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對於伊斯蘭派系衝突的迷思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5-11 08:58:14
對於伊斯蘭派系衝突的迷思
http://voiceformuslim.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11.html
*本文僅獻給所有因為政治派系鬥爭而犧牲的素尼與什葉穆斯林
在解釋今日中東白熱化的派系鬥爭,一種相當常見的解釋是「這是素尼派(Sunni,或譯
遜尼、順尼)與什葉派(Shia)的宗教鬥爭,且其起源自約1400年前穆罕默德繼承人的鬥
爭,並不斷持續至今。」然而,這種論述,就如同穆斯林與猶太人敵對超過千年一樣,只
是一種迷思。
支持上述迷思的論述,多著重在素尼與什葉的教義差異、伊斯蘭早期的分裂史,接著就直
接跳到20世紀後之後的政治糾紛。而其最大的盲點在於,這些理應互相廝殺的不同宗教派
系,是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渡過了上千年,卻到了20或甚至21世紀,才開始相互廝殺,中
間的兩派關係史也幾乎不被提及。
奧圖曼治下的教派互動
首先,我們先檢視一下時間點最接近近代的伊斯蘭帝國——奧圖曼帝國是採行了何種宗教
政策,讓今日中東許多地區仍有素尼與什葉並存的現象。奧圖曼帝國在宗教政策上採用了
相當務實的作風,即便帝國的官方信仰是素尼伊斯蘭,願順服的非素尼派教徒多被接納,
甚至被賦予地方的自治權;不願順服者則遭到打壓。以下列舉幾個奧圖曼治下非素尼派教
徒的歷史。
信仰德魯茲派(Druze),且聽命於奧圖曼帝國的馬安氏族(Ma'an dynasty)得到了奧圖
曼帝國的認可,並得了黎巴嫩高地的自治權。馬安氏族統治了黎巴嫩高地達180年之久,
最後因陰謀反叛帝國而被推翻,改由德魯茲派推舉的希夏卜氏族(Shihab dynasty)來統
治黎巴嫩高地。
埃米爾法赫爾丁‧本‧馬安(Emir Fakhr-al-Din ibn Maan)是馬安氏族最具影響力的統
治者之一,他擅自與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公國(Granducato di Toscana)結盟、引進印刷
術,並鼓勵天主教士開設學校。法赫爾丁驟增的影響力以及與歐洲的友好關係,引發奧圖
曼政府不滿。奧圖曼最終出兵俘虜法赫爾丁,並將黎巴嫩高地統治權過渡給其姪子。
而在安納托利亞信奉什葉阿列維派(Alevi)的奇茲爾巴什(Qizilbash)部族,則因夥同
伊朗薩法維帝國對抗奧圖曼帝國,多次遭到殘酷的打壓與屠殺。相反的,什葉拜克塔什派
(Bektashi)卻成為奧圖曼禁衛軍(Janissaries)的官方信仰,在奧圖曼禁衛軍被解散
後,拜克塔什派也跟著被禁止,理由是「異端信仰」。
在伊拉克,由於什葉派多接受奧圖曼帝國統治,奧圖曼並不干涉伊拉克地區的宗教信仰。
在18到20世紀,伊拉克有許多部族皆從素尼改宗什葉,什葉派比例不減反增。但統治階層
仍為素尼派壟斷。
在黎凡特地區的阿拉維派(Alawite),因受到當地素尼統治者忌恨,而不被奧圖曼帝國
承認是穆斯林。阿拉維派一度被打壓,但最終被給予了自治權,但是奧圖曼帝國不允許阿
拉維派居民離開自治區,違反者即遭處刑。阿拉維派也如基督徒一般被課徵重稅,但可靠
從軍或擔任奧圖曼官員來免除不平等待遇。在19世紀中,奧圖曼與埃及爆發衝突時,一些
阿拉維派選擇支持奧圖曼帝國。
從上述的例子不難發現,奧圖曼的宗教政策所考量的是「政治」而非「教義」。不在清真
寺禮拜、有自身宗教經典的德魯茲派,雖與奧圖曼官方信仰教義差距甚大,但因德魯茲派
在地方是強勢族群,又願意接受奧圖曼統治,而被帝國賦予了較高的地位。相較之下,教
義比較接近奧圖曼官方信仰的阿列維派與拜克塔什派,都先後因為政治因素遭到打壓。
更確切地說,在政治上,這些「教派」最重要的意義並非教義,而是「族群認同」,就如
同本省人、外省人、香港人、漢人或是中國人一樣,而不同族群間的關係就決定了他們在
政治上會是合作還是衝突。
由現代伊拉克看「教派衝突」
舉例來說,在Z國中主要有A、B、C三個族群,A族佔了約60%的人口,而B、C兩族各佔約
20%的人口。在歷史上,B族一直是該國統治階層。某天,Y國入侵並打垮了Z國,Y國決定
在Z國執行民主政治。A族自然是毫無意外的贏得大選,但A族領導人暨貪污又無能,還不
喜歡用B、C兩族的人當官。更糟的是,Z國還有兩個鄰國不斷煽風點火,其中X國支持A族
,而W國支持B族。試問,該國不發生派系鬥爭的機率有多少?該國發生武裝內亂的機率有
多高?
很明顯的,Z國=伊拉克、Y=美國、X=伊朗、W=沙烏地阿拉伯。A族=什葉派阿拉伯人
、B族=素尼派阿拉伯人、C族=庫德人。多數信仰素尼派的庫德人,仍被獨立成另一個群
體,而沒有融入素尼派阿拉伯人中,再次突顯了「族群認同」的重要性。「教派」與「民
族」一樣,都是族群認同的分界線指標。我們也可以看到,奧圖曼帝國所遺留下一些具多
元信仰或是民族的地區,其暨有的政治平衡一旦崩解,不同族群就開始爭奪資源與權利。
今日,伊拉克與科威特成鮮明對比的素尼、什葉關係,再次佐證了決定素尼、什葉關係的
並非教義因素,而是基於政治。宣稱中東派系鬥爭是素尼與什葉教義之爭的論點,往往也
忽略像科威特這樣的反例。而且在阿拉伯革命後,許多國家原有的政治平橫也被瓦解;加
上他國政治勢力介入,就算沒有多元信仰,也有可能發生激烈的政治鬥爭,甚或內戰-埃
及的政變與利比亞的內戰都是如此。
在科威特大清真寺一同禮拜的素尼與什葉穆斯林。科威特什葉派因在伊拉克入侵時曾發起
抵抗,與信仰素尼伊斯蘭的科威特王室關係要好,科威特什葉派也是親王室政黨的重要票
倉。然而,隨著鄰國伊朗的崛起,有人擔心這樣的友好關係將發生變化。科威特有30~40
%的什葉穆斯林。
在利比亞內戰中,同為素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聯、約旦、卡達、土耳其與蘇丹
卻支持不同的陣營,理由自然也是基於政治因素,而非教義。
激烈政治的鬥爭,加上多國勢力的煽風點火,造就了今日許多阿拉伯國家的紛亂。這樣的
現象,在黎巴嫩名音樂家加迪與烏薩瑪‧拉赫班尼兄弟(Ghadi & Oussama Rahbani)作
曲,希芭‧塔瓦吉(Hiba Tawaji)演唱的《國家在我心中》一曲中被深刻的描繪。影片
中原本無色的人民,在政治家的鼓吹或煽動下,個個給自己穿上不同顏色的服裝,並開始
相互廝殺。回顧伊拉克的例子,伊拉克的素尼與什葉派是不是就這樣被政治家與他國勢力
染色了呢?
敘利亞
在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也是世俗政府,個人信仰在政治上本來也非重要議題。唯一的例外
在於,軍事領導階層多由與阿薩德同屬阿拉維派的人來擔任。從現在的局勢來看,阿薩德
也確實有理由這麼做,至少從阿薩德家族的角度來看是如此;而在敘利亞佔絕大多數的素
尼派,在內戰之初也很自然地成為叛軍的主要組成。
也因為敘利亞的人口組成,敘利亞叛軍要得勢最簡單的方式,也就是號召其他素尼派加入
。反對阿薩德的西方與海灣國家媒體,或是其他不懂實際狀況的媒體,常將敘利亞內戰給
簡化成「素尼-什葉之爭」,然而事實卻非如此簡單分明。
事實上,從內戰開始到現在,敘利亞軍的主要組成都一直是素尼穆斯林,阿薩德也得到許
多素尼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支持。而反對派的素尼穆斯林多是低收入階層或政治異議人
士。也因為有諸多素尼穆斯林的支持,人口以素尼穆斯林為主的首都大馬士革,一直都沒
有落入叛軍手裡。若全敘利亞的素尼穆斯林真的都反對阿薩德,很難想像阿薩德能撐得過
一年,或至少要被迫撤離至阿拉維派的分佈區。但這些都沒有發生。
與阿薩德同屬阿拉維派的敘利亞人,在內戰中幾乎是別無選擇,因為許多叛軍對阿拉維派
仇視,只能選擇支持阿薩德。而叛軍對阿拉維派的仇視,很大一部份是源自政治上對阿薩
德的反感。敘利亞基督徒因害怕遭叛軍迫害,也多支持阿薩德。
再一次,我們在敘利亞看到了相似的演變,素尼派阿拉伯人、阿拉維派、素尼派庫德人與
基督徒等等宗教族群的認同,不斷被政治色彩所「染色」。
黎巴嫩
同樣的「染色」過程也兩度發生在黎巴嫩,在1860年的黎巴嫩內亂中,法國支持當地的基
督徒,英國支持當地的德魯茲派,政治與經濟權力的不均導致兩派激烈的衝突,戰火還一
度擴大到敘利亞。該衝突最後由法國協助弭平,而奧圖曼帝國也新增黎巴嫩行政區,並指
派基督徒首長,才解決了當時的政治糾紛。
1975年,由於不滿黎巴嫩的基督徒前總統卡密拉·夏蒙(Camille Chamoun)壟斷漁市,
西頓(Sidon)市的人民發起抗議示威,但在和平示威結束的當下,西頓的穆斯林市長馬
阿魯夫‧薩阿德(Maarouf Saad)竟遭暗殺。這樣的政治糾紛當然又再度牽動各族群的緊
張關係,並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伊朗與敘利亞等國介入下演變成全面內戰,共
歷時15年才結束。
新興的極端勢力
或許有人會問,新興的極端勢力,諸如伊斯蘭國(IS)或蓋達(基地)組織與其他族群的
衝突,是否也可歸因至教義。由於這些勢力對教義的解釋非常不同於其他穆斯林,我們姑
且稱他們做IS派或蓋達派,同時來看看他們與其他族群衝突是因為政治或教義。
蓋達派最早崛起於阿富汗,由沙烏地阿拉伯扶植來對抗蘇聯入侵,而與沙烏地關係友好。
在1990年,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賓拉登甚至向沙烏地王室提議,由他來組織民兵防衛
沙烏地。但沙烏地王室斷然拒絕,並讓美國介入,憤怒的賓拉登開始批評沙烏地政府,並
被迫流亡海外。接著,我們就看到蓋達派逐漸成為美國與沙烏地的敵人。
蓋達派與他們的沙烏地老祖宗雖然在教義上相似,但最後還是兵戎相見,而原因一樣是因
為政治。
至於IS,大家會認為他們是因為教義歧見,還是覺得自己翅膀夠硬了,才脫離老東家蓋達
派自立門戶?大家在IS派的宣傳影片中,所看到的是教義訴求,還是政治外加一點宗教包
裝?在敘利亞叛軍中的部份極端勢力,有著與IS派相類似的教義解釋,但為何仍與IS相互
敵對?很簡單,因為政治考量。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IS派的教義只是配合政治存在的附屬品,他們只做出符合他們政治
需求的教義解釋,並抹除所有不符合他們政治需求的教義解釋。
而在進入結論前,讓我們先簡略回顧其他一些關於素尼與什葉穆斯林關係的歷史。
建於7世紀的伍麥葉王朝(Umayyad Caliphate),因與作為什葉穆斯林領袖的阿里氏族為
敵,而打壓什葉穆斯林,並與基督徒聯手來鞏固其統治。因此,當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起而反抗伍麥葉王朝時,阿拔斯王朝決定與什葉穆斯林聯手,並承諾會給予
什葉穆斯林相應的政治與宗教權威。
但是,在阿拔斯王朝得勢後,阿拔斯王朝卻背信打壓什葉穆斯林,以及其他不服從統治者
的素尼穆斯林,例如遭囚禁的知名素尼伊斯蘭法學家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
北非
一些什葉穆斯林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由於什葉穆斯林人口較少,打壓素尼穆斯林的什葉
王朝都很快就沒落了。但有些採取寬容政策的什葉王朝就經營得非常成功,例如北非的法
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
法蒂瑪王朝對素尼穆斯林、基督徒與猶太人都採取了相當寬容的政策,這些不同信仰的族
群也很有可能擔任高官。沒有歷史記錄指出法蒂瑪王朝治下有大規模的素尼什葉派系衝突
。相反的,法蒂瑪王朝的內亂來自其境內突厥人、柏柏人與非洲黑人的摩擦;其衰退也並
非因為素尼什葉派系衝突,而是地方將領的擁兵自立。
伊朗
伊朗在近代以前都是以素尼穆斯林居多,在蒙古入侵後,舊有的素尼統治階層瓦解,而與
蒙古統治者關係密切的什葉穆斯林得到長足發展。
然而,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16世紀,伊朗薩法維帝國的創建者,沙赫伊斯瑪儀一世(
Ismail I)有鑑於伊朗長期受到阿拉伯人、突厥人與蒙古人等外族入侵統治,外加薩法維
帝國長期面臨信仰素尼的奧圖曼帝國與布哈拉汗國(Khanate of Bukhara)威脅。伊斯瑪
儀一世決定要為伊朗打造全新的族群認同,讓伊朗不會再被外族統治。
因此,伊斯瑪儀一世實行了前所未有的強硬宗教政策,逼迫其境內所有素尼穆斯林都得改
宗什葉伊斯蘭,否則一律處死。伊斯瑪儀一世的政策最終將伊朗轉型成什葉穆斯林國家,
並也因為這與眾不同的族群認同,影響了後來伊朗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關係。
巴基斯坦
雖然巴基斯坦的人口以素尼穆斯林為主,但巴基斯坦的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Muhammad Ali Jinnah)卻是什葉穆斯林。巴基斯坦的素尼與什葉穆斯林都常擔任高官,
並相互通婚。然而在1977年,作為素尼穆斯林的將領穆罕默德‧齊亞‧哈克(Muhammad
Zia-ul-Haq),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什葉穆斯林佐菲卡爾‧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的政府,並頒布偏袒素尼穆斯林的政策,導致國內的派系分裂,巴國派系關
係也因塔利班與蓋達的崛起進一步惡化。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的前身,德拉伊耶酋長國(Emirate of Diriyah)在以武力擊敗若干什葉穆
斯林國家後,對被征服的什葉穆斯林採行高壓統治,這樣的政策一直被延續到今日。雖然
沙烏地政府有緩慢放鬆對什葉穆斯林的迫害,但隨著伊朗崛起,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
的敵對,沙烏地阿拉伯持續推行反什葉宣傳,境內什葉穆斯林仍飽受歧視,政治異議也遭
到打壓。
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政府以避免派系鬥爭為由,禁止馬來西亞人信仰什葉伊斯蘭與其他旁支伊斯
蘭派系。然而,外國的什葉穆斯林卻得到平等的對待,馬來西亞也因此成為伊朗或阿拉伯
什葉穆斯林熱門的移民選擇。
光是簡略統整古今素尼與什葉穆斯林的關係,我們就能看到迷思所描繪長達1400年的派系
鬥爭,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素尼與什葉穆斯林時而合作、時而衝突,其決定因素往往在於
政治。而今日我們在敘利亞、伊拉克與葉門所見的衝突,在穆斯林歷史上可說是前所未見
。而這些衝突多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美國、俄羅斯、土耳其、卡達、英國與阿聯等多
國政治角力的後果,派系只是撕裂當地族群政治認同的催化劑。
「為什麼我不能當壽司?」
以下為伊拉克導演胡妲‧雅赫雅‧阿爾蘇丹尼(Hoda Yahya Elsoudani)即將上映的紀錄
片《為什麼我不能當壽司》(Why Can't I Be A Sushi,壽司即「素尼加什葉」之意)。
在紀錄片中,10歲的妮雅瑪(Niamh)與8歲的索菲雅(Sofia)舉著上圖的牌子,並與英
國的穆斯林社群互動。影片中,許多穆斯林成人對他們反應分歧,有人贊同,也有人不以
為然。
在預告片中,索菲雅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討厭相對的一方?」或許,我們該回到
這問題一個基本的層面——雖然素尼與什葉伊斯蘭在教義上有許多不同,但這不代表一個
素尼穆斯林天生就討厭什葉穆斯林,反之亦然。就像一個臺灣人不會天生就討厭中國人,
一個中國人也不會天生討厭日本人一樣。曾幾何時,我們開始將自己與他人的族群認同給
染上了政治的色彩呢?
作者: awakim (阿瓦金)   2016-05-11 10:27:00
謝謝分享
作者: dragonjj (簡簡單單的傷過 就不算白)   2016-05-11 13:15:00
不認同 你知道在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前 伊拉克海珊是遜尼派的嗎?然後鎮壓屠殺什葉 庫得族 美軍入侵之後 固然打打倒海珊 推翻遜尼 擁立什葉派 但有留下選舉制度 還規定伊拉克的選舉 必須要一定數量的遜尼派參加才行 這也造成後來daesh崛起的原因之一另外印尼的是伊斯蘭國家 你知道他們國家教育說什葉不算原因 簡單說 異端比異教徒可惡印尼國家教育什葉派不算是穆斯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