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了這樣一個,關於日本帝國的架空路線,本版第一篇文,煩請不吝賜教。
時間回到1939年中,日蘇在東北爆發了諾門罕戰役,但不同於史實中的中小型規模邊界衝
突,蘇聯是有系統的大規模入侵滿洲,意圖取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利益及對日本復仇,當
時主力仍在中國戰場的日本反應不及,加上裝備與人數上的差距,朱可夫領導的紅軍勢如
破竹進軍滿洲,夏季的滿洲地勢平坦,適合紅軍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展開,日軍兵敗如山倒
,一路被推到釜山,最終導致大陸上的日本陸軍全面潰敗。
最終日蘇決定和談,條件如下:日本放棄所有大陸上領土: 1937年後所有佔領地交還中國、
滿洲中蘇共管、朝鮮則由蘇聯扶持的共產政權獨立,蘇聯則給予北庫頁島作為補償,並施
壓中國一同承認琉球、台灣、千島群島,庫頁島均為日本合法領土。
這邊我想說明一下,我認為雙方為何願意接受條約。
首先就蘇聯來說,此時德國甫剛攻陷波蘭,閃電戰即將席捲西歐。雖然有德蘇互不侵犯條
約存在,然而納粹仍然是蘇聯最須提防的對手,史實中蘇聯也並未仰賴條約而是積極對德
備戰,更何況以39-40年的蘇聯海上力量,要在日本海擊敗聯合艦隊進而登陸日本完全是天方
夜談,故我認為蘇聯是非常願意見好就收,專心集中部隊於歐俄備戰德國。
至於日本方面,蘇聯下不了海、日本同樣登不了岸,況且日本陸海軍的政治鬥爭如此嚴重
在陸上遭逢如此重大失敗的陸軍,真能說服海軍支持一個不一定能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嗎?
史實中,陸軍曾在1942年有所謂"西進案",考慮進軍印度,但因為海軍認為機率太低,對
海軍自身來說戰果又太小而反對,況且陸軍在重大戰敗後威信全無,陸軍的阿部信行內閣
必定提早垮台,海軍出身的米內光政會提早拜相(史實是在1940年1月),一直都是反對在大
陸擴張、又曾有駐俄經歷的米內,要同意蘇聯的和約我想是有可能的。
日蘇和平條約的締結,大約是1939年底到1940年初。
說到米內光政這個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兩位海軍好友 : 井上成美與大名鼎鼎的山本五十
六,這三人都有駐外武官的經歷,也都是當時反對加入軸心國,大力支持與英美交好的西
方派,長期被支持向外擴張的陸軍視為眼中釘,時人稱為"海軍左派三羽烏"。
在史實中,由於來自在中國百戰百勝、威望如日中天的陸軍的阻力,使得米內的理想一直
無法推進,米內也是因為陸相以辭職作為杯葛其政策的手段,導致他本人被迫在1940年7月
辭職下台。
但在這個新的世界線中,由於丟失了中國占領區、朝鮮以及滿洲,陸軍在日本政壇的勢力
與話語權短時間陷入一蹶不振,由米內主政的日本選擇和德、義切割,和英美增進關係,
對美國,以支持美國的自由貿易與門戶開放政策、並保證不再侵犯中國和太平洋上的美國
利益來博取好感,更新倫敦海軍條約、爭取簽訂日美互不侵犯條約,瓜分太平洋。
對英國,則保證英國遠東殖民地的權益,更新倫敦海軍條約,爭取日英同盟的復活。
我認為,對於英美來說,吃下了滿洲、朝鮮,從而重新進入中國勢力競逐的蘇聯,反而對
英美在中國、甚至是東亞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對於鞭長莫及的英美(尤其是只有菲律賓作
為立足點的美國)來說,一個友善且願意合作的日本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而對於日本來說,沒有了史實中的貿易禁運,也就少了和英美為敵的理由;沒有中國戰場
的龐大人力物力消耗,日本更能專心解決國內經濟問題。亦有投資中國產業建設市場、協
助投資西方在亞洲的殖民地建設,請新盟友美國幫忙等等在史實線中沒有的選項。
隨著1940年中法國淪陷,歐洲戰況惡化,若此時已轉為親英美的日本能加入同盟國,派遣
強大的海軍至歐洲和英國並肩作戰,更能在戰爭結束後(只有德義的軸心國只會更快崩潰)
擠身戰勝國一員,聯合國五常可能就會是英美法蘇日了。
各位覺得這個世界線有搞頭嗎? 亦或是我的假設有哪裡過於不合理或理想化,都歡迎各位
版友指出,謝謝花時間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