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跟中國戰國沒有關係的部份就恕刪了。
: 後來國君越來越自大,在西方,亞歷山大直接威逼德爾菲講好話,東亞的春秋戰國也是
: 越到戰國,史官體系也越式微,就逐漸失去作用,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全部知識分子
: 人人都熟讀歷史,如果一個組織中人人有基本常識,一聽就知道什麼是餿主意
: 除非到了趙高指鹿為馬的階段,否則不會因為一個人提出餿主意就影響國政
: 也可能是純粹的權力危險平衡,例如齊後莊公姜光濫殺大臣又公然搞人家的妻子
: 結果就是綠光罩頂的崔杼氣得造反把他砍了,崔杼幹了這事以後,竟然還當權很久
: 顯然是因為姜光太顧人怨,但是到了崔杼家也自己為了繼承問題內亂,就被慶氏消滅
: 慶氏後來又被鮑氏、高氏、欒氏消滅,可是,崔慶鮑高欒其實通通全都是姜姓後裔
: 自相殘殺成這樣,所以晏嬰在當時就看得出「齊為陳氏矣」,因為齊姜家族的文化
: 顯然有嚴重的問題...但是其他腦袋正常的人要亂搞之前知道處於危險平衡就會三思
: 所有從部落進入貴族封建的時代,不管是早期羅馬、古希臘,還是歐洲封建時代
: 都有貴族制衡的機制,不論形式和名稱各有不同,這些機制都有防蠢的作用在
: 秦國變法之後拆除了這個防蠢機制,就只剩下教育文化在防蠢,贏政早年出了餿主意
: 還有李斯寫諫逐客書讓他醒悟,一但出了趙高,進入指鹿為馬狀態,就沒有任何防蠢
: 但是齊國的中央集權化遠不如秦,應該不至於會如此
可是齊湣王想中央集權。
這件事也和五國攻齊有關,齊湣王不想讓孟嘗君繼續掌權,
孟嘗君怕被殺,因而逃到魏國,魏國讓他當國相。
後來樂毅組織五國攻齊,孟嘗君跟齊湣王有仇,所以也慫恿魏國參與攻齊。
貴族制衡你舉的例子就是我說的大臣放逐、弒殺國君
可是齊湣王想稱帝,齊國貴族也可以跟著雞犬升天,不一定有誘因去制衡齊湣王。
(天子下面就是王,齊國貴族可以跟著齊湣王升級)
另外,我覺得戰國時代的國策,受到說辭的影響頗大,
也因此才有縱橫家的興起。
蘇代(或蘇秦)的說辭,史書上都有記載
我覺得不能說,反過來說史書記載問題,排除有力說辭的影響。
而且戰國時代各國請別國人士當國相,或是好幾個國家有同一國相的情況,
並不罕見,可以說這些縱橫家,就是當時的知識份子,高級智庫
那他們能夠影響國策,我覺得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