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鄭莊公是“小霸”,因為他假稱王命,征伐諸侯,
與後來的春秋五霸類似。
鄭莊公,周厲王曾孫,周平王的堂弟,周桓王的叔祖。
(厲王生周宣王和鄭桓公,鄭桓公生武公,武公生莊公。
周宣王生幽王,幽王生平王,平王生王子狐,狐生周桓王)
周鄭交質,鄭莊公的太子忽為質于周,周平王的太子狐為質于鄭,
周平王駕崩,王子狐奔喪返周,一到成周就死了,未能繼位。
繼位的是他的兒子周桓王。
所以周桓王怨恨鄭莊公,
後來以鄭莊公不朝為由,率王師親征鄭國。
可惜,王師敗績,桓王被鄭國祝聃射中肩膀,
若不是鄭莊公手下留情,制止鄭軍追擊,
周桓王可能被鄭國俘虜或殺死。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祝聃的箭略偏一點,射中周桓王的咽喉,
桓王當場斃命,
那歷史會如何發展呢?
鄭莊公能取代周天子嗎?
我覺得可能性很小,畢竟禮法還在,諸侯會不服。
但鄭莊公殺了桓王,擊潰王師之後,
也許可以率軍入洛,
歸罪于虢公,以奸臣在京,蒙蔽聖聰,致使王師顛越,桓王不返為名,
在成周進行大清洗,消滅異己,
在混亂中殺掉桓王的大部分兒子,立桓王年幼的弟弟為傀儡,
(因為桓王之後必為桓王復仇,桓王之弟是桓王之死的受益者,
報仇可能性較低。留一兩個桓王之子來牽制桓弟,使之不能重提桓王之事,
因為重提桓王會損及他的合法性。桓子與桓弟相爭,鄭國的卿士地位才穩固)
再以天子幼沖為由,效法周公,當國踐阼,獨秉朝綱。
是為情形一。
簡單的說,就是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情形二:
或者,也可能因為殺了桓王,導致被其他諸侯視為董卓,
聯合起來,共伐鄭國,然後鄭國不敵,被滅國。
以上兩種情形,哪種可能性更大?
對鄭莊公來說,怎麼做會對鄭國最有利?
也許還有第三種情形:
鄭莊公交出祝聃,卑詞厚幣向周謝罪,表明不是鄭國本意。
而周室也考慮到宣揚桓王被射死有傷天子威名,
於是諱稱桓王病死,既然鄭國已經服罪,可以返京了。
然後灰溜溜地回去。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周人諱敗總會被諸侯知道,
仍會損及威望。而且,喪失了報仇的大義名份。
所以周室可能不會這麼做。
對鄭國來說,
殺了周桓王,這梁子徹底結下了,
以後還去不去朝周?
去,可能羊入虎口被殺。
不去,又會被周找到理由,前來征討(或者授命其他諸侯來伐)。
似乎只有情形一才可以避免兩難。
所以,
如果祝聃射死了周桓王,歷史會如何發展?
其實我是問:
鄭莊公怎麼做對鄭最有利?
周王室怎麼做對周王室最有利?
在鄭國採取對鄭最有利的做法時,周會如何回應?
以此類推,
周鄭之間的博弈會如何演進?
值得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