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The Jewelry & The Diamond Necklace

作者: mid6 (Lob)   2009-10-09 02:04:37
  讀完這兩篇文章後,我覺得作者的確有意識地經由這兩個故事的發展希望讓讀者覺察
到商品文化對人的影響,即便這也許是比較隱微的目的。
  The Jewelry中,男主角M. Lantin因為妻子逝去頓時失去精神依靠以及優渥的物質生
活,沉浸在悲傷之中,而後卻發現妻子似乎背著他外遇以致有貴重珠寶,於是產生了急遽
的心理狀態變異,而導致各種偏差行為。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可觀察男主角對「珠寶」看法
的變化,他原本將珠寶視作亡妻的延續,所以直到生活困乏才不得不扯下顏面拿黑珍珠項
鍊去賣錢。畢竟若走上要用賣東西維生的地步,想必以後也不太可能再買回來,因此不如
做得絕一點,賣掉其中看起來最棒的也最受妻子珍愛的,才不會放在家中一直睹物思人,
看到就想起亡妻,又想起自己因為債務而賣掉她的珠寶。但當他得知珠寶價值不菲並釐清
也許是妻子有外遇時,逐漸將珠寶是為妻子不忠的象徵,然而這個象徵物卻又矛盾地、極
度反差地讓他得以過著富裕的生活。於是,從原先的羞愧賣珠寶轉變成後來的議價高手,
男主角M. Lantin逐漸因為商品價值和舒適的物質生活而迷失了感性。
  另一篇The Necklace,女主角Mme. Loisel很明顯是個拜物成性的人,從文中可明顯看
到她對自己出身背景的不滿,以及其所轉化而成的另一更大層次的對「自我」不滿;即便
她並不言明,但行為卻在在顯示出她急於追求被社會肯定和認同,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又總
是「求償無門」,無法得到自己所企求的社會地位和名氣,於是又再轉成了對於一切上流
奢侈生活型態的追求,畢竟穿戴著這些東西便能獲得大眾短暫的注目,並且滿足她所無法
填補的對於獲取高尚社會地位的欲望。文中「How little a thing is needed for us to
be lost or to be saved!」是很好的註解,清楚明示了物質被誇大後的價值對人的影響
是多麼巨大,前一刻妳為獲取了項鍊而興高采烈好似有了完美的人生,後一刻妳又犧牲了
十年光陰只因丟失了這條項鍊,而且它竟然還是假的,整個故事反諷的意味十分濃厚。
  整體觀之,從commodities的角度切入觀看兩篇文章,可以發現兩篇談的可以說是物質
對人的負面影響。讀The Necklace時尤其讓我回想起以前所看過布希亞(Baudrillard)提出
的消費符號體系理論。其中布希亞曾提過一點:「消費名牌過程本身是一種認同感的建構
,這種消費模式可以成為判別自己人或外人的主要手段,由於具有團體認同感的社會建構
,使得這群對象產生消費名牌的內在動力。」講的雖然是品牌但我擴展解釋為具代表性的
商品;感覺就像Mme. Loisel所經歷的,她急於想要獲取上流社會的認同,而墜入了追求物
質的迷惘。而The Jewelry中M. Lantin對於富裕生活的態度也一直很矛盾,表面上排斥妻
子的珠寶和奢侈消費,但事實上妻子持家所提供他的物質生活本就所費不貲,應當也是在
水準之上,故這種「抵斥」實際上可能是極度追求的反向表現,他因為潛意識自覺對物質
的追求而在行為上有相反表現,裝做不在乎、事實上卻非常在意。因此這兩篇文章於我而
言,讓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對於追求物質的態度和想法。
B97610036
作者: thhuang (iris)   2009-10-09 15:31:00
推一下,不過記得補學號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