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歷史上大包圍賽局的比較

作者: fw190a (las)   2020-10-11 22:32:12
其實概念前面陸續都有人提到,但這邊想要做點比較抽象化的整理,
從對威脅的認知來看:
一般看這種包圍網,
我們直覺上是用後續歷史發展,來確認某國是最大威脅,
然後論述其他國家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對抗。
甚至以此評定各國的智商。
並且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這些"其他國家"對此並不是毫無所知,
甚至有意識的合縱/聯盟。
問題是,我們蠻容易在這邊,開始代入後世的理解,去取代事實上不確定的評估。
對我們來說,不去制衡那個最大威脅,下場就是死,
但對當時的人來說,就算知道危險,他也不可能肯定的判斷不制衡就必死。
萬一對手外強中乾呢?萬一對手家中突然出事呢?
其實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可能並不低,
畢竟很多包圍網本來就是靠著這種以拖待變的哲學在運作。
但要映證就需要另一波資料整理了。
從人性來看:
本質上,這種聯盟就有搭便車的問題。你不認真,而別人認真了,你就賺到。
也有投機取巧的空間,幾次的怠惰往往不會出啥問題,
只有等到問題無法解決了,才算開始還債,也才會後悔。
包圍網中的弱勢方面對的本來就是囚徒困境。
我們很容易只看到避免一起完蛋的合理策略,
卻忽視出賣其他人獲得的利益,對於後續賽局存活率的價值,
畢竟包圍網要對抗的對象倒了,還是要進入新一波競爭,
撐過包圍網卻倒在第二局,也是悲劇。
從成本考慮:
維繫包圍網並不是一次性的決策,而是需要長久維持下去的。
維繫包圍網需要成本,而且成本越高的國家,願意繼續包圍網的意願越低。
這個成本的算法不只是可見的軍費,也包括機會成本,
也就是潛在的獲取利益機會與大方向發展的空間。
同時因為軍力的分配,防線的壓力,
產生可能被其他國家威脅的危險性等等,也是付出的一種成本。
這其實也能合併進前面的賽局思考。
即使兩國眼中對強國威脅的評估等級一樣。
但就像一起買保險,大家出事的機率相等,
但一邊保費卻比較貴,投保意願自然就會低。
從不同階層考慮:
進一步思考到不同階層與群體,對於成本的負擔不同,
比如君主政體對抗中,國家滅亡受損者主體通常是君主,
他所看到的成本和大臣看到的成本就對不起來,形成一種角力。
(ex:赤壁之戰前東吳的主戰主和派)
即使沒有撕破臉明說,也會有不同派別用各種理由反對靜態的包圍網,
轉而主張投入他們能獲利的行動,或是爭取立功機會。(當然都會說是為了國家好)
作者: plamc (普蘭可)   2020-10-11 23:40:00
郭開在趙滅亡後封上卿,不過,問題不在於有郭開的存在而是郭開這種人為何能夠把持朝政最後郭開是回家搬財產,因治安混亂被盜賊殺了,真的無言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滿狗屁的)   2020-10-12 04:19: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