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da2007 (史密夫決戰史密妻)
2017-06-27 23:35:50※ 引述《sanae0307 (防空棲姬人柱力)》之銘言:
: 如題,秦末本質是六國復國
: 在這過程中,直接消失的勢力只有姬家
: (晉公一脈在戰國初就已經在魏國的迫害下絕嗣,周天子系統在周隱王被秦昭王廢掉之後
: 也銷聲匿跡,燕國在被秦所滅後也消失了)
: 其他多是在楚漢戰爭中才滅
: 那如果戰後沒有清算異姓王呢?
: 取而代之的是除了韓國以外的異姓王封地都至少分成2~3國
: 韓信仍然擔任齊王或改封楚王
: 漢朝中央直轄有:秦國故地、魏國的晉地(不含梁地)、趙國上黨、太原、楚國郢都以西
: 這樣會如何發展呢?
: 漢會不會是一個加強版周天子?
最近準備以趙佗為主題寫點東西,這篇的內容,算是
有相關,也就順便回覆一下。
先說結論:漢朝皇帝也許是加強版的XXX,但一定不會
是加強版的「周天子」。
理由?我們不妨先從「法統」的角度看。周天子的法統,
體現在兩個地方:在「周」內部,他是有著明確源流的
正統君主;在「天下」這個諸邦國體系裡,他是由各邦
君長共同推舉的共主——這儀式不一定要每次都辦、有
新的周王繼位就辦,但共主地位的來源,是固定了的。
劉邦是平民,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法,至少在他那一
代,無論是「如義帝約」,被封為秦王,還是按照歷史
上的發展,改封到漢中成了漢王,在他直轄的邦國內部,
都祗能稱為「僭主」。而他在天下體系裡的地位,是義
帝/項羽之下的附庸。
漢滅西楚,周滅商,這兩件事的過程看著相似,其實有
很大分別。周武王沒有和帝辛中途簽訂停火協議,更沒
有單方面撕毀停火協議,而滅掉對方之後,也有「興滅
繼絕」。
看到這裡,可能會問說,是不是太紙上談兵了?劉邦如
果不聽張良的話,背後偷襲,他還得多受項羽的幾年苦
呢!況且,周封武庚之後,不是還出了三監之亂嗎?
這些話,都很在理。但所謂法統,就是那麼回事,願意
耗費額外的時間和各種成本,纔可以得到它、傳承它。
回到漢朝,因為沒有傳承過來的法統,所以等於是重造
法統的過程。劉邦作為天下共主的正當性,來自: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甲午,
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高祖本紀>,《史記會注考證》卷八,楊海崢整理)
同樣是皇帝,嬴政在秦國是正統君主,但屬於天下體系
的僭主(當初就算聽了王綰的,分封諸子弟,在法統的
連續性上也是斷裂的,除非像日本人或者羅馬人慣用的
那樣,再把嬴氏諸子弟變成其他諸侯國宗族的「養子」)
;劉邦在漢國內部是僭主,但在天下體系裡,卻是有正
當性。
再在這裡連接上樓主說的,漢帝不主動誅殺其他異性王,
也就是不破壞自己在天下體系的合法性來源,那麼問題就
變成:如何在保持體系穩定的前提下,讓時間漸漸流逝,
最終在漢國內部,把漢帝從僭主轉化為正統君主?
假設其他和誅殺異性王無關的人和事,出現次序不變,那
麼先不論燕王、趙王、楚王、梁王、淮南王造不造反(也
就是搶奪帝位)的問題,劉邦一死,沒有人能阻止呂后專
權,由於陳豨(趙相國)仍在,劉恆(漢文帝)自然也就
難有封地可去,誅滅諸呂之後,皇位也就不一定能輪得到
劉恆這一系。於是,後面的劉啟(漢景帝)、劉徹(漢武
帝)能否登基,也就成為一大疑問。
這時候,決定權就落在同姓王處——例如齊王,以及後來
在正史裡的「七國之亂」出現的吳王之類。他們最好不殺
上長安城篡位,就算去了,也不會乘勝追擊,把異姓王也
順便殺一殺。
南越國估計還是不會北上,那麼匈奴方面,是否按捺得住,
不越過長城,不派大軍南下縱馬掠奪呢……
最後我們還是會發現,太難了。漢帝不做,但漢帝接下來
會出現皇統危機。同姓王不做,那麼處境祗會比之前的漢
帝更差。原因追究起來,都是因為對法統的執著。反正時
間總會流逝,在國內,僭主遲早也會變正統君主,那麼,
為了單方面追求「國際」(注:諸邦國之間)的合法性,
而陷入戰略上的不利境地,是否有必要?
楊威利式的選擇,然後一堆人搶著當萊因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