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東:我政府部門IT應當推進“去美化”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的報導稱,中國計劃從2020年開始,3年內完成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計算機和軟件的國產化替代。上述消息目前尚無從證實,不過,政府部門國產替代問題,從來不是新問題。在美國政府發起以全面封殺華為為代表的科技戰大背景下,中國如果真這樣做,不但理所當然,也有理有節,更是勢在必行。
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在沒有任何證據情況下,動用國家緊急狀態令,採取超乎想像的極端手段,將華為驅逐出美國市場,借助美國企業壟斷核心技術優勢實施全面斷供,還不斷施壓盟友棄用華為5G技術。美國此舉最大的影響,還不只是華為的前途,而是幾乎摧毀了幾十年來全球對美國高科技的信任基礎,全面動搖了高科技產業鏈相互緊密依賴的基本格局。
美國動輒以政治力量干預全球高科技正常的市場秩序和市場競爭,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是全球高科技從此“去A化”(去美國化)成為主旋律。美國最近幾年爆出的監聽盟友領導人,對伊朗、朝鮮和委內瑞拉發動網絡戰,以及大張旗鼓封殺華為等行為,直接摧毀全球對美國高科技的信任。“去A化”的核心並不是不相信美國技術和企業,而是擔心美國技術背後政治力量的為所欲為。因此,不僅中國,甚至美國最緊密的盟友,也不得不對美國保持基本的防範之心。
過去幾十年來,幾乎整個中國IT應用市場和IT產業,都完全依賴於美國核心技術和供應商。雖然一批批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一直呼籲和推動中國在IT 領域“自主可控”,但是,進展始終有限,我們也一直沒有真正在戰略上下決心。在美國政府莫須有地對華為祭出極端手段之後,國內在這個問題上有了更多討論。
整個IT市場從安全性出發,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一是黨政軍等事關國家安全核心的特定市場;二是涉及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社會關鍵基礎設施的行業市場;三是包括一般消費市場在內的通用市場。
比起美國的極端所作所為,《金融時報》所報導的國產替代行為,還局限在非常嚴苛的特定市場之內。政府機關和公共部門,不僅是單純的信息安全問題,而且直接主導整個國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從全球範圍看,這塊市場本身並不是開放性的市場,除了性價比等市場因素之外,更需要兼顧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這屬於在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國家安全“守住底線”的基本舉措。況且,目前並沒有影響到真正市場化的行業市場和消費市場。
相比之下,美國封殺華為的性質則完全不同,不用說政府市場,行業市場也將華為排擠出去,連智能手機這樣的消費市場,也“格殺勿論”。而且,美國迄今為止各種行為都缺乏基本證據支持。《金融時報》關於中國此舉將加劇中美“科技冷戰”一說,並不客觀,雙方的性質和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中國如果在政府部門實施國產替代,屬於“守住底線”的底線思維,不但是國家安全戰略舉措,也是中國發展戰略需要,更是全球高科技市場回歸秩序、加快發展進程的重大舉措。
根據國通證券研究數據,單是政府電腦硬件更換的市場規模就在2000億元左右,相關的軟件和服務市場也頗為壯觀。中國本土企業,尤其是長期受到擠壓的操作系統、芯片和數據庫等從事核心技術的本土企業,將可以獲得至關重要的市場立足之地,競爭力可以獲得極大提升。中國高科技將第一次獲得構建完整產業鏈的絕佳機會,可以以底層芯片和操作系統為基礎,構建起真正的產業生態。
而且,以中國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崛起,並不是加劇全球“科技冷戰”,反而恰恰可以通過市場競爭真正終結美國在全球範圍發動“科技冷戰”的企圖。美國敢於發動“科技冷戰”就是基於其在全球核心技術方面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一旦中國技術崛起,具備了分庭抗禮的市場競爭力,世界各國企業和客戶都有了“選擇權”,也就掌握了主動權。美國的政客們失去了籌碼,也可以從根子上消除他們破壞性的企圖和衝動。美國作為全球高科技核心技術的壟斷者和領導者,只有停止粗暴的政治干預,停止“科技冷戰”,並且下定決心以身作則重建信任,才可能最大程度維護美國企
業的利益和美國產業界的發展空間。(作者是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發起人)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f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