展得慢,
但是不容易爆。
而且之所以搞出價格闖關這種奇葩居民,和趙紫陽用人不當也有關系,價格闖關是趙紫陽
的經濟智囊陳一咨搞出來的,此人雖然極為聰明,極為有才,但是年輕狂妄,看不起人,
很多人都看出來這人不能成事,是個禍害。
舉個例子,據說當時計委搞了幾十年經濟的人辛辛苦苦寫的材料,陳一咨直接說這個屎
都不如,直接扔掉,一點面子都不給——這是政治家應該有的素質嗎?
趙紫陽兩個心腹智囊都是奇葩:政治智囊鮑彤,經濟智陳一咨,兩人都是眾所周知的政治
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