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2日 04:10 楚三戶
台灣海峽兩岸自1949年分治起,實是台北、北京和華府之間的三角關係。三邊關係的基點
,北京是統一,台北是和平,華府則是民主,各有堅持的核心價值。
1950至1972的22年間,冷戰方酣,台北與華府是同盟關係,而各自與北京為敵對關係。此
時的三角關係,是以華府與台北為底線的塔形三角。1972年,上海公報後,華府與北京的
敵對關係緩和了。台北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與北京依舊敵對。華府
與北京的關係拉近,乃由塔形的三角變為不等邊的三角。
1979年,華府與北京建交,關係更為拉近。華府與台北疏離了,但是兩岸停火了,實質上
,台北與北京的關係也緩和了。
1987年,台北宣布開放赴大陸探親,並解除戒嚴,對北京的三不政策鬆動了,距離也拉近
了一些。由於解除戒嚴,開放民主,台北與華府的距離也拉近了。1991年,兩岸紅十字會
在金門會談。兩岸從交火到交談,敵意淡化了,距離更近了。
1992年,兩岸達成一個中國原則和一中各表的共識。因此,1993年,兩岸官方的白手套─
辜汪會談正式舉行,開啟了和平交流的窗口,兩岸的距離更進一步。此際華府與北京的關
係,已從完全敵對,轉為既競爭又合作。因此,台北、北京和華府的關係,由不等邊三角
形,成為等邊三角形。
這個等邊三角形,就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要點為:一、台北、北京和華府,均已接受一
個中國原則。二、華府對一個中國的原則,不作明確的解釋。三、台北與北京對一個中國
的內涵,各自口頭表述。四、兩岸和平。五、兩岸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
以上九二共識,如從1972年起算,磨合了36年,直到2008年,華府和北京正式認定,但有
歧見存在。諸如北京強調一中,台北強調各表,三方面雖有和平統一共識,台北與華府強
調和平民主統一,北京則僅強調和平統一,淡化民主,但同意求同存異。在和平發展過程
中,以時間化解分歧,對三方面都有利。
站在台灣人民福祉的立場,九二共識是兩岸等邊三角形的基礎。以民主拉住美國,以統一
拉住大陸,以和平為三方共同主張,這是台北唯一安全幸福的選擇。沒有九二共識,就無
法維持現狀。
馬英九總統以不統不獨不武,為階段性兩岸關係的主軸,大陸雖不同意,但可理解其誠意
,民進黨如果沿用,大陸的理解可能就不同了。不獨可能解釋為已獨或實獨,不統則一定
解釋為拒統,對台灣人民是很危險的。郝柏村先生主張棄獨不武緩統,用以穩定兩岸現狀
,其故在此。
政治人物的歷史地位,常在一念之間。有些選舉語言,為了拉票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掌權
運作,就必須以人民的福祉為首要考慮。政治人物展現抱負的時間有限,稍縱即逝,前幾
任總統的例子,可為後來者的殷鑑,能不以兩岸三邊關係為念?(作者為大學教授)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02000443-260109
92共識 一中各表 並沒有發展到最後就變成啥和平統一吧?而且昨天有大陸學者撰文,說
要打,統一後,要以法律審判DPP。這樣子的"和平"豈不是個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