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如果嬴駟被秦孝公廢了?

作者: oda2007 (史密夫決戰史密妻)   2017-07-01 21:11:52
※ 引述《sanae0307 (防空棲姬人柱力)》之銘言:
: 嬴駟,史稱秦惠文王,雖然比起兒子和玄孫這兩個主角威能的有點影薄
: 但可以說是他讓秦國平安度過體質轉換期,成功完全蛻變為前衛先進的強秦
: 算是一個守成之主,雖然個性不太好
: 羋月傳的秦惠文王有點被洗白得太善良了==
: 那如果當年在犯罪的時候,孝公大怒,堅持廢太子甚至送入魏或楚國為質
: 改由嬴疾或其他公子當太子,接班秦王
: 那秦國會如何發展呢?
: 有可能像史實強大嗎?
: 畢竟如果沒有嬴駟
: 也不會有昭王和始皇了
: 季君之亂的結局只能說秦國運氣太好
: 趙50王應該不會想到嬴稷居然那麼威
準備寫以趙佗為主題的文章之前的第二篇,另外順便給
自己打下廣告,題目叫做<粵史的趣味>,會放在付費專
欄裡。
言歸正傳,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秦孝公有沒有廢掉
世子(這稱呼更符合當時秦國國君的封爵)的動機」、
「秦孝公能否成功廢掉世子」?
世子有沒有犯罪,實話說祗算枝節問題,之所以選擇把
他換下去,合理的原因應該是,秦孝公預見到自己死後
,商鞅會被殺。
而分歧點在於:孝公不相信世子可以「戮其身不廢其政
」,處死了商鞅,但繼續執行商鞅變法的內容;或者反
過來說,孝公擔心聚集在世子身邊的舊貴族們,勢力過
於強大,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剷除,最快在他自己死後,
最遲在商鞅死後,變法成果就會被舊貴族全部抹殺。
第二個問題,似乎顯得多餘,廢不廢立,也就是一道詔
令的事,頂多也就是那些舊貴族,在嘴炮說「我不要我
不要」吧?
然而,我說的「成功廢掉」,要求高得多——廢立行動
本身固然要順利執行,而換掉世子之後,至少在孝公生
前,秦國不能因為廢立事件而出現內亂。
說這麼多,其實關鍵都是同一個地方:「加強商鞅的權
力」。沒錯,是要加強商鞅的權力,為什麼?答案是經
過廢立行動,已確立的國政理念,能否在孝公死後,還
能夠繼續執行下去,這問題會導致秦國的未來,出現不
明朗的因素,唯一明確的解法,祗能來自變法的設計師
也就是商鞅本人。畢竟,按史實看,商鞅活到了孝公之
後,如果嬴駟不殺商鞅的話,商鞅還可能再執政幾年,
這是很有可能的。
按照平行時空的事件發展,秦國世子換掉,而在過渡時
期,為了施政理念具備持續性,於是就要加強商鞅的權
力。根據《史記》的文本脈絡,我們可以相信,商鞅會
繼續致力於如何讓秦國強大,然而商鞅權勢的加強,卻
又會造成兩個副作用,一是行政官(大良造)的重要性
,逐漸超過了秦公,沒錯,這說的是商鞅執政的時候,
不過,萬一商鞅逝世之後,原本的臨時應急措施,變成
了制度慣性和路徑依賴呢?二是「技術落差」,用後來
的史實也可以印證,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具體施政是有
法家傳統了,然而在理論界,卻並非如此,包括商鞅本
人,以及後來的李斯、韓非子,都不是秦國本土產生的
法家傳統,這不是說秦國完全不產出法家弟子,問題是
這些「土炮」們,理論造詣和東方六國還是有差距——
法家三個流派,商鞅注重「法」,而慎到是「勢」、申
不害是「術」,於是商鞅權勢增加,反而會導致「法」
流派在秦國徹底成為主流,不管後來的秦始皇叫嬴政還
是嬴X,基於這樣的思維定勢,他還有可能賞識法家的
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法、術、勢並重)嗎?
以上這些,比較偏向Idealism,因此再補充政治發展的
部分。如果全部採用史記的記述(不去考證哪些人和事
是假的、哪些記載互相有衝突,因此最多祗能採納其中
一個)的話,後來秦國的強大,原因反而不是法家傳統
(也就是什麼「秦國是變法最為徹底的國家」),而是
在於從商鞅之後,秦國在跟華夏世界的政治潮流方面,
沒有落後過,六國搞外交流(合縱),秦國也搞外交流
(連橫、遠交近攻),甚至有時候還可以主導潮流(例
如和齊國一起稱帝,秦西帝、齊東帝)。
因此,基於廢立世子而引發的蝴蝶效應,如果真的這樣
進行,秦國還能否繼續強大,確實是個很大疑問,畢竟
像「奮六世之餘烈」這樣持續的正反饋,原本就很少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