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從黎巴嫩爆炸見兩大治理之傷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8-06 21:00:33
標題: 從黎巴嫩爆炸見兩大治理之傷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hk01.com/article/507772
撰文:劉燕婷
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截至現下已有超過100人死亡,5000
多人輕重傷,傷亡數字仍持續增加。而針對爆炸起因,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Hassan
Diab)與內政部長皆已先後確認,禍源為港區倉庫中存放6年的2,750噸硝酸銨。
對黎巴嫩而言,這場爆炸既是意外事件,也是對國家治理失能的隱喻。早在悲劇發生前,
黎巴嫩便受政治與經濟危機夾擊多時,其中既有宗派導致的體制不良,也有疫情催化的經
濟隱憂。如今濃煙已散,舉國哀悼,但在可見未來,黎巴嫩千瘡百孔的治理體系,仍要不
斷負重前行。
宗派主義下的政治僵局
根據黎巴嫩政府現下釋出的信息,這場意外本可避免。
2013年,載有2,750噸硝酸銨的貨船自格魯吉亞的巴統港駛出,朝向非洲東南隅的莫桑比
克前進,就在行經黎巴嫩附近海域時,船體突發技術問題,最後只能在貝魯特港暫停。經
港口主管機關檢查後,船體被判定難再航行,於是貨物與貨船盡遭拍賣,僅剩未賣出的硝
酸銨被囤至港區12號倉庫裏,由此鑄下悲劇前因。
6年來,黎巴嫩海關持續致信政府,要求移送硝酸銨,並提出三種解決方案:自行出口、
移交黎巴嫩軍隊、轉賣給黎巴嫩炸藥公司,以防意外危及港口作業安全,當局卻始終音信
杳然。歷經政府多年漠視,一群工人為修繕業務前往焊接庫門,當施工火星噴濺至硝酸銨
,一切便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除卻一連串陰錯陽差,真正促成憾事的,實是黎巴嫩自身的治理陳痾,也就是徒令政
府長年空轉的宗派主義(Sectarianism)。黎巴嫩自建國之初,便是多種族與宗教的複雜
社會,如今包括什葉、遜尼與馬龍派基督徒在內,全國共有11個正式宗派。雖說宗派身份
是歷史的內生產物,但其政治化卻是19世紀後才有的新現象,並在建國後成為割裂權力與
公民社會的分野,導致派系鬥爭與政治僵局往復出現。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長達15年的內戰,衝突的導火線雖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對
黎南的滲透,但馬龍派、遜尼與什葉的博弈才是真正主因。各方最後在1990年停火,協議
分配新權力版圖:總統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須由遜尼派穆斯林任職,國會議長則為
什葉派穆斯林專屬。然而內戰已讓敘利亞與伊朗的權力之手長驅直入,真主黨(
Hezbollah)與敘利亞的駐軍便為代表,黎國政壇自此成了外部勢力的競技場,政治僵局
愈發頻繁。
2005年時任黎巴嫩總理的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遇刺,兇手不明,但民間輿論
沸騰不已,最後導致黎國政壇分裂出兩大聯盟,一是親敘利亞的「3月8日聯盟」,二是親
沙特、反真主黨的「3月14日聯盟」。這場紛亂被稱作「雪松革命」,並以敘利亞的撤軍
作結,但兩大聯盟皆在衝突中汲取政治能量,黎巴嫩的宗派僵局遂更加固化,且持續至今。
2008年黎巴嫩因政治僵局爆發反政府示威;2014年至2016年黎巴嫩總統大位持續難產;
2015年民眾不滿水電供應不穩、垃圾滿地而走上街頭,抗議公共治理失能;2017年前總理
哈里里(Saad Hariri)以「國內真主黨難以控制」、「害怕暗殺」為由,在沙特宣布辭
職,但又於12天后返國結束鬧劇;2019年10月哈里里因示威下台,但政府在經過3個月的
僵局後,才推選出現任總理迪亞卜。
綜觀黎巴嫩近代政治,精英們對版圖與結盟的執着,顯然大過民生治理。早在此次意外前
,黎巴嫩社會便是百病叢生,但精英們成日身陷聯盟鬥爭,連總統與總理之位都難以擺平
,自然不會在意港口倉庫裏的危險貨物。
受疫情催化的經濟危機
如今傷亡人數不斷擴大,總理迪亞卜雖已指示撥款援助,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便在
黎巴嫩迷途已久的經濟困局。
自1997年始,黎巴嫩持續採用固定匯率制,將黎巴嫩鎊與美元的匯率保持在1,507.5:1的
水平。然而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觀光產業縮水、大量敘利亞難民湧入,加上政府長年寅
吃卯糧、舉債度日,遂令黎巴嫩在2019年8月爆發了債務危機。政府雖有意尋求債務重組
,卻始終無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談出結果,加上外匯存底持續下滑、又須維持
固定匯率,結果就是讓黎巴嫩磅的實質購買力瘋狂暴跌。
自2019年秋季起,黎巴嫩的黑市交易逐漸偏離官方匯率,先是下跌到了1,600:1的水平,
又受疫情導致的大規模封鎖催化,一路下跌至2020年4月的4,500:1,僅剩枱面匯率的三
分之一。2019年10月,政府為籌措預算,宣布對Whatsapp用戶課税,結果引發大規模示威
,逼得總理哈里里辭職下台,但出路依舊難尋。如今黎巴嫩銀行已停止向企業提供短期貸
款,各類生活用品價格則持續飆升,糖價上漲了67%,麥、米、煙、茶價也皆有幾近50%的
漲幅,IMF更估計,2020年的黎巴嫩經濟體將急遽縮水12%。
1990年內戰結束以降,黎巴嫩仰賴房地產、建築和旅遊業等三大經濟引擎,在滿目瘡痍的
地表建起華麗玻璃屋,可如今這座建築已滿是裂痕,只待一瞬崩潰。早在港口爆炸前,黎
巴嫩的公共服務水平便十分低下,大部分地區每日接電時數不超過3小時,貝魯特某些路
段的交通信號因此停擺,交通一片紛亂,醫院也因水電供應不穩而被迫取消手術。
由受災群眾的視角觀之,政府理應負起照護責任,然而眼下國家正面臨880億美元的公共
債務違約危機,基礎設施更是差強人意,實難負荷突增的預算缺口。事發之後,屢有報道
指出,貝魯特港周邊醫院已是人滿為患,但醫療資源遠遠不足,僅能仰賴外國援助。此情
此景,恰似當今黎巴嫩的國家困境。
自建國以來,黎巴嫩一度被譽為東方瑞士、中東小巴黎,但政治與經濟的結構問題,使其
最終淪為宗派主義的人質、債務危機的奴隸,在一場場危機後苟延殘喘、日漸羸弱。如今
的驚天炸裂,既是苦果,也是警鐘。
───────────────────────────────────────
貝魯特大爆炸,全球各國急伸援手:法國總統馬克宏趕赴黎巴嫩,死對頭以色列也派員協
助救難
https://www.storm.mg/article/2919543
王穎芝 2020-08-06 16:41
https://i.imgur.com/Xlin6nA.jpg
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法國總統馬克宏趕赴慰問。(AP)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4日發生驚天大爆炸,受傷人數逾5000人,至少135人不幸喪生。由於尚
有許多民眾被埋在瓦礫堆中,死亡人數恐怕仍將繼續攀升,災後的震撼畫面更讓全球為之
心碎。法國總統馬克宏6日趕赴黎巴嫩慰問,歐盟與中東各國都準備派出搜救隊員或捐贈
援助物資,連雙方素來不合的以色列也伸出援手,共同幫助黎巴嫩百姓度過難關。
擁抱地中海的貝魯特港是黎巴嫩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埠,堆放數千噸硝酸銨的港口倉庫卻
被炸出一個大洞,眾多高樓夷為平地。總統奧恩(Michel Aoun)沉重表示,爆炸損失粗
估30億美元(約台幣880億元),至少30萬市民因為房屋受損無家可歸,一片焦土的慘狀
更令全世界驚呼不捨。
法國全力相助,歐洲團結伸援手
《歐洲新聞》(Euronews)報導,法國艾麗榭宮表示,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6
日將親自飛往黎巴嫩與黎國總統奧恩(Michel Aoun)和總理狄亞布(Hassan Diab)會面
,慰問該國災情。法國國防部長帕爾麗(Florence Parly)宣布,法國已派出兩架軍機,
運送約20噸的救援與個人物資前往貝魯特,法國外交部、內政部與衛生部長也在5日趕赴
黎巴嫩慰問。此外,一批緊急救難人員也已飛往黎國,其中包括處理化學傷害與受災工業
現場的特殊專家。
黎巴嫩在一戰與二戰期間曾接受法國委任統治,雖然黎國已在1943年宣布獨立,兩國至今
仍保持極為密切的經貿與政治往來關係。
歐盟危機管理執行委員雷納希克(Janez Lenarcic)也宣布,歐盟將緊急派出約100位消
防員協助貝魯特救難,也會提供各種搜索與救難用品。雷納希克提到,捷克、希臘及荷蘭
都承諾參與行動,法國、德國、波蘭與俄羅斯都宣布會提供援助,「我們與黎巴嫩及其人
民同在,且已準備好進一步動員」。
澳洲政府則宣布,將捐贈200萬澳幣(約台幣4200萬元)的款項協助救災。澳洲總理莫里
森(Scott Morrison)表示,這些款項將提供給聯合國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
)與黎巴嫩紅十字會,已供購買糧食、醫療等必需物資。
莫里森也強調,這不會是唯一一批援助,未來還會繼續提供更多幫忙。他還表示,澳洲駐
黎巴嫩大使館人員也在此次爆炸中受傷,所幸不算嚴重。德國、荷蘭外交部昨日也透露外
館人員受傷,但似乎沒有嚴重傷亡。
中東盟國送暖
此次大爆炸之前,黎巴嫩已經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與經濟危機之苦。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HU)統計,黎巴嫩至今累計確診人數為5417人,死亡人數68人。其他中東國家也同樣
飽受疫情困擾,卻仍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科威特已經
送出醫療物資前往黎巴嫩,卡達與約旦都宣布將在貝魯特協助建立野戰醫院,及時收容無
處可去的傷者,因為黎巴嫩的醫院早已因為疫情不堪負荷。
此外,陷入內戰泥淖逾10年、受到國際制裁的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也
傳訊給奧恩,表示「向您和黎巴嫩人民致上我們的哀悼」。與黎巴嫩交好的伊朗也不落人
後,伊朗官方通訊社(IRNA),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5日表示,他的國家「已
準備好捐贈醫療資源並協助治療貝魯特傷者」。美聯社也拍下,德黑蘭當局已派出專機將
物資分批寄出。
敵國以色列也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與黎巴嫩處於敵對狀態的以色列,也在第一時間不顧敵國分身分派出
救難隊伍,卻引發網路上一起拌嘴事件,因為瑞典前首相比爾德(Carl Bildt)在推特評
論:「這起災難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就連以色列都快速提供人道援助。」
比爾德一句話迅速引發以色列官員不滿,戰略事務部長哈科恩(Orit Farkash Hacohen)
指出,以色列協助敵國早有先例,包含2011年土耳其大地震,已急2017年伊朗與伊拉克大
地震,以色列都曾伸出援手。哈科恩在推特反嗆:「你為何那麼驚訝?面對敵人,以色列
會捍衛自己,但也會在力所能及之處協助平民百姓。」
以色列曾多次入侵黎巴嫩,黎國南部武裝組織「真主黨」(Hezbollah)更長期與以色列
交戰,最嚴重一次在2006年以黎衝突,真主黨表態支持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
Hamas)並以火箭砲攻擊以色列,以色列憤而用噴射機與飛彈回擊,最終導致至少1050人
死亡、3500人受傷。
除了醫療救助之外,黎巴嫩目前也急缺糧食資源。黎國收容了至少100萬因內戰逃離家園
的敘利亞人。《歐洲新聞》報導,估計黎巴嫩約85%穀物都存放在港口附近的穀倉內,存
放狀態是否安好則不得而知。
目前調查發現,貝魯特大爆炸源頭是堆放於港口的2750噸硝酸銨,這批化學物品在6年前
被沒收後一直躺在倉庫,卻乏人處理與控管,不慎釀成這場大禍。總理奧恩也沉痛表示,
「絕不輕縱相關人等」,一定會讓真相水落石出。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ctw01 (0000)   2020-08-06 21:37:00
這篇整理挺清楚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