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徐沛然:十五年過去了,西方為何持續製造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9-14 13:53:02
徐沛然:十五年過去了,西方為何持續製造恐怖主義?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14-opinion-xupeiran-911/
15年前的9月11日,紐約知名地標雙子星大廈,在煙塵與火焰中頹然倒塌。這個畫面透過
媒體傳送,震撼了全世界,也宣示著「恐怖主義」正式成為新的全球政治議題,強烈地影
響了後911的國際局勢。
當年美國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小布希)強勢推動「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將恐怖主義視為美國首要的打擊對象。然而,15年來,這個世界沒有變得更安
全。軍事行動雖然抓到了策劃 911行動的阿爾蓋達組織(Al-Qaeda,蓋達)首腦本拉登(
Osama bin Laden,賓拉登),但阿爾蓋達組織並未因此消滅。
甚至,近年新興的伊斯蘭國(ISIS)更是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擴張地盤,並於世界各地
策劃多起襲擊行動,包括在土耳其造成超過200人死亡的炸彈攻擊。而2015年1月7日,法
國的政治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遭到槍手襲擊,在事件現場造成
12人死亡 11人受傷。槍手被指認為激進派穆斯林,而《查理週刊》遇襲事件被視為相當
於法國版的 911 事件。
文化衝突論的侷限
對於近年來發生的「恐怖攻擊」行動,我們還可以持續列下去,突尼西亞、肯亞、比利時
、利比亞、波士頓、阿富汗、也門(葉門)……而這些受到矚目的恐怖攻擊行動,經常直
接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組織,又稱為「原教旨主義」團體扯上關係。於是一般就會解讀為
伊斯蘭世界「仇恨西方」。
委婉一些的說法是「文明衝突」,或是「生活文化」上的差別;直接一點就是認為伊斯蘭
信仰落後、不文明、暴力、不民主、不重視人權。在這種詮釋框架下,似乎衝突因素內嵌
於西方和伊斯蘭的文化與信仰中,以至於不可避免,而「西方文明」則代表一種更為優越
的,更值得追求的文化。
首先,直接將「恐怖主義」和伊斯蘭信仰,和穆斯林劃上等號的談法相當有問題。根據歐
洲刑警組織(Europol)2014年發布的《歐盟恐怖主義現況與趨勢報告》(EU Terrorism
Situation and Trend Report 2014)指出,歐洲絕大部分的恐怖襲擊來自於分離主義團
體。以2013年為例,歐洲發生了152起恐怖攻擊事件,只有2起為「宗教性動機」,而有84
起是基於國族主義或分離主義信念。
同時,這些恐怖攻擊事件在媒體的呈現上,往往也會特別突顯嫌犯的穆斯林背景,強化刻
板印象。舉例來說,2011年歐洲最大的恐怖攻擊事件為挪威的安德斯‧布雷維克(
Anders Breivik),他一共殺害了77人。在其公開聲明中,他反對穆斯林、反對移民,並
支持「基督教歐洲」(Christian Europe),但安德斯並不會被標示為「基督徒恐怖分子
」,或是「白人恐怖分子」。
就算我們先姑且不論這種粗糙的「西方 VS. 伊斯蘭」的對立命題是否合理。所謂文明衝
突必然性的說法,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實際上不同文化與信仰的人們在各地都經常混居,
即便不是毫無嫌隙,但也很少演變成武裝衝突。人們不會僅僅因為「生活文化」的不同而
發動戰爭,或是採取自殺攻擊;激烈的手段背後總是有著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所以,與其將焦點針對伊斯蘭世界,問說15年過去了,他們為什麼依舊恨西方?並輕率地
歸咎於文明或文化衝突,我們不如試著回顧所謂的「西方世界」,在這15年裡面做了些什
麼事?也許可以更清楚為何恐怖主義源源不絕的原因。
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
911事件的發動者指向阿爾蓋達組織,阿爾蓋達組織總部則被認為在阿富汗境內,而當時
阿富汗的塔利班(Taliban)政權被認為包庇阿爾蓋達組織。在要求塔利班交出阿爾蓋達
組織高層交涉未果後,2001年10月,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聯軍,攻入了阿富汗,並在短短
一個多月內就攻下首都喀布爾。
然而,塔利班並未就此潰散,他們躲入山區深處的根據地,持續不斷地發動小規模武裝行
動,美國就此陷入了另一個越戰泥沼。美國駐軍人數最高峰為2010年,曾經超過10萬名士
兵駐紮於阿富汗,如今縮減至不到1萬人。自2001年至今,美國政府投入了超過三千億美
元於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也數度打算撤軍,但棘手的情勢讓美軍遲遲無法撤離。
2003年3月,美國以「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名,和英國共同出兵攻打伊拉克,並拉
下伊拉克總統侯賽因(海珊)。然而,一直到2011年12月,美軍撤兵為止,並沒有找到當
初言之鑿鑿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今年7月,英國政府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Iraq
Inquiry)的報告出爐,該報告認為當年英國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布萊爾)和美國
總統小布殊,過度誇大伊拉克的威脅,並無視聯合國的意見,強行發動一場「不必要的戰
爭」。
這些戰爭不僅沒有為當地民眾帶來長治久安的生活,更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根據2015年發
表的《死亡數字:10年之反恐戰爭傷亡統計》報告中指出,在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下,一
共造成了伊拉克100萬平民死亡、阿富汗22萬平民死亡、巴基斯坦8萬平民死亡。他們指出
,儘管難以精確統計,但這三國加總起來的死亡人數不太可能低於100萬人。而這還是相
對保守的估計數字,戰爭中流離失所的數百萬難民,其死傷更難納入統計。
無人機轟炸的倫理問題
在這些戰爭中,特別引起倫理抨擊的,是對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的大量使用。UAV 俗稱無人飛機或無人機,可由駕駛員遠端操作。早在一次大戰期
間就發明了UAV,主要用於偵查行動。直到冷戰結束後,UAV技術成熟,才開始量產攻擊用
途的無人機。
自2004年起,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特別行動小組主
導下,美國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始執行無人飛機轟炸行動,並擴及到阿富汗、伊拉克、
也門、索馬里(索馬利亞),以及利比亞等國。美國政府原本一再否認無人機的攻擊行動
,直到2012年1月,總統歐巴馬才正式承認此事。
根據英國獨立媒體《新聞調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專題報導
指出,自2004年起,美國針對巴基斯坦使用無人轟炸機攻擊近400次,其中轟炸的目標有
60%以上是民宅,甚至包括學校,至今已經造成2379人死亡,但當中只有84人事後確認為
阿爾蓋達組織的武裝分子,僅佔總死亡人數約4%。反過來說,以反恐戰爭之名的無人機空
襲行動,至少造成上千名巴基斯坦的無辜平民死亡。
巴基斯坦總理曾多次表示抗議,但未能阻止美國的轟炸行動。人權團體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的專員也在媒體表示,他們曾多次目擊美軍以反恐戰爭之名針
對平民的殺戮行動,美國的作法恐怕已經觸犯國際法中的戰爭罪。
利比亞與敘利亞的代理人戰爭
2010年11月底,北非突尼西亞爆發了民眾的反政府示威,最終導致政權垮台,被稱為「茉
莉花革命」。此一效應在短時間內擴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利比亞、
也門、阿爾及利亞等國均引發類似抗議效應,甚至在埃及直接造成政權更替,史稱「阿拉
伯之春」。然而,春天沒有這麼容易來臨,既有政權的鎮壓,讓這些國家陷入政治社會動
盪,也給了「外來勢力」更多介入的機會。
2011年2月,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之久的軍事強人卡達菲(Gaddafi,格達費),和反對派
爆發武裝衝突。歐美各國長年來將卡達菲視為眼中釘,亦把握此機會,一方面迅速承認反
對派政府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由法國率先發難,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接手,以保護
民眾之名,對卡達菲政權展開軍事行動,並支援反對派勢力。
從3月到10月之間,北約一共發動了2.6萬架次的空襲。10月20日,卡達菲於交火時遭到擊
斃。然而其政權的瓦解,反而讓利比亞陷入國內各武裝組織相互攻擊的混亂狀況,也給了
新興的伊斯蘭國在當地發展的機會。如今的利比亞已經成為伊斯蘭國組織在北非的主要據
點,也是區域和平的不定時炸彈。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敘利亞,在2011年初,示威者陸續上街頭要求政治改革和公民權利,遭
到執政的阿薩德政府強硬回應,甚至造成平民死傷。2011年7月,部分軍隊宣布成立敘利
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和其餘反對派組織合作,展開至今未休的敘利亞內戰。
隨著時間發展,敘利亞內戰變得更加複雜。利比亞率先表示支持敘利亞自由軍,並提供他
們武裝和訓練。另外,法國與英國也表示將協助敘利亞自由軍。
之後伊斯蘭國崛起,並參與敘利亞內戰,狀況變得更複雜。美國於2014年9月開始轟炸敘
利亞境內的政府軍和伊斯蘭國領地。2015年9月,俄羅斯表態支持敘利亞政府,認為應由
敘利亞政府來穩定國內局勢,並開始空襲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反政府勢力。然後就是我們
所知道的,大批敘利亞平民冒險逃出家園,成為中東、北非歐洲各國的難民人道危機。
歐美列強的代理人戰爭,在加上伊斯蘭國、庫爾德族(庫德族)、阿爾蓋達組織分支等境
內武裝勢力,卡塔爾(卡達)、土耳其、沙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等不同派系的資金
流入,讓敘利亞內戰成為一場無比複雜且難以收拾的僵局。
西方培育的「恐怖主義者」
這些恐怖組織如何崛起?他們的資源與武器又從何而來?1979年,時值冷戰期間,蘇聯入
侵阿富汗。美國相中了阿富汗當地的伊斯蘭反抗勢力,由中央情報局在巴基斯坦培訓了超
過10萬名的伊斯蘭聖戰士,並提供他們資金與武裝,以對抗蘇聯。隨著蘇聯撤出阿富汗,
以及冷戰的終結,這些武裝分子當中,開始有人將矛頭對準美國。冷戰時被美國宣傳為英
勇對抗蘇聯的「自由戰士」,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恐怖份子」,而其中
一個人就叫做本拉登。如同大家所熟知,他之後建立了阿爾蓋達組織,並策劃了911事件

近年來新興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其組織創始成員來源複雜,其中包含因理念更為激進化
而脫離的阿爾蓋達組織前分支。另外,也包含了部分由敘利亞的反對派轉而加入伊斯蘭國
的武裝勢力。
在敘利亞內戰開始之初,美國就曾經在約旦的軍事基地祕密訓練敘利亞反對派,並透過土
耳其、約旦和利比亞提供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與資金,希望藉此能以「民間」的力量推翻阿
薩德政府。而這些受訓練的武裝分子和其武器,也就隨著轉投陣營的反對派,部分轉移到
伊斯蘭國手中。這就是日前《維基解密》(Wikileaks)所爆料,在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
莉(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時,美國提供武器給伊斯蘭國的過程。
不管是阿爾蓋達組織或是伊斯蘭國,這些所謂的「基本教義派」、「原教旨主義」,在動
盪的環境中崛起,又因為種種複雜的因素而被利用、扶持茁壯,最終反咬一口。這是以美
國政府為首,數十年來採用秘密工作以操控世界政局帶來的後遺症之一。然而這後遺症的
代價卻又得由一般民眾來承擔。
海盜與皇帝,不止息的恐怖主義
911事件造成2996人死亡,毋庸置疑是樁慘劇。然而,在911之後,因美國反恐戰爭而死亡
的上百萬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無辜平民,難道就只是統計數據嗎?人命當然不能
量化比較,但我們同樣無法忽視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以及受到的差別對待。如果說阿
爾蓋達組織、塔利班政權、伊斯蘭國,以及其他的恐怖組織得為他們的行動付出代價;那
麼造成上百萬平民死亡的代價該找誰來討?炸死10個人是恐怖攻擊,炸死幾萬人就不是了
嗎?難道真的西方人的生命比較珍貴?
如果說我們生在中東、北非等阿拉伯世界,我們會如何看待這些狀況?當我們的至親好友
不幸喪生於前述各種軍事行動、武裝衝突當中,當自己的家園因戰火襲擊而殘破不堪,甚
至被迫流離失所時,我們有多少把握自己不會因為憤怒和仇恨,成為下一個所謂「極端的
」、「仇恨西方」的「恐怖份子」?前述這些作法,真有可能消滅恐怖主義嗎?
一直以來毫不避諱批評美國這種「國家恐怖主義」的杭士基(Noam Chomsky)在其著作《
海盜與皇帝:真實世界中的國際恐怖主義》中引了以下這段話:
「聖奧古斯丁說了一個故事,亞歷山大大帝擒獲一個海盜,問道:『你居然膽敢在海上興
風作浪?』海盜回答:『那你又怎麼有膽量在整個世界興風作浪?我只有一艘小船,所以
被稱為海盜;你有一整隻海軍,所以被稱為皇帝。』」
這個小故事,尖銳地指出當「西方國家」使用「恐怖主義」這個詞彙時,背後的荒謬邏輯
及政治現實。不公義的土壤,就是滋生極端信念與行為的溫床。 所謂的恐怖主義跟伊斯
蘭的信仰或文化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恣意地以自身利益操控、干涉、
介入、侵略阿拉伯世界所帶來的後果與反撲。
值此911事件15週年,眼看著世界局勢仍舊渾沌,新的恐怖攻擊、新的人道危機不斷再起
。如果所謂的西方國家們,仍不放棄長期以來對阿拉伯世界的覬覦與干預,仍舊打著反恐
旗號恣意侵略與佔領。那麼在可預見的將來裡,恐怖主義不會有平息的一天。而他們才是
真正的恐怖主義製造者。
(徐沛然,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苦勞網》記者)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6-09-14 15:19:00
推, 但恐怕不会有改变
作者: a420360 (嶺月)   2016-09-15 12:05:00
作者: cheata (cheata)   2016-09-15 23:5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