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斌:西方媒體的“選擇性不聞”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推出了長約50分鐘的英語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用大量真實畫面展示了新疆面臨的反恐局勢。片中首次披露了2009年烏魯木齊的“7·5事件”、2013年天安門金水橋“10·28”暴恐案,以及2014年昆明火車站“3·01”暴恐案的原始視頻,以令人震撼的影像、鐵證如山的事實和數據揭示了中國西部邊陲安全形勢之嚴峻,讓全球觀眾認清了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和極端宗教等“三股勢力”給全疆乃至於整個中國帶來的嚴重威脅。
令人費解的是,一向熱衷於新疆議題的西方媒體卻選擇了“集體沉默”,對這部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的紀錄片迄今為止不予關注和報導。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十多年前榮獲奧斯卡獎的紀錄片《不便真相》。片中主角之一、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指責西方主流媒體在大企業和大財團等廣告金主的壓力面前,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環境惡化這樣的“不便真相”不予關注和報導,於是他才聚合民間有識之士拍攝這部紀錄片來喚起公眾的良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疆面臨恐怖主義威脅的嚴峻形勢也是西方媒體眼中的“不便真相”。他們有意無視近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安定團結、暴恐事件徹底絕蹟的事實,把聚光燈打在一些真假難辨的“秘密文件”和幾個逢場作戲的“受害者”身上大肆炒作。在新聞傳播學者看來,與“新聞”同等重要的還有“不聞”。一家媒體是否能夠做到客觀公正,除了看它報導了什麼,也要關注它沒有報導什麼。換言之,在新疆問題上,西方媒體除了進行其所擅長的“偏見性報導”,“選擇性不聞”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策略,尤其是當中國媒體公佈了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實、數字和影
像的情況下,對“不便真相”不予關注和報導也成為西方媒體的一種防禦性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西方主流媒體,連一貫標榜開放、平等、中立的新媒體平台也使用技術手段來干預“不便真相”的傳播和擴散。CGTN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發布了紀錄片的完整版,同時也將該片的四個部分獨立上傳。不過截至目前,紀錄片僅有2萬多次播放量,與CGTN在平台上101萬的訂閱量相差甚遠。還有網民留言,懷疑平台故意對CGTN限流,自己明明訂閱了CGTN頻道,卻沒有收到紀錄片的推送,看了大陸媒體的相關報導才知道這部紀錄片的存在。這與前段時間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平台以傳播假新聞為名大量刪除來自中國內地賬號的做法如出一轍。
近來學界發表的研究成果也證明了這種“選擇性不聞”已經成為媒體的一種常規策略。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在Twitter平台上推送量前100位的涉華內容賬號中,沒有一個發布過“親華”內容,但超過一半以上賬號發布的都是支持“疆獨”“藏獨”“台獨”等反華內容的推文。傳統主流媒體情況也基本相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美國媒體在涉華報導上的立場決定了全球新聞輿論場的總體走向,因此,美國媒體不予關注和報導的“不便真相”也便順理成章地成為無人知曉的“不聞”。
那麼,在當下全球新聞輿論格局“西強我弱”、傳播平台掌控在別人手中的情況下,如何面對這種新近出現的“選擇性不聞”策略?筆者認為,我國外宣媒體應當在策略上做出調整,主動順應全球新聞傳播的新變局。
在當前形勢下,由我方“官媒”發布的、於我有利的內容難免會成為西方媒體和平台“選擇性不聞”的首要對象。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依靠廣大網民的力量來改變我方在國際新聞輿論場上的不利地位。如上所述,主動訂閱CGTN紀錄片的平台用戶超過百萬,因此,該片傳播的“長尾效應”還有待觀察。但在策略上,我們還可更加靈活一些,不一定要刻意突出CGTN的標識,而藉助於第三方平台先行推廣。在內容髮布方面可用短視頻碎片化的方式多平台推送,待形成一定的口碑效應後再以CGTN名義完整版播放。網民的口碑效應一旦形成規模和力度,無論是
西方傳統主流媒體還是社交平台都很難再採用“選擇性不聞”的策略。
此外,我國外宣媒體還要針對新聞輿論場上的熱點、爆點和槽點,有針對性地主動發布權威信息,下一步應當對“教培中心”等輿論關注的敏感議題,強化受眾導向和效果導向,做出更為精心細緻的策劃,提升傳播的有效性。只要新疆能夠維持當前繁榮穩定的大好局面,只要我國外宣媒體能夠在戰略傳播和精準傳播上再有提升,西方媒體刻意掩蓋和遮蔽的“不便真相”就會大白於天下。更多的有識之士會逐漸識別他們所採用的“選擇性不聞”的策略,從而徹底“祛魅”西方“新聞自由”和媒體客觀公正的迷思。(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f8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