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在歷史版看到自己熟悉的農業領域,小弟就來現現醜,就大家討論的幾個東西來提出自己看法,只是有些太久沒摸,大家討論看看,手機排版勿怪
1.室內農業(或植物工廠)到底是什麼?
我們把不管溫室,植物工廠都稱為設施農業,也就是利用人造設施去調控部分的因子,這在古代就有了,只是科技的進步,管控的因子就越來越多,到最後希望植物工廠希望所有的因子都可管控。這東西只能說一直都存在,也一直在進步,在環境不佳地區可取代傳統農業,科技越進步,他可取代的地區越多,但我個人認為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全面取代傳統農業。
2.現在植物工廠為何仍虧錢?
因為農業跟工業最大差別在農業生產的是生物,只要一群生物在就會形成生態,傳統農業就因種植密度高就導致生態系脆弱,但在戶外多少有紫外光幫忙殺菌,有益生菌益蟲幫忙維繫脆弱的生態,但在植物工廠這些都沒有,如果一有病蟲害進入就需要比傳統農業更高的藥劑介入,所以要就得靠執無塵方式保持無菌(增加操作成本),要不就需時常噴灑藥劑(導致高農藥)
在能源轉換上除了光以外,溫度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依台灣的溫度,夏季在室內沒降溫設備,幾乎沒什麼作物可經濟生產,但是很神奇的在戶外雖然有陽光溫度更高,但作物的選擇多很多。
除了溫度,濕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植物工廠為達到容易控制,大多走水耕系統,然而長時間根部在高水分的環境下氣孔閉合不全是普遍的問題,另外,植物的氣孔會排出水氣,在不通風的情況下會導致空氣相對濕度都維持在100%,導致植物無法散熱等等一連串問題,這些都需要能源排除,但在戶外,基本都不是太大問題。
回到光波部分,早期設施環控在光波上都追求光合作用所需光譜的光,利用Led的準確光譜,想達到能源轉換最佳化,但沒幾年就發現這樣是不可行的,因為有些光雖然沒參與光合作用,但對植物自體對病害防禦機制作用有關,有些跟植物內生荷爾蒙生成有關,這些目前人類科技都還在摸索階段。然而用全光譜又回到電再便宜還是比免錢的太陽光貴的問題。
另外在肥料、空間等等上面也都是需比傳統農業花上較高成本維繫。所以就算不算設備折舊,光種植成本就比傳統農業高上不少。
另外普蘭大把農業自動化跟設施環控搞在一起,其實自動化是另外一個發展的項目,無人機噴灑也是自動化的一環,但這就不算植物工廠環控的部分,只是在設施內自動化可介入環境的調控,設備的裝置也比較容易,讓自動化發揮空間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