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uangrh (牽手,一直走下去)》之銘言:
: ※ 引述《microsugar (微甜)》之銘言:
: : 很抱歉,胰島素阻抗與否
: : 只有極少數的醫師明白
: 請問一下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 專門看血糖 知道怎麼算胰島素阻抗性 會治療內分泌疾病
: 算不算是你所說的極少數明白的醫師呢?(全台灣新代科專科醫師大概幾百人
: 真的可以算極少數了)
目前我所知道的
胰島素阻抗所帶來的問題,並不是單一的情況
而是一個很長期且多種的病症表現出來
它可以追溯的時間,可能會超過十年以上
在初期,甚至只有一些輕微的表微
那麼也沒有什麼狀況發生,它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
既然是這樣子,它不是單一的表現方式
也是一個漸進式的方式,臨床上並不會在它漸進過程中去定斷
同時也是對針各種不同的病症各別處理
例如因為胰島素的問題,造成血壓高起來,那麼是開血壓的藥
但如果是別的原因(跟胰島素無關的)
同樣是造成血壓高起來,但治療的方式呢?也是在血壓處理
嚴格上來說,應該從「根源」處理比較正確
實際上在實際治療的過程,是不是這樣子?這是個大哉問
目前胰島素阻抗似乎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量化定義
像高血壓就很明確,血壓超過多少則定義為高血壓
糖尿病也是,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多少,有明確的量化定義
然而,無論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應該是慢慢形成的
高血壓在被確診之前,其實人的血壓已經慢慢升高很長的時間
以我自己為例子
求學時期,我的血壓基本上是在100-110 mm/Hg 60-70mm/Hg附近
去年體重來到很慘烈的79.5kg時,四捨五入後就80了
已經慢慢升到了125/80附近,當然,也被醫生警告了,要留意了
我花了大概20年的時間,把收縮壓升高了15mm/Hg
這過程中,並不會被定義為「高血壓」
一直到越過120的界線之前,我還是正常情況
以健康的角度,並不是等到超線了才處理
而是在之前就該處理,預防勝於治療。
而這也顯示了現代醫學還是有它的極限處
或許用「亞健康」來形容比較合適一點
這種情況,醫生並不會對病人進行定斷
病人也鮮少有人會去就醫
我知道,有一些優秀的中醫師是可以「望」出來
中醫在這部分,是有優勢的,望而得知很多事情
通常診斷出來時,基本上都是已經到達一個程度了
那麼,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
到底是要找心血管科的醫師?還是找新陳代謝科的醫師?
這並不是醫生的錯,也不是病人的問題
但問題就是擺在那兒
: : 連健保也不給付
: : 定期健檢報告,會寫胰島素阻抗?
: : 如果胰島素阻抗嚴重,
: : 同時又是熱量赤字的話,
: : 能不能減肥?
: : 總熱量的角度,那些大胃王
: : 應該一個比一個胖
: : 但,事實上一堆是瘦子
: : 我知道這時又有人要講
: : 吸收、代謝等…
: : 這不就說明了
: : 有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 : 其影響力遠遠超過熱量的概念
: : 人是一個生命體
: : 影響變因太多了
: : 總熱量的理論,是建立在能量守恆
: : 我同意,能量守恆是定律
: : 但是臨床上
: : 如果長期熱量赤字就能順利減肥
: : 那麼台灣不會成為亞洲最胖的國家
: : 一堆變因影響力
: : 遠超過熱量赤字與否
: : 順便問一下
: : 要減肥的話,總熱量相同條件下
: : 也維持熱量赤字
: : 1.選擇少量多餐?
: : 2.選是少餐多量?
: : 3.open window時間?
: : 這點直接挑戰總熱量的觀念
: : 因為裡頭說明荷爾蒙影響力更大
: : 也說明為什麼熱量赤字意義不大
: 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低下 腎上腺疾病等這些內分泌疾病會對能量消耗帶來明顯改變
: 這些內分泌疾病會造成顯著的體重增加或是減少
: 但是即使是這樣 這些內分泌疾病對於熱量消耗也沒有比預期差到非常巨大
: 譬如這篇2019年的整理資料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608565/)
: 就可看出在甲亢下 量測到的靜態能量消耗(REE)大約是
: 預估的140%, 治療後可以下降到113%
: 最多也只是多出13~40%
: 更不用說正常人在正常賀爾蒙影響下
醫師您提供的這份資料,說明了一件事情
人體是一個變動體,人體的能量消耗並不是一定恆定
而且這個誤差是存在的
當在計算熱量時,並沒有考慮消耗、吸收、轉換的 % 問題
: 其實熱量的估算仍有一定價值
我從未否定能量守恆,這是個定律
但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活體,是有生命的
影響的「變因」太多了
當影響的變因很多時,卻抓著一個點強調它
強調它的影響力遠大於其他,我認為是很可笑的
: 反而賀爾蒙的影響只是在一個小範圍(譬如約+-10%左右波動)
: 只要做出顯著的熱量赤字 對減重仍然有幫忙
: 而胰島素假說最有趣的點
: 就是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高 那即使吃到熱量赤字
: 都還是變胖
: 但是
: 這是真的嗎??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608008/
這篇研究資料很有意思
當然,它是找老鼠在實驗室做的實驗
簡單地說,吃相同的東西,相同的卡洛里
卻有著完全截然不同的結果,包括了疾病與體態
當然,這可以砲,因為不是拿人來當實驗
: 沖繩飲食就是打擊胰島素假說的最真實案例
: 傳統沖繩飲食是紅薯 佔熱量攝取約80%以上 這種食物是典型的高碳水的原型食物
: 照胰島素假說 傳統沖繩人吃高碳水飲食 應該又肥又胖然後又一堆心血管疾病
: 但是事實上
: 傳統沖繩人比傳統日本人還瘦 還更健康
: 連BBC都寫過文章討論這件事
: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tra-47025584
: 沖繩人也不是孤立 亞馬遜流域的Trismane碳水化合物攝取佔總熱量72%
: 照著胰島素假說 這群人應該也是又肥又胖又一堆心血管疾病
: 結果這群人的心血管狀況反而非常健康
: https://www.storm.mg/article/235952
: 所以高碳水化合物並不是元兇 至少從各地傳統不加工的飲食來看
: 如果吃全穀澱粉 少加工的碳水化合物 對於體重和心血管疾病來說
: 反而是有正向幫忙
: 而這些地方的人 慢慢改成西方飲食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 增加油脂 精緻澱粉 外加糖 加工食物的攝取
: 照著胰島素假說 應該變更健康
: 但是他們反而體重增加 心血管風險增加
: 所以問題點是出在加工的食物 而不是單單碳水化合物
你提的這個例子,也說明了熱量計算的盲點
現在的飲食環境,平均勞動量,都跟以前大不相同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變因太多了
以健康的角度,原型食物比加工食物要健康多了
但是以熱量的角度,一克糖都是4大卡
那麼,在飲食時,而且要計算熱量時
是希望身體吸收好一點?吸收率高、轉換率高,計算更容易也精準
還是希望身體吸收是差一點?計算誤差更大?
計算要精準時,當然希望誤差越小越好
選精緻食物嗎?吸收快、吸收率高
還是選原型食物,吸收慢一點?吸收差一點?
這也是我不喜歡計算的原因太多變因存在,計算的意義?
況且我連自己身體到底吸收率、轉換率是多少都不知道了
同時,我也做個簡單的假設
某人如果一天是需要2000大卡的熱量的情況,
也同時希望建立熱量赤字,達成減重的效果
意思是說,吃2000大卡的食物嗎?建立在100%
假設他的實際吸收率還不錯,有90%
那麼吃2200還是可以達成很小的熱量赤字
啊如果是80%的話呢?明明吃到2300了,還是熱量赤字
這個比率,我認為每個人都不是恆定
不同人比率不同,也會因為季節、天候、身體條件等等
而有不同的情況,都會影響結果的不同
況且,如果我不想餓肚子呢?餓著肚子很辛苦啊
多吃一點,可以的。但有經驗的人一定知道
吃得不夠,吃熱量密度相對低的,容易餓,再吃?
吃多了,或是吃的熱量密度相對高的,會不會爆表?
控制不爆表的話,量夠不夠?飽足感夠不夠?
而且,餓不餓的感覺也是個問題?
如果已經入酮的狀態是不會餓的,入酮是很舒服很好的
這些通通都是問題
: 胰島素假說只是體重和心血管疾病的一套解釋理論
: 但是事實上控制體重 血糖 心血管疾病
: 都是非常複雜機制 胰島素假說過度強調胰島素重要性
: 反而忽略了還有更多影響的因素
: 而簡單的熱量赤字 反而更能夠解釋背後複雜的機制....
某個角度我認同,簡單看待複雜事情,有時是好方式
以飲食的角度,我把重心放在吃「對的食物」
知道吃正確的食物,我認為重要性遠大於其他
吃得正確,人自然健康,健康的同時自然能瘦下來,出現好的體態
這也是熱量赤字的盲點
如果為了這個「遠大於其他」的熱量赤字(真的遠大於???)
人活得很痛苦,這樣子有比較好?
很多生活上的食物,吃下去可不是只有身體的問題
吃心理滿足,我認為也是同樣很重要的
而且,壓力也是減重的敵人。吃東西,何苦壓力那麼大
就像那油油亮亮有著很多肥肉的封肉、蹄膀,那很好吃啊
熱量超級高,問題是在我的眼中,那可是好食物
對熱量計算的角度,我是不知道一天能吃多少
但它就是好食物,想吃就吃,吃多少量,身體會自然告訴我
然後,很多人視之為大敵的精緻澱粉
我也吃啊,但我調整在餐後才吃,注意一下總量
註:吃東西的順序很重要
(不知計算熱量時,要不要考慮進食順序?)
就像2/15跟家人一起吃湯圓和元宵,很快樂啊
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取捨一下
健康,並不是只有肉身,還包括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