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9-01 23:47:15標題: 王毅在德國樂觀強調合作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hruB
中國外長王毅在同德國外長馬斯會晤後表示,今年年內完成中歐投資保護協議的談判仍有
很大的機會。馬斯說,歐盟也會在其邊界之外捍衛其價值。
(德國之聲中文網)
週二,王毅抵達本次為期一週的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德國。德國目前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
主席國。當天,有聯邦議員以及活動人士在德國外交部前聯合組織了抗議活動。不過,德
中兩位部長的會晤不在外交部、而是事先安排在了提格湖畔的一座別墅裡。
德中外長會晤之後舉行了記者會。馬斯(Heiko Maas)外長首先發言。他說,疫情對世界
提出的迫切要求便是國際合作。「這已是我們今年年內第3次會晤,說明我們外交關係的
重要性。」他強調,歐盟有同中國建立良好關係的願望,正致力於簽署內容廣泛的雙邊協
定。馬斯表示,在氣候保護方面,歐洲將同中國肩並肩合作,沒有中國,便不會有持續性
的結果;同時,歐盟會在其邊界之外捍衛其價值。
馬斯外長要求北京政府不要動輒擺出威脅的架子,「對於這樣的行為進行恫嚇,我們完全
無法接受。在外交和安全領域,我們同歐盟夥伴國家團結一致。」馬斯所指的是,王毅此
前對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Milos Vystrci)率領89人代表團訪問台灣的事宜。中
國外長稱此為「挑釁行為」,「與14億中國人民為敵」,必須讓其「付出沉重代價」。
不僅馬斯,此前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ottgen)也表示,歐盟
成員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政策,儘管如此,訪問台灣應該是可行的,尤其在抗疫的情勢下,
合作更值得提倡。馬斯說,他向捷克方面做出團結合作的保證。
馬斯還表示,德國對港版國安法產生的影響仍然懷有憂慮,香港人民應該享有基本法規定
的權利,他說,「我們對香港局勢發展的評估尺度沒有改變」,「我們同歐盟發出共同的
呼籲,盡快舉行立法會選舉,收回國安法裡的限制。」馬斯表示希望中方同意聯合國派遣
觀察小組進入新疆,他說,王毅外長也對此表示出意願。馬斯還宣佈,下周將開啟德中人
權事務對話,屆時會涉及到中國政府在新疆對少數民族採取的壓制行動。
王毅:捷克越過紅線
中國外長王毅駁回了對中國的指責,並重復了他此前對捷克方面的批評,指出其行為已越
過「紅線」。他呼籲不要干預包括香港和新疆在內的中國內政。王毅樂觀地表示,在今年
年內完成中歐投資保護協議的談判仍有很大的機會。他說,中德是夥伴,展開交流是天經
地義的事情。兩國都有責任推動多邊國際合作,在新冠疫情的危機時刻,努力促進世界經
濟的發展。
王毅訪德前夕,流亡英國的前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對媒體發表談話,要求德國針對中
國採取針對性制裁,「我們需要針對中國的獨裁與擴張採取相應的對策」。羅冠聰呼籲德
國政府做出團結香港人民的行動,他說,「香港如同冷戰時期的柏林」。
中國外長王毅本次的歐洲5國之行是他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首次出訪,對北京的重要程度不
言而喻。德國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中心認為,面對中國在國際上受到的巨大壓力,以及
以華為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遭遇華盛頓發動的圍追堵截,中國開始了外交攻勢,希望由被
動轉為主動,其外長連訪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及德國五國,目的是「縮小損失,並
回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冷戰言辭」。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中心還認為,歐盟在中美歐
錯綜復雜的三角關係中怎樣定位自己的對華政策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總理孔切和德國總理梅克爾沒有會晤王毅,而法國、荷蘭和挪威的
政府首腦同王毅舉行了會面。
───────────────────────────────────────
王毅今與德國外長會見 羅冠聰等在柏林舉示威
https://is.gd/Mw4yDP
作者:小山
數百名香港持不同政見者和維吾爾人代表周二在中國外交部長與德國外長的會晤地柏林示
威。 來自香港的羅冠聰敦促歐洲幫助與關注香港,他並呼籲歐洲對中國採取行動。一些
支持新疆維吾爾人權者,也參加示威,要求歐洲施壓中國關閉勞改集中營。
據法新社自柏林報道,來自香港的羅冠聰敦促:「我呼籲幫助,這也是對所有西方國家發
出的警鐘。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以免為時已晚。」
羅冠聰近期流亡英國。稍早他也在意大利等地參加示威,抗議中國外長王毅到訪。羅冠聰
說:「我們需要採取行動,這應該由整個歐盟來完成,德國應該採取主動。」而德國目前
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據這位年輕的持不同政見者感到遺憾的是,德國沒有更多地關注或
制衡香港與中國之間已經持續數月的危機爭端。
據法新社說,示威者舉着中文寫著的標語牌,「反對中國的安全法,抵制共產主義中國對
香港人民的壓迫。」
一些示威者還揮舞着維吾爾人的藍白旗。維吾爾族被指在中國遭壓迫。
法新社說,經過多時的香港激烈抗議活動之後,北京終於在6月對香港實施了特別壓制性
的安全法。一夜之間,一些立場和言論成為非法。不過親北京的香港政府認為,新法律並
不損害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的協議所規定的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根據該協議,該自由有
效期至2047年。
據法新社說,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對柏林的訪問是他訪問五個歐洲國家(包括荷蘭、法國、
挪威、意大利)的最後一站。中國與美國關係緊張時,王毅力圖推動中國與歐盟的經濟和
外交關係。
───────────────────────────────────────
外媒輿論:歐媒眼中的王毅歐洲行
https://is.gd/Fxenfp
撰文:薛子遙
中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剛剛結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的首次境外訪問,訪問了意大
利、荷蘭、挪威、法國和德國。王毅此行旨在平衡日益不穩定的世界動態,呼籲國際信任
與合作,但他是否說服了歐洲人?
歐洲媒體用「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來形容王毅的訪問。中國顯然非常重視中
歐關係。王毅外長回國當日,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楊潔篪便已經啟
程,在訪問完緬甸後,將隨即前往希臘和西班牙。
疫情之後,中國兩位最高階的外交官員先後訪問歐洲,充分說明了中歐關係對中國外交的
重要性。
誠摯的呼籲?意在美國的拉攏?
雖然王毅從未點明,但在他與歐洲領導人的會談中,美國明明是房間裏的大象。對此,歐
洲媒體無不將他的訪問與上周中美兩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高漲和中國發射多枚導彈的事聯
繫起來。
德國《世界報》(Die Welt)在一篇題為《新的中國時代開始了》(Jetzt beginnt die
neue China-Zeitrechnung)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在南海的飛彈和王毅的訪問都是「試圖
將歐洲拉入中國陣營,對抗太平洋另一邊的超級大國」。
王毅的訪問揭示歐洲所處的「拉鋸戰」:此前,美國高層官員三次在疫情期間出訪歐洲,
其中包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兩次推動跨大西洋聯盟對抗中國。
對此,不少歐洲媒體都有留意到,王毅告誡各國要避免「新冷戰」,並再次推動中國的一
帶一路項目,希望吸引深受疫情影響的歐洲國家。
毫無疑問,國際局勢已然不再一帆風順,中國面對這種情況也在逆水行舟般地推動外交工
作。譬如多年來,歐盟國家意志希望與中國簽署中歐投資協議,而中國在一直表示願意推
動相關工作的同時,卻也遲遲未與簽署。而今隨着疫情所造成的保護主義興起、全球供應
鏈面臨大調整,中國也在迅速調整「改革開放2.0」的步伐。這也體現在此次王毅訪歐過
程中。許多提到王毅的歐洲頭條新聞都集中在他的一句話上,他在巴黎的法國國際關係研
究所(IFRI)發表演講時提出,中歐投資協議可能在年底前就能達成。
幾十年以來,中國一直嘗試在國際關係促進多邊主義,譴責霸權主義。很大程度上,這種
立場也成為中國在與歐盟交往時的主軸。在與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
會談時,王毅也表示,堅持多邊主義是他此次歐洲行達成的最大共識。
然而,這種沒有明確針對對象的表態,如今卻因當下緊張的中美關係,難以避免地迸發弦
外之音。當中國呼籲「多邊主義」時,歐洲記者聽到的是「要選邊站」。王毅在訪歐期間
,再次重申習近平2019年初訪歐時所提出的「四個赤字」,中國媒體也對王毅相關表態做
了大量表態。反之,歐洲媒體則少有關注此細節的,他們更傾向於認為中國對單邊主義的
否定,是對美國的影射及批評,而不是真正的夥伴關係倡議。
2019年,訪歐的習近平針對當下世界頻發的危機,向歐盟、德國及法國領導人提出了中國
的看法及解決方案,也即「四大赤字」(信任、治理、和平和發展的赤字)。在此基礎上
,王毅此次訪歐本質上也是嘗試與歐洲擱置分歧,強調共識;問題是,歐洲人似乎不能忽
視中歐之間的分歧。雖然在國際舞台上雙方都支持多邊主義,但歐盟已將與中國的分歧視
為他們關係的決定性特徵。與此同時,無論是中國迥異於歐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
還是一再升級的產業結構,都致使歐盟將中國視為「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
貿易夥伴關係和政治分歧
歐洲媒體對中國外長訪問的看法,在「讚揚貿易問題上的進展」和「指出阻礙中歐關係的
政治分歧」之間不斷搖擺。
在貿易方面,歐洲企業和歐盟多年來一直抱怨中國國企的不公平競爭、地方補貼、強制性
技術轉讓以及對知識產權缺陷等風險。這種擔憂可以在法國《世界報》專欄作家貝扎特(
Jean-Michel Bezat)最近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看到的,貝扎特對歐洲企業在中國的未來提
出了黯淡的展望,質疑西方企業「是否能夠長期適應深受國家強硬影響的中國市場」。
雖然旨在緩解這些問題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已經討論了七年,但王毅訪問之前沒有什麼具體進展。因此,中國高級
外交官聲稱有可能在今年底達成協議的消息成為頭條新聞也就不足為奇。
然而,伴隨着對於投資協議的興奮而來的,是歐洲媒體一波又一波的提醒,即中國和歐盟
之間並非事事如意。中國在香港和新疆的高壓政策成為意大利和荷蘭政客密切討論的議題
,這些政治人士也以「我有向王毅提及相關問題」為榮。
無論是王毅上周(8月25日)登陸羅馬時,還是本周(9月1日)來到柏林時,當地媒體密
切報道了在現場就香港和新疆問題抗議的人群。另一篇來自德國《世界報》的文章指出:
「共產黨領導層對前英國殖民地的鎮壓是王毅外長歐洲之行的一個爭議性問題」並與《南
德意志報》(Suddeutsche Zeitung)一起報導德國參加人權委員會的議員們如何警告中
國正在對民主反對派發動「下一次的大攻擊」。
在荷蘭,1943年創刊的荷蘭基督教日報《忠誠報》(Trouw)發佈評論問到,「布洛克(
Stef Blok)外長本周真的向中國外長提出中國侵犯宗教自由的問題嗎?」。
法國《星期日報》(Le Journal du dimanche)注意到王毅訪問期間,在地媒體及政客與
之針鋒相對的時刻,將其文章標題定為「中國的魅力攻勢為何失敗了?」,舉例評論說,
在奧斯陸,「共產黨的代言人想談的是在北極地區的公共項目,最後卻值得就新冠肺炎起
源而爭論不休,並警告挪威不要再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人士」。
除了人權問題,封殺華為的爭論也在很多文章中出現。在Twitter上,有法國記者嘲諷中
國官媒對此次訪問的正面報導,其中一篇文章稱「法國保證不會禁止華為」。該記者分享
這篇文章,並諷刺道:「馬克龍(Emmanual Macron)亦承諾在下次訪問北京時為中共政
治局跳大腿舞」。
「習近平的救火隊員」
顯然,歐洲輿論依舊認為「共同世界觀」是中歐進一步推動關係的基礎。雖然中國願意在
困難面前放下分歧,專注於合作和多邊主義,但歐洲的各種聲音卻認為中歐分歧依舊大到
不容忽視的地步。
法國《觀點》周刊將王毅此訪形容為「羞澀的魅力攻勢」,認為王毅是「習近平在歐洲的
救火隊員」。一定程度上,這是沒錯的。鑑於後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的變革,王毅的歐洲訪
問與其說是為了拉攏歐盟的「魅力攻勢」,不如說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國在國際舞台
面臨的潛在外交危機,為中歐關係止損,使其雖然無法在現階段好轉,卻也不至於惡化。
不過,王毅要消除歐洲與中國關係中的「火災隱患」的話,僅靠重申「四大赤字」和分享
多邊主義的願景是不夠的。一再宣講中國的立場和態度,並不足以令歐洲人「聽懂」,更
不足以令歐洲人認可中國的論述。如果中國想說服人們接受她的觀點,不能僅僅重複其樂
觀主義,亦需要理解並解決別人的悲觀情緒。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