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親子溝通模式決定未來孩子與社會的關係!

作者: aa12783509 (Ace)   2017-04-18 17:29:26
文章來源:http://mybabyone.com/20170418_515715.html
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父母如何面對孩子,
孩子未來就會如何面的這個社會。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親子溝通的模式。說白了,就是父母和孩子會好好聊天嗎?
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奇妙性,面對同一件事情,
父母的不同回應直接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選擇,
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反應了親子關係的不同質量。
常見的回應方式有四種,我們一起來看看,
自己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是哪一種或哪幾種回應模式,
不同的回應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又有哪些呢?
01
共振互動型
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孩子開心的時候,父母也發自內心地微笑;
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也陪著他難過;父母能和孩子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能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
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02
“以母親為中心”型
常見的場景比如,當嬰兒先對母親微笑時,母親並沒有回應;
但如果母親主動逗嬰兒,嬰兒笑了,母親才會笑。在這種關係中,
嬰兒好像是母親的玩具,怎麼逗,怎麼反應,得跟母親喜歡的方式一樣,
才符合母親的要求。
只有母親才是行為的發起者,嬰兒要按照母親的預期來回應,
這就是“假自我”的形成。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
工作學業會很優秀,但卻無法融入社會,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親密關係,
因此會拒絕和他人建立聯系,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宅。
03
無關反應型
舉個例子,孩子抓到一隻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
結果媽媽馬上說:“你的手好髒,快去洗手” ,
那麼她的反應與孩子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
這種回應模式就是“無關反應型”,如果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
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總是很焦慮,這樣的孩子連“假自我”都難以形成,
經常處在不存在的痛苦中,就像被人拋棄了一樣。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很難安靜下來跟自己相處,總需要別人陪著,
在親密關係中,總想實時了解對方在哪裏,在做什麼,內心的安全感極弱。
04
情感你轉型
下面就是典型的“情感逆轉型”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孩子說:“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隻小狗,特別可愛,還會跟人握手呢”!
媽媽回應說:“別碰它!他有傳染病怎麼辦,以前就有人養狗得了傳染病,
最後連肝髒都切了!” 再比如,孩子說:“畢業了我要去大城市好好打拚一番!
”媽媽回應說:“大城市競爭多殘酷啊,我看報紙上說連博士都找不到工作。”
“情感逆轉型”父母的最大特點就是往往會把好事變成了壞事,
把原本輕鬆歡快的氣氛逆轉成壓抑痛苦的氣氛,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最壞的。
如果父母是在“無關反應”和“情感逆轉”的環境中長大的,
就會很難與孩子產生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
但是至少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反應模式,
通過改變自己來改善親子關係。比如,孩子滿頭大汗跑回家,
告訴媽媽今天球賽贏了,如果媽媽的回應是“你的衣服好髒”,
則屬於無關反應型;如果媽媽的回應是“就打球起勁兒,
學習怎麼沒見你這麼用功”,則是情感逆轉型。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回應類似這兩種,那麼下次就可以試試在看到孩子的感受後,
主動去確認這種感受,比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很開心,真棒,
你當時一定很興奮吧!”對於孩子喜悅快樂的情緒,父母要積極回應確認;
對於孩子悲傷難過的情緒,父母也要主動地確認。有的父母出於自己的焦慮,
看到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希望孩子馬上停止,趕緊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
這樣的做法也許有效,但孩子的能量會被阻塞,
長期抑製孩子正常情緒的發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壓抑,不打擾,安靜地陪伴孩子完成自我情緒療愈。
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介入,父母可以給予確認和鼓勵:“媽媽看到你很難過,
很想哭,哭出來也很好,媽媽會陪著你。”
四種回應模式中,我們鼓勵父母以第一種模式和孩子溝通,
但如果您在和自己父母溝通時,是後三種模式,那麼已經為人父母的您,
就要接受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了:和孩子建立積極的回應關係,
不要再讓孩子經曆自己的痛苦。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
孩子在未來就會重複怎樣的關係模式,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
也會受到自己父母的影響,因此愛孩子,就從療自己的傷開始,
這也是父母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