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4-12-18 00:38:31※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MrTaxes (謝謝提醒)》之銘言:
: : 「至聖」孔子),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兩個時代差很多,一個封建最末,一個封建崩壞,所以想法也很明顯的有基礎上的不同
: 可不要跟後世廢儒一樣亂放在一起啊
: 基本上五經是沒有孟子的,是嚴重邏輯錯亂歪曲的朱熹以後的儒才重視孟子
: 四書把禮記的兩小部分提升出來超過五經之一的禮記本身,就知道邏輯多死亡
: 因為邏輯都壞掉了,所以我管叫廢儒
: : 然孟子曰: 「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 : 所以孔子提到了"矩"、孟子提到了"規矩"及"方圓"。
: : 方圓作為處世哲學的具象化沒有像你說的那麼晚。
: 這邊就跟Houei推文說的一樣,規矩都是規矩
: 即使照孟子的規矩直接對比方圓,那方跟圓都是規矩
: 外方內圓跟外圓內方都一樣是內外都守規矩,都很棒啊
: 怎會外方內圓就是超級壞?所以又邏輯不通了,這就表示解釋錯誤
: 先前的規矩方圓,跟後來講的外圓內方,意思就是有巨大落差的,才是比較正確的猜想
語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具有彈性,會隨人事時地物而轉變。
更何況把語境不同且相隔幾百年的兩個人的話做比較,要去強調邏輯一致沒必要。
方跟圓本來就沒有絕對好壞,而是一種處世的應變的比喻。
但如果有人基於修辭上的必要而附加其他具有評價的意涵,
甚至有獨特創新的用法,沒有人說一定要跟前人的邏輯一致。
就像土豆,在台灣就是花生,在對岸就指馬鈴薯,有誰一定正確嗎?
甚至現代英文的文法也不是百分之百按照邏輯,因為一堆慣用語。
而且你引用的是《後漢書·致惲傳》,後漢書的作者范曄(398年-445年)是南朝人,
距離孟子的年代(前372年—前289年)七百多年,用字遣詞的邏輯本來就不會完全一致。
而且你用後來的著作去否定以前思想概念的存在反而很奇怪。
其實應該要反推,如果范曄在寫後漢書時已經寫得出"外方內圓",
那表示"外圓內方"是更早就成為中原地區的慣用語了。
若按照時序,這用詞的演化可能是這樣:
孔子強調「方矩」 => 孟子發揚後多了成「方圓」
=> 後世學者再發揚多了"內外"後「外圓內方」成為正面評價格的用語
=> 到了南朝范曄編寫後漢書時寫出「外方內圓」作為負面評價用語
這前後歷經了八九百年吧,語言及用詞都會有一些演化的,但至少都有一些脈絡可循。
反觀把賽局理論用來解釋孔子思想就缺少有脈絡的論述,不過反正這邊是架空歷史版...
也許不應該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