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美國國內地區同盟與外交戰略的演進

作者: kwei (光影)   2019-08-25 09:59:38
美國國內地區同盟與外交戰略的演進
出處:《美國研究》2018年第5期
http://ias.cass.cn/cbw/mgyjjj/2018/dwq_118927/
(網頁聯結可下載pdf檔)
王勇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內容提要]受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各地區
對“國家利益”有著不同的界定。各地區之間往往會通過相互妥協,努力尋找自己的同盟
,力圖讓聯邦政府的外交政策符合自己對國家利益的定義。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東北部與
西部的結盟使得美國走向了海外擴張,20 世紀30 年代東北部與南部的結盟使美國擺脫了
孤立主義,20 世紀80 年代西部和南部的結盟使美國調整了冷戰戰略,並最終贏得了冷戰
。地區之間的鬥爭和妥協是美國外交戰略演進的重要動力。我們需要準確把握美國各地區
的特徵、政治訴求及其在美國政治中的獨特作用,提高對美工作效率和水平。
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決定著該國的外交政策,這似乎已經成為常識,但是,如何定義國家
利益?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在單一制的政治體制之下,國家利益由掌權的政治精英們來定
義,國家外交戰略的演進隨著政治精英們對國家利益的不同定義而不斷演進。但是,在實
行聯邦制的美國,在“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的美國,如何來界定國家利益? 這種對國
家利益的定義又如何推進了美國外交戰略的演進? 這是本文要論述的核心問題。
對於以上問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彼得‧圖波維茲(Peter Trubowitz)教授從經濟的視角
進行過回答。他在《定義國家利益:美國外交政策的沖突與變遷》一書指出:美國各地區
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美國各地對“國家利益”的不同
界定,各地對國家利益的不同界定體現為美國政治中的沖突與合作,各地區的結盟推動了
美國外交戰略的調整和變遷。圖波維茲教授的觀點為分析美國外交戰略提供了重要視角,
但是,其分析中的“變量”只局限在了經濟因素———各地區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
差異,忽視了政治和社會等層面的“變量”。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歷史學教授愛德華‧W.切
斯特(Edward W. Chester)的專著《地域主義、政治與美國外交》,從地區的視角對美國
外交史進行了重新闡述,敘述了各地在美國重要外交政策中的立場和態度。該著作為本文
研究提供了史學支撐,但並未深入分析各地“立場”的背後原因。美國政治學家理查德‧
本塞爾(Richard F. Bensel)所著的《地域主義與美國政治進程:1880 ~1980》也對此問
題進行過論述。該書指出,根植於經濟發達的北部與經濟欠發達的南部和西部之間的經濟
競爭,一直都是影響美國政治進程的主導型因素。由此可見,該著作關注的依然只是經濟
因素這一變量。復旦大學任軍鋒教授的《地域本位與國族認同》借鑒了當時國內外的最新
研究成果,系統論證了美國地區間的政治競爭使美國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制度,也賦予美國
政治創造性的張力,這正是美利堅國族賴以為繼的基石所在。該成果是國內第一本從地區
結構的角度分析美國政治發展的專著。
本文在相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將政治和社會方面的變量納入到分析中,來系統分析影響
美國不同地區界定“國家利益”的諸多因素。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通過案例,分析美國各
地區之間的鬥爭和結盟如何推動了外交戰略的變遷。
一、影響各地區定義“國家利益”的因素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明確指出:“我確實看到美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利益”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特納(Frederick Turner)指出:“與州相比,地域是塑造美國歷史的
更重要的內部動力。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甚至是文學、心理和宗教組織都必須
用地域的角度去理解和描述;公共輿論也是建立在地理學意義之上的。盡管有一種國家層
面上的國家特質和國家制度,但國家特質和制度同樣也是地方因素的堆積聚合體”。同樣
,美國的各個地區對國家利益界定塑造著聯邦政府對國家利益的界定。一個地區對國家利
益的定義,又取決於該地區的經濟結構、政治色彩、人口結構和宗教文化等因素。
(一)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利益是地方利益的核心,也是各地鬥爭的焦點。在美國,地方間的沖突主要是建立在
經濟競爭之上的。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的核心問題都與經濟利益有關。美國幅員遼闊、地形
復雜,各地間氣候差異較大。早在殖民地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同的地
理環境給北美殖民地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打上了不同的烙印。新英格蘭地區氣候寒冷、土壤
多石,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但該地區的岩石峰巒產生了許多瀑布,可以用作水力。19 世
紀初,新英格蘭地區的許多瀑布旁都設立了小工廠,利用水力進行紡織或開動機器。受到
農業資源的限制,這一地區還把目光轉向商業和船運。新英格蘭地區盛行中小土地占有制
,家庭農場是基本生產單位。美國南部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適合種植煙草和靛
藍,盛行種植園奴隸主經濟。如果北部的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與南部類似,那裡也會出現
奴隸制經濟,反過來,如果南部的土地和氣候不適合種植煙草等大宗作物,也就難以形成
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大種植園經濟。美國各地不同的地理條件,造成了各地經濟結構和經
濟發展水平最初的差異。
美國各地區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貫穿於整個美國的歷史進程之中。第二次世界
大戰以來,美國各地區的經濟結構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但地區間經濟結構的差異和經濟
發展水平的不均依然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特徵。隨著商業的發展,某個地區具有生產某種產
品的比較優勢,就會專門生產該產品,並將此產品出口到其他地區,美國各地區間逐漸形
成了一種結構性的相互依賴。
各地區經濟結構的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就會產生以下結果:美國各地與世界經濟
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同一種國際環境對美國各地區的影響不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美國
各地區的影響也不相同。例如,工業和農業所依賴的國際市場不同,經濟發達的地區可能
會從國際競爭中受益,而經濟落後的地區則可能會受到國際競爭的沖擊。國際市場的危機
可能會對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地區影響較小,但可能會對以出口為主的地區產生很大的影響

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不
難做出以下推論:各地區經濟結構不同,政治要求也會不同,外交是國內政治的延續,各
地區在國家的外交政策上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地區利益的代表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美國
外交政策的制定,努力讓聯邦政府的政策服務於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當地區間的訴求相
互排斥時,或者當一個地區的所得正是另一個地方的所失的時候,沖突就會產生。
(二)人口結構
一個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影響該地區對於國家利益的界定。美國南方的種族主義傾向明顯,
南方“白人至上”的思想傳統影響到了南方在很多外交政策中的立場。例如,19 世紀初
,南方一直阻止美國承認海地和賴比瑞亞兩個黑人共和國。在移民問題上,南方擔心世界
各地的非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會涌入美國,19 世紀中後期排華運動中,南方持有堅定的排
華立場。南方在美國加入聯合國問題上立場消極,也不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這都受到了種族主義因素的影響。
地區的族裔構成也影響著一個地區在外交事務中的立場。20 世紀初,在辛西那提、聖路
易斯和密爾沃基這樣的中西部城市裡居住著大量的德國移民,使得中西部地區是最不願意
向盟國提供援助的地區。1916 年的總統大選期間,民主黨總統威爾遜打出了“他讓我們
遠離戰爭”的口號,贏得了中西部的德裔美國人的選票,最後成功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
前,德裔美國人居住的中西部地區,非常支持美國的《中立法案》。富蘭克林‧羅斯福由
於廢除《中立法案》,並向盟國提供援助,結果在1940 年的大選中,羅斯福輸掉了德裔
美國人聚居的中西部地區。俄亥俄州聚居著大量的德裔選民,該州參議員塔夫脫(Robert
A. Taf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帶頭批評紐倫堡審判。除德裔外,中西部還有相當多的斯
堪的納維亞族裔的美國人,當俄國入侵芬蘭時,中西部支持對芬蘭提供援助。
(三)地區亞文化
地區亞文化塑造著本地居民的思考方式,影響著一個地區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從美國歷史
的早期開始,北方和南方之間就存在著文化的差異。北方吸引了大批擁有宗教信仰的移民
前來落戶。受清教思想的影響,該地區是北美民主與啟蒙思想的搖籃。這一地區人們的觀
念中具有強烈的道德倫理和理想主義色彩,傾向於從道德的角度看待政治。美國喬治城大
學政治學教授庫普乾(Charles A. Kupchan)指出,北方文化深受加爾文教、清教和貴格會
教派的影響,有序自由、互助互惠、道德正直、人類進步———這些是北方的價值觀。北
方雖然也渴望經濟上的富裕和繁榮,但他們經常把社會和社區目標排在經濟目標之前。同
時,北方擁有道德主義色彩濃厚的政治文化,主張政府應該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積極而重要
的角色,建立由文官組成的、超越黨派利益的強大官僚體系,來行使公共管理的職能,保
護下層民眾,並與社會的醜惡現象做鬥爭。這種文化體現在外交中,就是要通過建立一種
國際機構或國際組織,製裁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維持國際秩序。
在美國的南方,最初的移民是那些尋求遠離宗教權威和道義責任制約的移民,反對權威,
反對外來管制,註重特立獨行,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南方人的特徵。南方土地肥沃、氣
候濕潤,實行奴隸制,由於奴隸幾乎承擔了一切體力勞動,使得南方人形成了傳統的封建
貴族習氣,生活奢侈;南方人喜歡講究排場,愛好沽名釣譽,把名聲看得很重;奴隸制還
把南方人培養成高傲、狂暴、易怒、急躁的人。與北方的社區和市鎮相比,南方的種植園
社會比較封閉。南方還非常註重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反對那些可能乾擾其日常生活的制
度。南方的社會等級觀念和門第觀念濃厚,雖然內戰和戰後的工業化浪潮摧毀了南方的等
級制度,但等級和門第觀念仍然在南方有相當大的影響。與道德和秩序相比,南方更看重
個人自由和特權。南方等級制度森嚴,認為等級制度是社會秩序的保障,將公共管理視為
精英的特權,認為政府的功能不在於改革,而在於維護現有的秩序,並反對龐大的官僚體
系。
與南方的這種文化相伴而生的是一種更加激進主義的外交政策路徑。南方人一般比北方人
更為支持干涉主義,更能接受武力的使用。在早期,南方極力要維護自己的奴隸制,極力
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利益和影響力逐漸遍布全球,南方的這種
情感就演變成了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採取單邊主義的軍事行動,來捍衛美國的民主和
自由。
南方向來有著一種“軍事主義”的傳統,比較好戰;而北方特別是東北部理想主義色彩濃
厚,和平主義運動比較流行。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邁克爾
‧林德(Michael Lind)用地區亞文化解釋了美國外交的地域性特徵。他根據語言學家和歷
史學家的觀點,把美國分為了兩個亞文化區。林德認為,從18世紀晚期以來,大英格蘭語
區(北方語區,包括新英格蘭、紐約州北部、俄亥俄和印第安納州北部、密歇根大部和威
斯康星、北部平原,以及西北部太平洋地區,再加上丹佛、鹽湖城和舊金山的一些城市語
言島)一直是反對對外戰爭和擴軍備戰的地區,而南部語區(包括南部沿海區,以及從田納
西州到得克薩斯的南部高地地區),特別是南部沿海語區,則擁有支持戰爭、支持軍備建
設的傾向。從1812 年英美戰爭到墨西哥戰爭,從兩次世界大戰到雷根總統的軍備建設,
南方均表現出了“鷹派”立場,而北方則均表現出了“鴿派”立場。“文化和價值觀的地
區差異———特別是北方的反對干涉和南方的支持干涉———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影響著
美國外交政策,並且還會繼續下去”。
(四)國家政治制度
聯邦制是美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聯邦制的建立是大州與小州、自由州與蓄奴州等不同“性
質”的州相互妥協的產物,“聯邦制把國家主義和地方主義熔於一爐,它的建立代表著國
家主義的微弱勝利”。在聯邦制下,地方擁有相當多的自主權,具備影響聯邦政府決策的
能力。聯邦制能使地方的政治訴求得到表達,“聯邦制的優美之初在於不同的地區、地方
、州、縣、市甚至是最基層的單位都能發出自己不同的聲音”。聯邦制使得地理位置非常
重要,生活在某一地區的人們,通過表達自己的觀念和觀點,創造了政治空間。在同一政
治空間內,具有相同觀念的人會聯合起來,為政治目標而戰。在聯邦制下,地區利益有著
大量的制度渠道和“切入點”來控制聯邦資源,支持或阻礙政策變化,或者尋求政治保護
,以應對國內和國際競爭。
喬治‧華盛頓早在《告別詞》就指出,美國的政黨制度會讓各個政黨割地而據,通過歪曲
其他地區的意圖來增加自己在本地的影響力。根據華盛頓的邏輯,政黨政治、政黨之間的
鬥爭可以加劇美國各地之間的利益分化。事實上,美國的政黨具有濃厚的地方性色彩,在
同一個政黨內,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派別。在華盛頓時代,新英格蘭地區是聯邦黨的天下,
而南部則是民主共和黨的地盤;內戰前後,南方是民主黨的穩定後方,而東北部則是共和
黨的政治基地;今天,民主黨的基地轉移到了東北部和太平洋沿岸,而共和黨的基地則集
中在美國中西部。政黨制度也是各地區發揮影響力的重要渠道,地方利益之間的差別往往
可以通過政黨的綱領體現出來。
國會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機構,是各種地方利益的“熔爐”。在國會內部,存在著各種地區
性的聯盟,他們經常會通過聯合投票來實現共同的利益,保障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能夠在
國家層面上表達出來。20 世紀20 年代的國會中的農業集團, 30 年代國會中的白銀集團
,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各地區國會議員之間還建立了一些鬆散的聯盟,如以西部為基地
的農村連線,以東北部為基地的新英格蘭連線等等,這些聯盟和團體通常都是由來自同一
個地方的政治家們主導。由於國會中實施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一個地區的議員
要影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還必須爭取地區以外的議員的支持。例如,20 世紀30 年代,
南部的民主黨和中西部的共和黨保守派之間就曾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保守聯盟,阻撓羅
斯福總統的社會改革。各種地區性利益集團之間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互相妥協,相互交
易,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所代表的地方利益。
美國的選舉政治具有空間性,某一地區為了控制國家的政治資源,往往首先會在內部組織
起來,通過手中的選票選出代表本地利益的候選人。此外,無論是在全國性的選舉還是地
方性的選舉中,候選人往往會通過玩弄地方政治,來彌合其黨內的分歧,或者分化自己的
對手,這也會從客觀上增強各地區之間利益的分化。歷史學家特納指出:“政治領袖們要
獲得國家層次的高位,通常首先要說服他所屬的地區,表達或引導所屬地區的意識和願望
,然後通過政治調整,把這種意識和願望與別的地區的意識和願望相結合”。
美國的政黨、國會和選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性色彩,影響著一個地區對國家利益的界定,
也為其影響聯邦政府的外交提供了制度保證。地方會綜合利用各種政治渠道,影響聯邦政
府的外交政策,最大限度地讓聯邦政府的政策為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服務。
二、案例分析:地區間同盟與三次外交戰略調整
美國人口普查局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把整個美國分成了若干個普查分區和普查大區,提出
了官方的地區劃分方式,為本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礎。美國的普查分區包括新英格蘭各州、
大西洋中部各州、大西洋南部各州、中部東北各州、中部西北各州、中部東南各州、中部
西南各州、落基山區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普查大區的劃分是建立在普查分區的基礎之
上的。東北區包含新英格蘭各州和大西洋中部各州;這一地區在俄亥俄河以北,密西西比
河以東。南部區包含大西洋南部各州、中部東南各州、中部西南各州;中北區包括中部東
北各州和中部西北各州;西部區包括山區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本文在此基礎上,將美
國分為東北部(新英格蘭、大西洋中部各州和中部東北各州)、南部(大西洋南部各州、中
部東南各州和中部西南各州)和西部(中部西北各州、落基山區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三
個大的巨集觀區域。
(一)東北部與西部的結盟:走向海外擴張
內戰後,美國的經濟獲得了長足性的發展。到1894 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首
位。但是,美國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表現明顯。美國驕人的
工業成就主要是由包括新英格蘭和五大湖地區的東北部取得的。“從波士頓到聖路易斯形
成了一條連續的製造業帶。其中新英格蘭是傳統工業區,五大湖區是新興的重工業區,大
西洋中部各州為輕工業向重工業的過渡區。”南部仍保持其棉花生產帶的特點。1899 年
,南部的棉花產值已達3.24 億美元,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1%。19 世紀後半期,西部的
農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1863 到1880 年,明尼蘇達、內布拉斯加、達科他
和堪薩斯四州的新建農場24.2 萬個,落基山區的八個州和領地內,到1880 年共有農場
25043 個。加上西部農業的機械化,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西部出現了“農產品過剩”。
美國各地的經濟結構不同,決定了他們所依賴的國際市場不同。南方的經濟以棉花等原材
料的輸出為主,依賴的是歐洲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北方的主要產品是工業品,依賴的是亞
洲和拉美等不發達國家的市場;西部作為小麥等農產品的主產區,面對著“生產過剩”的
危機,對這些市場都需要。
在政治上,內戰摧垮了南部的種植園主,這一時期,以東北部為基地的共和黨人長期執政
,掌握著國家的政治資源,主導著國家的政治方向。1896 年大選後,東北部的共和黨人
控制了白宮和國會。此時,東北部在外交上的利益是:第一,打開拉美和亞洲等不發達國
家的市場,為自己的工業品開拓國際銷售市場,並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壯大自己的工業基
礎,增強與歐洲產品競爭的能力;第二,要向太平洋和拉美地區擴張,需要用軍事實力作
為後盾,美國的海軍不能滿足海外擴張的要求,必須建立世界一流的海軍。這就不免與南
方的利益產生沖突。
打開拉美和亞洲等不發達國家的市場不符合南部的利益:一方面,南方需要歐洲市場,不
需要拉美和亞洲市場;另一方面,如果美國的工業品進入拉美、亞洲等不發達國家的市場
,就會不可避免地與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工業品進行競爭,很容易引起歐洲等國的報復
。歐洲作為南部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這種報復對南方的打擊將是致命的。進行軍事擴張
也不符合南方的利益,原因在於:首先,軍備建設需要花錢,南方要承擔;其次,海軍建
設的受益者是製造業,北方的製造業將會從中接到大量的合同,而南方無法從中得到任何
好處。再次,在海外擴張中,不免要占領一些土地,如夏威夷和菲律賓,這些地方都屬於
原材料型經濟,會與南方競爭美國國內市場;最後,南方受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把這些
土地上的居民看成劣等公民,不願讓他們加入美國。
當南北之間的利益尖銳對立的時候,東北部雖然占據著白宮,但這一地區在國會中的力量
尚不足以確保符合自己利益的外交法案獲得通過。在這種情況下,西部就成為關鍵地區。
西部地區的大部分為農業區,在“生產過剩”的情況下,西部農業州需要拉美和亞洲等國
家的市場,擴充軍備則是打開市場的後盾;在遠西部的太平洋沿岸,造船業也很發達。加
州有美國一流的造船廠,從聖佩德羅到西雅圖還分散著很多較小的造船廠,這一地區也能
夠從軍備建設中獲益。太平洋沿岸也有很多轉口貿易,這里的製造業者和商人在拉丁美洲
和亞洲有著特殊的利益。因此,西部和東北部有著共同的利益,具備結成聯盟的基礎。在
這種情況下,主導聯邦政府行政權的東北部就聯合西部,得到了改變外交戰略所需要的力
量,把美國的外交推向了一個新時期———海外擴張階段。
在東北部的主導和西部的支持下,19 世紀90 年代,美國進行了關稅功能改革,把關稅作
為打開拉美市場、進行商業擴張的工具。國會最終同意在《麥金萊關稅法案》(The
McKinley Tariff)中加入關鍵性的“互惠條款”(Reciprocity Clause)。該條款規定,當
總統認定某個外國政府對美國產品採取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視性的政策時,可以“以牙還
牙”,提高該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以示懲罰。這項條款主要針對的是拉美國家。
在與拉美國家的貿易中,美國處於嚴重的入超地位,美國從這些國家輸入了大量的原材料
,而南美的工業品市場則被英國控制。該條款可以讓美國政府以本國關稅為籌碼,為美國
產品打開拉美市場,進行商業擴張。
美國還開始了海外領土擴張,雖然南方反對,但東北部和西部的聯合足以保證美國海外領
土擴張政策的推行。夏威夷是美國兼並的最重要的一塊領土。早在19 世紀中葉,新英格
蘭的捕鯨船和商人已經在夏威夷一帶非常活躍,舊金山和加州其他地區也早就對夏威夷感
興趣了。1898 年,在兼並夏威夷問題的投票中,民主黨人投下了21 張反對票中的17 張
,而在21 張反對票中,多半都來自南方,1899 年,在此問題上的第二輪投票中,南部的
民主黨人投下了全部的反對票。
受馬漢的“海權論”的影響,1889 年,美國海軍部長特拉西(Benjamin Tracy)提出了打
造兩支遠洋艦隊的計劃。根據該計劃,美國將建造20 艘戰列艦和60 艘巡洋艦。20 艘戰
列艦中,將有12 艘駐扎在大西洋,八艘駐扎在太平洋。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破天荒的事
情。雖然面臨著南部的反對,但在西部的支持下,東北部主導的打造遠洋海軍的計劃得以
順利實施。1890 年到1900 年,美國共建造了15 艘一流戰列艦和五艘裝甲巡洋艦。1895
年,美國海軍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00 年又上升到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位。在
隨後的美西戰爭中,美國正是靠這支海軍打敗了西班牙。
(二)東北部與南部的結盟:擺脫孤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由債務國成為債權國,世界經濟的中心
由倫敦轉到了紐約。美國經歷了20 世紀20 年代的空前繁榮,國民生產總值由1919 年的
742 億美元增長到1929 年的1031 億美元,十年內增長了28.4%,1929 年,美國的工業產
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8.5%,超過了英、法、德三個主要工業國的總和。美國的資本輸
出,由1919 年的30 億美元增長到1929 年的172 億美元,10 年內增長了68.8%。
但是,經濟的繁榮並沒有改變地區間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北部仍然是美國
經濟的“核心地帶”,以華爾街為標志的商業和投資銀行控制著本國的金融,也控制著美
國與世界的金融往來。東北部還仍然保持著全國工業中心的地位。我們所說的戰後美國的
繁榮實際上是東北部地區的繁榮。“很多關於美國在20 世紀初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敘
述都沒看到這一時期的政治傳奇,把城市化的東北部的情況說成是整個國家的情況”。東
北部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東北部的工業已經不畏懼歐洲的競爭,東北部成為
世界的金融中心,東北部的投資遍佈世界各地。
這一時期,盡管南部的工業也有所發展,但南部的整體經濟結構並沒有改變。南部仍然以
原材料的輸出為主,對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市場極其依賴。西部的太平洋沿岸一
帶經濟發展迅速,但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以農業為主。戰後,世界市場上的小麥需求銳減,
加上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阿根廷等新興農業國競爭,西部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由國際市
場轉到了國內市場。20 年代,西部的小麥產量占全國小麥產量的70%,而每年銷往國外的
小麥不超過其中的20%;每年輸往國外的玉米還不到年產量的5%。
20 世紀30 年代,法西斯的侵略威脅著世界和平,也威脅著國際市場的開放和穩定,軸心
國的目標是將整個世界經濟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如果軸心國的野心得逞,不但歐
洲市場要對美國關閉,西半球的拉美市場也將成為軸心國勢力範圍。這種形勢的變化對美
國各地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東北部作為美國的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
度很深,對於東北部來說,世界的和平、世界市場的開放和穩定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保證海外投資的安全,才能通過海外貿易,確保本地區經濟的
持續繁榮。
法西斯的侵略威脅了正常的世界秩序,這對於崇尚道義和秩序的北方人來說,是不可容忍
的。因此,東北部的立場是:採取必要措施,遏製法西斯侵略,並降低關稅,推進自由貿
易。南部仍然對歐洲市場極其依賴,自由貿易一直是南部的要求,法西斯勢力很可能將歐
洲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歐洲市場的喪失對南部來說將是致命的。法西斯的侵略威脅
到了美國的生存方式,這對於崇尚自由和珍視自我生活方式的南部來說,更加不可容忍。
崇尚武力干涉的南部自然會主張利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一些手段抵製法西斯侵略。因此
,在外交上,南北雙方的要求是一致的。
對於西部來說,情況就不太一樣。以農業為主的西部對於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很低。對西部
來說,核心利益是要確保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和安全,防止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
等國的農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西部是受經濟危機打擊最大的地區,新政中,聯邦政府對西
部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引起了“羅斯福想收買西部諸州”的猜忌;
總體說來,西部諸州最支持新政,而南部和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是最抵制新政的地區。
西部諸州認為,聯邦政府應該更重視國內的經濟復興計劃,而不應該去捲入歐洲的戰爭。
因此,對於西部來說,不介入國際爭端,集中精力搞好國內經濟的“孤立主義”最符合自
己的核心利益。此外,德裔美國人在中西部的聚居,也加劇著這一地區的孤立主義情緒。
此時,以南方為基地的民主黨的勢力逐漸擴大到東北部,特別是東北部的大城市。而共和
黨的勢力逐漸由東北部向中西部轉移。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就是民主黨的勢力向東北
部擴展的產物。羅斯福總統出生於紐約市,在這里開啟了自己早期的政治生涯,曾做過紐
約州參議員和紐約州州長。羅斯福的當選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南部和東北部的利益的融合
,是民主黨的一次大勝利,徹底結束了共和黨長期執政的局面。在羅斯福總統時期,南方
人逐漸控制了美國的行政部門和國會。新的世界政治形勢和國內政治氣候,意味著美國外
交政策將進行一次新的調整。雖然面臨著西部孤立主義勢力,但南北的聯合足以通過任何
必要的外交法案,對本國的外交政策進行調整。最終,美國外交徹底走出了孤立主義,邁
向了國際主義。
南部和東北部同盟在國會中的聯合,使得《1934 年互惠貿易協定法案》(The
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 of 1934)正式獲得通過。在參議院的投票中,該法案
以274 頤111 的多數獲得通過,而馬薩諸塞州資深共和黨眾議員是該法案的堅決反對者。
該法案規定:總統可以自主簽訂互惠貿易協定,並且可以將關稅降到1930 年水平的50%,
而無須徵得國會進一步的同意。該法案還體現出了最惠國的原則,將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
兩大原則首次融合在了一起,其中的很多條款成為1945 年之後的關貿總協定的原型。為
了防範法西斯的進一步侵略,美國國會還通過了重整軍備的法案,增加國防預算,1934
到1940 年間,軍事撥款增長到了原來的三倍。到1940年,軍事開支占了聯邦政府總預算
的17%。1941 年3 月11 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對美
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國家出售、出租和出借軍事物資。
(三)西部與南部的結盟:結束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主義外交政策得到了國內廣泛的支持。美國利用強大的政治、經
濟和軍事手段,重新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秩序,實現了“美國治下的和平”,確保了美國
的和平和繁榮。1933 至1969 年間,民主黨共執政28 年,主導美國政壇。到20 世紀60
年代末,美國出現了由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導致的滯漲現象;20 世紀70 年代末,
在兩次能源危機等因素的沖擊下,滯漲現象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美國的霸權面臨著嚴
峻的挑戰:在經濟上,德國和日本等國的經濟奇跡對美國的經濟霸權構成挑戰;在政治上
,美國不但不能阻止蘇聯擴張,甚至連古巴、越南、伊朗也駕馭不了。
20 世紀70 年代,美國地區經濟結構進行了重組,在美國國內,資本和勞動力從北部向西
部和南部轉移。這種轉變是在“拉力”和“推力”的雙重作用下實現的:東北部資源的枯
竭;西部和南部豐富的資源和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交通成本的降低。有人形象地把這一
趨勢描述成由“鐵銹地帶”向“陽光地帶”的轉移。這一時期,“陽光地帶”是美國經濟
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很多500 強企業將總部遷到了這一地帶。在完成工業化的同時,“
陽光地帶”的信息、飛機製造和文化等新興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此次經濟變遷中,最大
的贏家是南部和西部各州,最大的輸家是東北部,特別是大西洋中部各州和五大湖區各州

從國際層面上來看,東北部傳統製造業,如汽車、鋼鐵、紡織、半導體和電器產業紛紛向
新興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這些地區有低工資、低稅收和低環境成本的相對優勢
,這對東北部沖擊很大。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許多新興產業,如飛機製造、計算機
、電影等則走向繁榮。隨著亞太和拉美地區的興起,西部具有向亞太市場出口的天然優勢
,而南部又具有向拉美出口的地理優勢,相對來說,東北部不但難以利用這些新興市場,
還面臨著來自新興工業國的競爭和沖擊。因此,20 世紀70年代美國的經濟衰退在很大程
度上指的是美國傳統的北部製造業地帶的衰退,國際經濟一體化和美國競爭力的相對下降
對東北部地區的沖擊最大。
美國的國防工業也逐漸從東北部轉移到南部和西部。在尼克森政府期間,東北部製造業地
帶在國防合同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7%,而陽光地帶的比例則升到了54%。80 年代,聯邦政
府的國防開支繼續向南部的陽光地帶轉移,東北部的比例降到了34%,而陽光地帶的比例
增至58%。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新澤西州曾經是美國國防投入最多的州,現在已經跌出
了前十名,而陽光地帶的得克薩斯州、密蘇里州、佛羅里達州、馬利蘭州和弗吉尼亞州則
躍至前10 名。
在新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美國各地區對“國家利益”有了不同的界定。東北部認為,美
國面臨的問題是經濟的衰退和競爭力下降,而不是軍事上的。這一地區在外交中的主張是
:緩和東西方的關系,不與蘇聯搞軍備競賽,縮減國防開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支持第
三世界國家的人權和政治改革。這種主張是建立在本地區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本地區的
經濟衰退,需要聯邦政府出資救助;此外,本地區不但不能從增加國防開支中受益,反而
會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這種主張也是建立在本地區重視道義和原則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
的。在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大辯論中,東北部的政治家們因以上主張被稱為“鴿派”或“
自由派”。
對於西部和南部來說,它們在外交政策中有著共同的利益:重新對蘇強硬,支持與蘇聯搞
軍備競賽,增加國防開支,繼續遏制蘇聯。這種立場體現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利益:
此時的西部和南部可以從增加國防開支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種要求也是建立在文化傳統
之上的:南部有著濃厚的軍事干涉的傳統。在外交政策辯論中,南部保守的民主黨人和西
部的共和黨人的這種主張被稱為“鷹派”或“保守派”。這一派認為,美國的問題不在於
經濟實力不足,而在於意志不足和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因此,他們主張搞軍備競賽,繼續
遏制蘇聯,用“激情和十字軍的精神”重新找回美國的地位和尊嚴。
南部和西部的結盟足以左右美國政治前進的方向。1980 年的總統大選中的雷根-布希搭檔
具有明顯的南部-西部聯盟的色彩,總統候選人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以保守主義
色彩濃厚的南加州為根基,曾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副總統候選人喬治‧沃克‧布希
(George H.W.Bush)來自美國南部的得克薩斯州,雷根和布希打著“讓美國重新變得偉大
(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競選口號,以絕對的優勢贏得了總統大選。雷
根總統上臺後,就向國會提出了和平時期空前規模的重整軍備計劃:重建海軍,將巨型航
空母艦為主的特混艦隊由12 個擴大為15 個,將和平時期的兩洋海軍擴大為三洋海軍:大
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外,雷根政府還謀求對蘇聯的核優勢,並與蘇聯角逐太空軍事
優勢,於1983 年3 月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
在雷根政府的國防政策辯論中,始終貫穿著一個鮮明的主線:要槍炮還是要黃油(Guns
Versus Butter)。雷根重整軍備政策的反對者認為該政策讓南部和西部獲得了更多的好處
,來自北部的民主黨議員們稱雷根的計劃是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實施的“造福陽光地帶”
的政策。西部和南部陽光地帶的政治家們非常清楚雷根的政策帶給其所在地區的好處,但
他們一直強調雷根總統是想增強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存在。在國會眾議院關於雷根增強國防
開支政策的投票中,帶有明顯的地區印記:西部和南部最支持雷根政府的國防政策,而反
對者卻集中在東北部地區,尤其是新英格蘭各州。最終,國會中的西部和南部的聯盟確保
了雷根政府增強國防的相關法案獲得通過,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蘇聯,加速了冷
戰的結束,也對冷戰後的美國外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分析美國外交史上的三次重大外交戰略調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受自然條件、歷史
經歷和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各地區對於美國的國家利益有著不同的界定,在外交
戰略上有著不同的訴求。為了讓美國的外交戰略符合自己對國家利益的界定,訴求相似的
美國各地區間往往會結成同盟,如果所結成的同盟力量足夠強大,就能夠左右聯邦政府的
外交政策,按照自己對國家利益的定義來調整美國對外戰略:東北部和西部之間的同盟推
動美國進入了海外擴張的新時代,東北部和南部的同盟讓美國徹底擺脫了孤立主義,走向
國際主義,西部與南部的同盟徹底改變了美國在冷戰中的對蘇戰略,結束了冷戰。美國各
地區之間的同盟推動了美國外交戰略的演進。
在此結論的基礎上,不難做出進一步推理: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上,美國的各個地區同樣
也有著不同的態度和訴求。地區間的不同訴求,以及各地區間的博弈影響著美國政府的對
華戰略和對華政策的制定。例如,19 世紀後半期美國發生的全國性排華運動是美國地方
勢力之間博弈的結果:太平洋沿岸諸州是全國性排華運動的推動者和急先鋒,而東北部的
新英格蘭地區諸州則是排華運動的反對者。種族主義思想濃厚的南部諸州在排華問題上支
持太平洋沿岸諸州,太平洋沿岸地區和南部地區的結盟,最終促成了包括1882 年《排華
法案》在內的一系列排華性質的法案的通過,對中美關系造成了深遠的影響。20 世紀30
年代,美國落基山區的產銀州憑借在參議院的力量,聯合結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白銀集團
”,要求提高聯邦政府對白銀的收購價格,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諸州反對這種做法,譴
責“白銀集團”只顧狹隘的地方利益,破壞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白銀集團利用自身的強大
影響力,最終促成了1934 年的《白銀購買法案》,給中國的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20
世紀90 年代,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州利用自身的政治影響力,確保了中國的最惠國待
遇得以無條件延長。
充分重視美國東北部地區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和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包括五大湖區在內的
東北部曾經是美國傳統的製造業地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最支持自由貿易的地區。
而隨著美國產業升級和轉移,該地區如今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重新抬頭。中國的製造業的
崛起給這一傳統工業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很多針對“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的議
案都源於該地區。2009 至2011 年,紐約州參議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和俄
亥俄州參議員布朗(Sherrod Brown)先後帶頭提出了《貨幣匯率監管法案》(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對人民幣匯率進行施壓,2011 年2 月,俄亥俄
州參議員布朗和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斯諾(Olympia Snowe)聯合在參議院提出了針對人民幣
匯率的《為公平貿易改革匯率法案》(The Currency Reform for Fair Trade Act of
2011),2015 年,密西根州資深眾議員桑德‧萊文(Sander Levin)又聯合俄亥俄州眾議員
萊恩(Tim Ryan)、賓夕法尼亞州眾議員墨菲(Timothy Francis Murphy)和阿拉巴馬州參議
院布魯克斯(Morris Brooks)在眾議院提出了同樣的法案。同時,受歷史經歷、宗教和族
裔等因素的影響,東北部地區的理想主義色彩濃厚,傾向於從道德的角度看待政治,“他
們經常把社會和社區(道義)目標排在經濟目標之前”。該地區非常關注中國所謂的“人權
問題”,甚至不惜為此付出經濟上的代價。這些特徵值得引起關注。
充分重視中西部諸州在美國政治中的重要性。從美國外交戰略的三次調整上來看,中西部
在其中的兩次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從美國現代政治地理的角度來考察,美國的選舉人
團制和聯邦參議員的分配增強了中西部地區的重要性。例如,在懷俄明州,每個參議員所
代表的人數大概是29 萬,密蘇里州每個參議員代表的人數約為304 萬,而在加利福尼亞
州的一個參議員代表的人數約為2000 萬。在選舉人票和參議員數量上,中西部各州擁有
與其人口比例不相稱的優勢,這種優勢會直接轉化為在總統選舉和參議院中的“發言權”
。中西部地域廣闊、州級建制眾多,每個州的政治優勢相加,就會大大增加整個地區的政
治優勢。在美國政界和學界,亦有“中西部掌控著美國政治”的說法。還應該看到,該地
區以農業州為主,非常依賴中國市場,中國經常從中西部諸州採購大量的農產品。在
2018 年的中美貿易戰中,中西部許多州都明確表示了對貿易戰的反對態度。2018 年4 月
,美國艾奧瓦州州長金姆‧雷諾茲(Kim Reynolds)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反對中美之間的貿
易戰。她還與聯邦政府各相關部門聯系,對貿易戰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表示關注。
南部的“好戰”傾向和積極的對台軍售立場值得警惕。特殊的地區文化和經濟形態,賦予
了南部崇尚武力干涉的政治傾向。朝鮮戰爭陷入僵局時,反對杜魯門介入歐洲事務的南方
人,竟要求美國進攻中國。當今,南方的軍事色彩仍然非常濃厚。1998 年,南方各州占
美國人口的35%,但美國新兵的43% 來自南方;南方各州的土地占美國國土面積的25%,但
卻擁有美國36% 的軍事設施,南方從軍事開支中的受益也遠遠地多於其他地區,在2000
年財政年度,南方的軍事合同占了全部軍事合同的45%。2000 年,在聯邦軍事投資最多的
10 個州中,有將近一半的州都在南部。與1999 年相比,南方各州所獲的軍事投資增長最
快。得克薩斯州的增長率為40%,路易斯安那州的增速為35%。相對而言,所獲軍事投資減
少幅度最大的是東北部的康涅狄格州。在過去的20 多年,隨著美國經濟和人口的西移南
遷,西南部所擁有的選舉人票數大幅增長,加利福尼亞州擁有的選舉人票由20 世紀80 年
代的47 張增加到當今的55 張,是擁有選舉人票最多的州;得克薩斯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
從20 世紀80 年代的29 張增加到34 張,是選舉人票第二多的州。兩州擁有的選舉人票幾
乎占到了贏得總統選舉所需的270 張選舉人票的1/3。軍事色彩濃厚的南方左右美國政治
的能力正在增加,值得關注和警惕。
**
心得:此文提供另一視角理解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與推動的動機。
練習題:分析美國國會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的提案議員代表區。依美國人口調查局劃分之四大區:東北(簡
稱東)、中西(簡稱中)、南、西。(註:非文中所分之三區。四大區劃分法可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regions_of_the_United_States )。
資料如下:
參議院版: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senate-bill/1838/text
提案人:Rubio – Florida (南)、Cardin - Maryland (南)、Risch – Idaho (西)、
Menendez - New Jersey (東)、Hawley – Missouri (中)、King – Maine (東)、
Markey – Massachusetts (東)、Cotton – Arkansas (南)
眾議院版: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house-bill/3289/text
提案人:Smith - New Jersey (東)、McGovern – Massachusetts (東)、Perry -
Pennsylvania (東)、Suozzi - New York (東)、Fitzpatrick – Pennsylvania (東)
、Sherman – California (西)、Yoho – Florida (南)
分析:東部 8人、南部4人、西部2人、中部1人。反映出主要支持力量基於東北部新英格
蘭的道德倫理和理想主義 (視中國為邪惡方),以及南方的好戰軍事主義(視中國為敵人)
。西部地區不感興趣,可能是基於多元文化主義的包容 (不干涉不同價值觀),以及矽谷
科技巨頭在華的利益 (註:如今西部地區已不是文中所提的反華主義盛行之地)。中部地
區最不感興趣,應與農業利益有關,不想和中國起衝突。
作者: RIFF ( 向問天 )   2019-08-25 19:43:00
推從文化立論https://tinyurl.com/y2kxy293 美孤立主義地圖(不太清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