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英國與歐洲:剪不斷的紐帶

作者: Cassander (Cassander)   2016-08-05 21:18:58
英國與歐洲:剪不斷的紐帶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是通道,還是障礙?它使得同一種文明內部的思想、人員
和貨物能夠往來流動?或者說它是一座島嶼要塞的壕溝,一道將敵人、不受歡迎的來者以
及不公平的經濟競爭隔絕的防線?
這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不是嗎?雖然我的祖先來自不列顛群島,但我是以一個加拿大
人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的。當加拿大人眺望大西洋對岸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被稱為“歐
洲”的地方,他們眼中的歐洲是一個整體——從都柏林到杜布羅夫尼克、從倫敦到華沙的
一切地域。許多英國人會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那些在6月公投中支持英國退出歐盟的人
士稱:“把我們的國家還給我們。”不再受法國人、德國人或是布魯塞爾官僚的乾預;讓
前來找工作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羅馬尼亞人走開;遠離更為強大的全球性力量——近幾
十年,這些力量席捲了所有發達經濟體,造成工業就業崗位流失、並以自由貿易的名義取
消保護性關稅。
退歐運動還成功利用了人們的懷舊情結和一種英國例外主義的優越感,而留歐陣營在這方
面無所作為。將英倫諸島與歐洲大陸分離的地質運動被用於解釋幾千年來完全不同於大陸
思維的“島國”思維的形成。退歐派強調,英國人為發展貿易、建立帝國曾放眼世界各大
洋,而且很大程度上由於未受到吹遍歐洲各地的專制主義、不容納異議及意識形態等危險
之風的影響,英國成功地確立了自己的制度和價值觀——議會、法治、崇尚中庸之道
(moderation)。
當然,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海上力量的確使英國能夠建立起一個帝國。然而,其他歐洲
國家——荷蘭、葡萄牙、法國、丹麥和西班牙——也利用海洋尋求財富和權力。地理環境
為國家認同的形成提供屏障,這也沒什麽稀奇的——想一想萊茵河、比利牛斯山脈對法國
以及阿爾卑斯山脈對瑞士或意大利的意義。
直接二分法的危險(這也是公投的危險)在於,它們將細微的差別碾平,將復雜的事情過
於簡單化。沒錯,在某些方面,英國走的是自己的道路。但每個歐洲國家選擇的道路都有
各自的特殊性。瑞士是聯邦制的一種極端形式。法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而意大
利更像是行政區的集合。每個國家都有隨著時間不斷發展並反映本國歷史的法律、價值觀
和制度。然而,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思想從來都不受邊界的限制。
在此次英國公投運動中,歷史被利用了——或者更準確地說,被濫用了。每一方都訴諸歷
史,仿佛歷史是一個特別法庭,其法官將最終裁決誰的論點最有力。對退歐派而言,主流
敘事是孤島式的:自豪、堅定的人民保衛自己的自由免遭來自東方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脅
。在這一敘事中,歐盟只是一長串希望英國衰落的歐洲大陸專制君主中的最新一位。
莎士比亞(Shakespeare)偉大歷史劇《理查二世》(Richard II)中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的著名演說近來被屢屢引用。“這一個君王們的御座,這一個統於一尊的島嶼/這
一片莊嚴的大地,這一個戰神的別邸”(此處摘自朱生豪的譯本,下同)——這些話語是
如此熟悉,描繪的景象如此美妙。然而,有必要想想這部劇的背景:岡特的約翰快死了,
他的愛子亨利‧博林布魯克(Henry Bolingbroke)正在流亡,英格蘭在理查的苛政下受苦
受難。這番演說錶面上在談論英國,其實不然,這位長者是在勸理查盡到自己的職責,向
世人展現自己治下的王國可能取得的成就。人們較少引用的是演講悲痛的結尾:
這一個孕育著如此偉大靈魂的國土,
這一個聲譽傳遍世界、親愛又親愛的國土,
現在卻像一幢房屋、一塊田地一般被出租了
——我要在垂死之際,宣佈這樣的事實。
當亨利‧博林布魯克從法國流亡歸來要推翻理查時,他得到了布列塔尼公爵的兵力支持:
英吉利海峽成了通道,而非障礙。
人們不應當從歷史中尋找證明當前政治主張正確的依據,或者對未來的明確指引。歷史能
起到的作用是提醒我們,對於過去不要抱著過於簡單的看法。關於歐洲的歷史敘事中存在
許多相互抵觸的地方,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英國的歷史無法從更廣闊的歐洲歷史中剝離
出來。英國的居民身上帶有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的基因,包括朱特人、丹
麥人、維京人、諾曼人、胡格諾派(他們留下了法拉奇(Farage)之類的姓氏)以及來自西
班牙或東歐的猶太人。
歐洲其他地區影響了英國的歷史,英國也在相鄰國家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了推進
英國的利益,在歐洲大陸此起彼伏的戰爭中,來自英國的黃金和戰士支持過戰爭的這一方
或那一方。而其他歐洲強國也曾試圖煽動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反抗英格蘭。中
世紀晚期,英國國王曾統治法國北部和波爾多的大片地區。雖然到15世紀他們已丟掉了大
多數地區,卻把對加來周邊的一小塊飛地牢牢控制到1558年。據說,當時的法國王後瑪麗
‧都鐸(Mary Tudor)曾表示加來之名將銘記在她心中。她的繼任者們一直沒有奪回加來,
而英國皇室直到1801年才放棄對法國王位的主張。
和所有歐洲人一樣,英國人是共同的歐洲文明中的一部分。許多世紀以來,思想、商品、
品味和時尚通過貿易和通信網絡傳播。早在克勞狄一世(Emperor Claudius)讓英國成為羅
馬殖民地以前,英國就在採納羅馬的風俗,與羅馬通商。諾曼人的入侵帶來瞭如今被我們
認為是英國貴族傳統的東西,也帶來了城堡和大教堂。中世紀常被人錯誤地稱為“黑暗時
代”,然而正是在這個時代,相距遙遠的大學和修道院里的學者們閱讀著彼此的著作。建
築大師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打造偉大的哥特式傑作。生於德國的格奧爾格‧弗里德
里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是英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威廉‧莎士比
亞(William Shakespeare)則激發了歐洲各地多少代作家的靈感。透納(Turner)去了意大
利,而莫奈(Monet)則來到倫敦。在他們的眼裡,這些都沒什麽奇怪的。
歐洲皇室和貴族始終是國際化的,他們讓彼此的子女通婚,不過這種交流從來都不限於上
流社會。英國士兵會把在歐洲戰爭中結識的女子娶回家。在國外工作的英國女家庭教師可
能嫁給雇主家的兒子。許多個世紀以來,所有階層的歐洲人——商人、游學者、身懷一技
之長的勞動者、冒險者、流亡者——走遍了整個歐洲世界。來自意大利或西班牙的羅馬士
兵,曾憂鬱地坐在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上。之後,英國的朝聖者又以雙腳走過大
半個歐洲,去往耶路撒冷。
我們可以談論共同的歐洲文明,不過千百年來這一名詞的含義當然已經改變——正如歐洲
這個概念本身也發生了改變。對希臘人和羅馬人來說,歐洲是地中海周邊地區。隨著羅馬
帝國向北和向西擴張,歐洲概念也在擴大。而隨著基督教傳入,以及越來越多的人改信基
督教,斯堪的納維亞人、高盧人和英國人也成了這一概念的一部分。
羅馬留下的遺產不僅有道路設施,還包括按照單一規則建立普世文明(universal
civilisation)的集中化原則。基督教包含了這一理念(盡管東西教派的分裂造成了綿長
的貫穿中歐腹地的裂痕)。即使是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強烈的地方認同(local
identities)也對普世主義構成了挑戰。到了近現代早期,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ies)開始介入地方認同和普世主義之間,後者以天主教會、神聖羅馬帝國等為代
表。
歐洲大半歷史可以從不同身份認同之間的緊張關系這個角度來理解。有時,歐洲人傾向於
本土或者國家認同——目前英國部分地區或許就存在這種情況。有時,他們選擇抱成一團
,這往往是為了應對外來挑戰,無論是來自東方的蒙古人還是來自奧斯曼土耳其人。歐盟
誕生的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20世紀造成驚人破壞力的戰爭再次上演,同時也是為了建立抵
禦蘇聯的堡壘。
不同身份認同之間的這種搖擺如今有了21世紀版本。在很多英國人眼中,“歐洲”不同於
自己及自己的認同,是外部的。歐洲其他地區的很多人也這麽想,其中包括諸如法國國民
陣線(National Front)等右翼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者。對布魯塞爾權力過大的擔憂,與過
去多少個世紀的擔憂——無論是對君主、對羅馬教皇、抑或是對巴黎的拿破侖——遙相呼
應。古往今來人們始終覺得,植根於本土的身份認同中有著某種珍貴的東西,如今亦是如
此。
......
數月來,有關英國人重新奪回對英國控制權的說法甚囂塵上,但人們對相關術語的真實含
義、身份認同的復雜性和延展性知之甚少。並非英國——或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或威
爾士的認同感——在某一時刻固定下來,便從此一成不變。這是一種危險的錯誤觀念,懷
念過去黃金般的、輝煌的、獨立的時光同樣是一種危險的錯覺。
沒錯,英國人有過曾直面可怕敵人的時期,但是它有過幾次孤身奮戰的時候?1940年英國
對希特勒作戰的那種果取以及敦刻爾克精神(spirit of Dunkirk)在公投運動中常常出現
。這確實是一段英勇事跡,但是英國並非孤立無援:它仍然有整個帝國作為後盾,還有在
法國以及留在英國的帝國軍隊作援軍,以及為英國皇家空軍駕駛飛機的波蘭飛行員。
退歐陣營以歷史為名,但是它的成功更多地與現在有關。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給很多精英及
中產階級帶來好處,但是並未惠及所有人,工人階級肯定未能受益。體面高薪的工作正在
流失,整個階層元氣大傷,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了希望。很多人對領導人和各種機構沒有信
心。然而,就像大部分英國歷史一樣,這並非這些島嶼所特有的情況。整個歐洲乃至更遠
地區都受到影響,從希臘到美國等多個國家,絕望和憤怒的情緒助燃了民粹主義運動。
不過,英國和歐洲會變成什麽樣,歷史或許提供了一條線索。畢竟,聯合王國的歷史並不
長,18世紀大家能聯合起來,今後也可能再分開。如果蘇格蘭再來一場公投,最終支持獨
立,英國將只剩下英格蘭、愛爾蘭北部的一小塊和威爾士。北愛爾蘭有一天將看到自己與
南愛爾蘭結合的前景,這並非痴人說夢。果真如此,威爾士可能會對留在由英格蘭主導的
聯合王國中感到不滿。歷史從不會重演,但是未來一個較小的英國看起來可能就像十五、
六世紀的英格蘭一樣,國內麻煩不斷,且與歐洲大陸關系不穩,既需要與歐洲大陸進行貿
易又擔心它的影響。
這還沒考慮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局勢會怎麽發展。歐洲可能也會沿著國界線分裂,長久以
來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機構(比如歐盟或北約)可能會銷聲匿跡。無論發生什麽,英國都
會受到影響,因為長期以來眾多紐帶將這些島嶼與歐洲其他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未來這
些紐帶也將繼續存在下去,這是無可逃避的現實。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最新出版的書為《歷史中的人:性格與過去》(History’s People:
Personalities and the Past)
譯者/何黎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868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