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四十四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17 19:36:07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10/2/3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
山寺  檔名:WD11-003-0044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學習
到《十善業道經》裡面,佛給我們開示的,離妄語能夠得到八種天所讚法。八種天所讚法
,第一個是「口常清淨,優缽華香」,第二個是「為諸世間之所信伏」,我們學習到第二
種天所讚法。
  第一種天所讚法是口業清淨,因為不打妄語,不欺騙人,他的口業就清淨了。所以我
們要得到口業清淨,要從不妄語來修學,就是修不妄語,講話不欺騙人,講誠實語,講真
話,不講假話,就能得到「口業清淨,優缽華香」的果報。第二種,「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這個信就是能夠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我們中國儒家也講,「人無信則不立」,也就
是說一個人講話如果不守信用,說話不算話,這個就打妄語,不守信用。《弟子規》也給
我們講:「凡出言,信為先」。講話常常欺騙人,你說這個人他能夠在這個世間立足嗎?
這個答案,我們應該都非常清楚。除非不認識他的人,不了解他的人,剛剛跟他接觸的人
,他不知道,才會受他欺騙。但是騙人總是一時的,沒有辦法永久的,被騙個一次、二次
,大概三次以後就會被人發現。被人發現之後,這個答案也是很肯定的,再也沒有人相信
他講的話。大家不相信他講的話,你說他在這個世間,他能成就什麼事業?當然無法成就
,在道業上更是嚴重的障礙。所以這是講人無信則不立。不妄語的人,守信用的人,縱然
他身上都沒有錢,我們也可以肯定,這樣的人走到世界任何地區,大家都歡迎,都會幫助
他,都很樂意來協助他,得到眾人的信服,他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當然一定能夠成就。所
以這是不妄語第二種天所讚法。這個經文給我們講「天所讚」,天人所讚歎的,不但我們
人間的人讚歎,天人都讚歎。這個也是告訴我們不妄語的功德,不妄語的功德非常的殊勝
,能夠得到天人所讚歎。
  我們今天接著再學習《十善業道經》,離妄語第三種天所讚法。第三,「發言成證,
人天敬愛。」發言就是他講的話,他不妄語,從來不騙人,當然在社會上就有很多人會引
用他講的話。比如說我們看看經典,佛菩薩講的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的話,乃至世界
各地一些賢哲,他們講的一些真實語,講一些真話,不欺騙人的。像這樣的人講話,大家
都很喜歡去引用他講過的話,為什麼?他那個是真話。引用他所講的話來做一個證明,證
明一樁事情,或者證明一個道理,引用他的話來證明,因為他講的話不騙人,事實就是這
樣。在我們中國,我們在世間法來講,引用最普遍的,像儒家的四書五經,特別在四書裡
面的《論語》,社會大眾一直到現在,引用的人還是非常之多,而且會愈來愈多。現在就
連西方國家,一些外國人士他們也都引用,對孔子都非常的尊重。他為什麼會得到這種不
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尊重?道理沒有別的,孔老夫子他講真話,他不
騙人,他講的是我們世間法裡面事實真相。在世間法這個標準來講,它是世間法做人處世
的真理,我們依照他所講的,我們立足在這個世間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是他講的真
話,為什麼大家都要用《論語》來證明一些事情?這個就是給我們說明「發言成證」。
  所以不妄語的人,他講的話,大家都喜歡以它來做一個證明,他的言語也就成為大家
的一個依靠。往往對一樁事情不明瞭,有爭執、有爭議的時候,引用這些聖賢人他們講的
話來做一個證明,大家也就沒話說,問題也就解決了。所以古時候,像鄉下有一些人,對
一些事情的爭執,爭得彼此雙方都不認輸,彼此都很堅持,就造成一個僵局,就僵在那個
地方。僵在這個地方,問題不能化解也不行,怎麼辦?就在鄉下找一個讀書人,找一個窮
秀才來評評理,請他來評評理。這個窮秀才根據儒家的四書五經,這些聖賢的教誨來給他
們講解,這個事情大家也就接受了,也就化解了,不用到法院去。所以我們淨老教授常常
講,以前當官是最輕鬆的,案件很少,不多。為什麼不多?因為很多事情在社會上,儒釋
道三教教育都給它化解了,所以當官的人非常輕鬆。儒家在我們中國,從漢朝建立以來,
一直到滿清,國家教育是採取儒家孔孟這一家,做一個教育的主流,一直到清朝,到了民
國才把這個廢掉。因此我們國家民族能夠長治久安,的的確確得力於聖賢教育。佛家跟道
家是社會教育,我們現在講社教,社會教育,教因果,因果教育;儒家講的倫理道德的教
育。三教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已經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根本教育。但是現在很可惜的就
是後代子孫不要了,去向西方人學習,學到現在問題一大堆,誰也不服誰,問題不斷的出
現。社會動亂,世界不和平,現在當官的案件是辦不完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捨棄聖賢的教
育,不遵從聖賢的教育所帶來的苦難。想要解決這些苦難,還是要認祖歸宗,回歸到我們
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回歸,那真是死路一條,全世界都是一樣的,都是
向毀滅這個道路在精進。這是講到「發言成證,人天敬愛」,這樣的人,不但人尊敬他,
對他愛戴,連天人都尊敬,對他都愛戴,這是人之常情。你遇到這樣的人,你自然對他會
尊敬,對他會愛戴。為什麼?因為他講的話都可以給我們在生活上作為證明,讓我們有個
依歸,有個依靠。
  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愛語兩個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是溫和柔軟的
言語,就是口氣很溫和、柔軟,這樣的言詞、言語,這樣的言語,當然一般人比較能接受
;第二種就是愛護眾生的言語。愛護,什麼叫愛護?這個愛護不是偏愛、不是溺愛,而是
對他真正有幫助、有利益的,這樣的言語就叫愛語。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的言語,有時
候是和言愛語來勸導他,對他有幫助,是愛護他的;有時候以責備的口氣來勸告他,當然
這個話就比較不好聽,講的就比較嚴肅了,但是對他是有利益、有幫助的,這也是愛語。
就像父母教導自己的子女,有時候有打有罵,但是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
成長,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做父母的人最大的一個心願;所謂恨鐵不成鋼
,兒女犯錯,做父母的人要糾正他,在這個時候對他講的話,當然就會比較嚴厲,但是是
愛護他的、是幫助他的,對他有利益的,這個也是愛語。
  現在大概除了父母對兒女還有愛語之外,恐怕連做老師的都很少見了。現在的教育思
想都學西方人的,所以老師也不敢去管教學生,因為學生不能接受,還有學生家長不能接
受。老師責罵學生,還要被家長告到法院去。你說現在這樣的情況,老師還敢教學生嗎?
就不能教,也沒辦法教。朋友就更談不上。唯有父母對子女,還會有這種責備口氣的愛語
,其他的對象恐怕就很難見到了,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因此這個愛語,不是說他講
的話我們聽了很中聽、很喜歡聽,那個才是愛語,第二種的愛語就是凡是愛護眾生,對眾
生有幫助,對他真正有利益的,統統叫愛語,用和順的語言或者責備的言語,都叫愛語。
我們在經典上也看到佛,有時候對學生和言愛語的勸告,也時候佛也會以責備的口氣來勸
這些學生,這個統統是愛語。
  因此我們學習,從學做人到學作佛,以前我在家的時候常常聽到我父母講,小時候常
常聽他們講,常常勸我們,做人你要懂得人家講的話,好話還是壞話,你要有能力去辨別
。什麼是好話?有時候這個好話並不是很好聽的,是在勸告我們的、在警告我們的、在提
醒我們,如果我們把這些提醒我們、警告我們、愛護我們的話,把它聽成是壞話,不接受
,那我們就錯了,吃虧就是我們自己,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能夠聽老人這
些好話,我們得利益。這是我小時候常常聽父母長輩講的。所以我們聽到一些責備的言語
,不能認為這個就是不好的話。我們淨老教授可以說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在講經當中
引用佛經、佛講的話,他也原原本本的依照經典、佛的教訓來講,也不是他的意思,他就
是老老實實的,佛怎麼講我就根據經典來做解釋解說,也不是他的意思,是佛講的。佛講
的,在經教上當然也常常看到有一些責備的口氣,我們聽到這一類的言語,我們要知道那
都是好話,那個都是愛語,不要認為聽到這個就不想聽了,就聽不下去了,就不願意來了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教授特別對出家眾,責備的口氣那是更嚴厲的。所以有一次在台北
縣板橋體育館,板橋市長請我們淨老教授去演講三天,就有幾位出家女眾來給我講,她說
叫你師父不要罵出家眾,我們就去聽,我們每一次去聽都在罵出家眾,她們就不想去聽了
。我就跟她講,我說我們跟他出家的,被他罵的可比你們慘多了,我們還是很喜歡聽。我
告訴她,他那個不是叫罵,那個叫愛語,希望我們出家人要真正覺悟,真正做一個人天師
範,所謂天人師,你自己修的都比在家人差,那你怎麼去做天人師?當然對出家眾要求比
在家居士要嚴格多了,因為你要做天人師。現在出家眾就是受不了,接受不了,所以修的
真的都比居士差,這也是真話。為什麼比居士差?因為居士能聽得進去,這些愛語他能聽
得進去,他接受了,他明白了,依教奉行,當然他的修學就比我們高了。這是我們淨老教
授,真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他講真話。
  我個人出家學佛,我還有這麼一點點長處,我就是喜歡聽真話,從小聽到我父母常常
講,好話、壞話你要能分辨清楚,你不要把好話當作壞話,這個我常常記在心裡。所以我
聽人家講話,不好聽的話當中也有好話,只要它對我有幫助的,那就是好話;好聽的話當
中也有壞話,如果它對你沒有幫助,講一些妄語在騙你的,你以為是真的,那個好話也是
壞話。我們學佛的人總是要把好壞能夠認識清楚、辨別清楚,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
學問。這是第四種,「常以愛語,安慰眾生」。安慰就是幫助眾生解決他的問題,提醒他
,這個叫安慰。這個是不妄語才能做得到。
  第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這個勝是殊勝的意思,意樂是指我們內心,眼耳鼻
舌身意,意就是我們的心裡、我們的思想;樂是快樂。我們佛門有一句話常講,法喜充滿
,法喜就是意樂,你的內心充滿了快樂。而這個快樂不是外面刺激得來的,是你從內心裡
面,像湧泉、像泉水不斷湧現出來,這個快樂是無比的殊勝。這個快樂怎麼來?不妄語來
的,講話不騙人,你喜歡聽真話,當然就快樂了。這個快樂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所以
稱為勝,就是非常殊勝的。大家要得到這種勝意樂,要修不妄語。自己修不妄語,另外還
要聽不妄語,聽人家講真話,你就得到法喜了。為什麼?對我們的學業道業有幫助,不斷
的提升,當然你快樂是無窮無盡的,是愈來愈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這個叫勝意樂。
  我們學佛如果得到勝意樂,你說他還會退轉嗎?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學佛學了一
半就退了、不想學了?他為什麼不想學?因為他沒有得到勝意樂,他沒得到,他沒感受到
,他感受到是苦的,他的心裡是苦惱的。為什麼苦惱?就是打妄語,喜歡聽妄語。那你說
,這樣的人他怎麼會不苦惱?我們淨老教授常講,現在人聽騙不聽勸,一個常常喜歡聽騙
的人,你說他會得到勝意樂嗎?當然是得不到的。他得到的是什麼?煩惱不斷的增長,因
為聽到的都是假話,他把假話當作真的,聽騙不聽勸,講真話勸他他不接受,跟他講假話
騙他,他一聽就接受了,因此他就得不到勝意樂。所以我們學不妄語,聽人家講要聽不妄
語、聽真話,自己要有能力分辨真假,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得到勝意樂,法喜充滿,「三
業清淨」,三業就清淨了。三業清淨,這個快樂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就像《論語》講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我們學習之後來實習,透過實習得到這樣的一個
效果、感受,那種喜悅是世間一般五欲六塵刺激所不能相比的,因為這種喜悅是出自於內
心的,不是外面刺激的。這是第五種,「得勝意樂,三業清淨」。
  第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這個誤失,誤就是錯誤,失就是有過失,我們一般
講失言,我們講話常常會有失言。失言就是我們講話講錯了,講話沒有分寸,或者講話我
們一般講,講的話他講的不得體,常常講錯話。話講的不得體,講的太超過了,或者講的
不及,講話沒有分寸,沒大沒小,這些都是屬於誤失,講話有誤失。為什麼有誤失?妄語
的業造成的,就會有這種情況了。如果我們不妄語,永離妄語,就能得到第六種天所讚法
,「言無誤失」,你講話不會有錯誤,不會失言。我們凡夫在學習階段,我們往往也很難
做到言無誤失,我們現在能夠漸進式的先做到減少,我們講話減少誤失,減少錯誤過失,
這樣就會有進步了。另外俗話也講「言多必失,禮多必詐」,言多就是有時候話講太多了
,難免會有一些過失、會有一些錯誤。這是告訴我們講話適可而止,該講的就講,不該講
的就不要講太多,講太多恐怕就會有誤失。
  你該講的時候不講,也叫誤失。在蓮池大師《雲棲法彙》裡面「修身十事」,其中有
一條就是你應該給人家講的話你不講,你明明知道你不講,那個叫作藏奸。藏就是把它隱
藏起來,奸就是心奸巧,該對人家講他不講,他就在旁邊看笑話,那個叫藏奸,那個也不
對,也叫誤失。所以言語學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該說你就要說,不該說你就不要說,這
個叫言無誤失。因此言語學,我們真的第一個要學習的,像《無量壽經》講的「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經文簡單幾個字,但是它的含義非常的深廣,我們一定要深入去理解,才
知道在生活當中我們怎麼來學習。總不能囫圇吞棗,含糊籠統念過去,對於我們生活上的
思想言行絲毫沒有改變,這樣念經就是結緣、種善根,這個利益有,但是在現前,你改造
不了命運,將來不能往生淨土。種這個善根種子的利益肯定有,但是現在你得不到受用,
經是念了,天天在念,不知道怎麼修,會念不會修,所以現前得不到受用,照樣生煩惱,
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懂得依照這個經去修。為什麼不知道依
經去修?對這個道理方法不明瞭,當然就不知道怎麼修了。
  這是第六種「言無誤失,心常歡喜」。心常歡喜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講話都不會講
錯話,當然你很歡喜。有一些人說,常常講錯話,我就乾脆禁語,就不講話,胸前掛一個
牌子「禁語」。這樣行不行?依照佛的戒律規定是不行。佛在戒經上講,禁語、止語是古
代印度外道一種修行方法;佛講,這種方法叫做啞羊法,啞就是啞巴的啞,羊就是牛羊那
個羊,就是形容比喻,你修這種方法就跟那隻羊啞巴一樣,不會叫,叫啞羊法。你修啞羊
法,你心得不到歡喜,所以佛規定出家比丘眾不能修這個。因為比丘眾每一天大家見面,
一早見面大家都要互相問訊,就是我們現在講問安、問候,等於是個見面禮,這個僧團在
一起才會和諧。和合僧團,它是一團和氣的。如果這個僧團,你也憋著不講話、我也憋著
不講話,顯不出它那種融洽的氣氛。但是你也不能講那些妄語、惡口,那個就是變成在吵
架,那更不行。所以要講,但是你要怎麼講,這個就是要學習的。你不妄語,言語沒有過
失了,心裡當然常生歡喜心。往往我們講錯一句話,我過去自己也常常犯一些錯誤,有時
候自己講錯話就懊惱很久。這就是常生煩惱心,因為話講錯了,自己覺得很懊悔、懊惱,
覺得也很對不起人,當然歡喜心就生不起來。所以言無誤失,自然常生歡喜心,這個要從
離妄語才能得到這個果報。
  第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發言尊重,就是他發表的言論大家都會很尊重的,
因為他講真話,他不騙人,大家當然對他講的話非常的尊重;不但尊重,還依教奉行;不
但人依教奉行,連天道的天人都依教奉行,因為他講的話是真話、真實語,不欺騙人。像
我們淨老教授在講經當中,講的都是真話。為什麼講的是真話?因為根據佛經講的,佛絕
對不打妄語。現在我們佛門裡面的四眾弟子,為什麼常常講話人家不相信、不尊重?因為
他不依照佛經講。他不依照佛經講,那依什麼講?依他自己的意思講。他如果是一個凡夫
,以一個凡夫的身分來講的話,那講的話都不是事實真相,都是違背事實真相的,人家聽
了怎麼會去尊重他?會去聽他話的人,我們很肯定的只有一個情況,有利害關係的,跟他
有利害關係的,他不得不聽他的。但心裡是不是真的尊重?不是。哪一天這個利害關係沒
有了,他講的話,他也不會理他了,因為他講的話不是真話。講真話的人一定會得到尊重
的。會尊重講真話的人,這個人就是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深厚,我們一般
講善根深厚。善根深厚,他聽明白什麼是真話,什麼是假話,他喜歡聽真實語,聽勸不聽
騙。
  喜歡聽假話的,他就聽騙不聽勸,他對講真話的人不尊重,這個就是他沒善根。所以
我們現在也有看到,有些人他就不尊重講真話的人。為什麼不尊重?跟他利害有衝突。佛
的話他都不聽,他還會聽人講的嗎?比如我們淨老教授在講席當中,過去也常常講,說和
尚不作怪,居士就不來拜。這個在我們佛教那些出家人,聽到是非常反彈的。所以我現在
到其他寺院去,我只要說我是淨空法師的徒弟,我就要聽那些老和尚給我開示:「你師父
批評出家人怎麼樣」,聽了半天,我一句話也沒有,因為他是老和尚,比師父年紀還大,
我們還能跟他講什麼?只好在那邊洗耳恭聽,聽完之後頂禮三拜,我們趕快走。但是我聽
了,為什麼我能夠尊重?因為我覺得這個是真的,佛就是這麼講的。那些人為什麼不尊重
?因為他不聽佛的,聽他自己的,聽他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這樣。能夠尊重講真話的人
,他就有福了,更能夠依教奉行,他就有福了,因為他得到利益了。像現在在我們國內,
有很多企業家聽真話了,聽我們淨老教授勸他們學《弟子規》,他們相信、接受了,依教
奉行,得到利益了。所以最近在青島、唐山,辦了幾次企業家的論壇,這些都是這些企業
家他們學習《弟子規》、中國傳統文化,所得到利益的一些心得報告。這些人就是尊重講
真話的人,他得利益了。還有很多人他不尊重講真話的人,他連聽都聽不進去,還會去依
教奉行嗎?當然就不可能,那他就得不到利益了,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就當面錯過了,非
常可惜。
  第八種天所讚法,「智慧殊勝,無能制伏。」這個是第八種。這個智慧就是我們佛經
上常講的無礙辯才。你不打妄語了,你的智慧、辯才就沒有障礙,因為你這個業障排除了
,你的智慧就非常殊勝。那些有打妄語煩惱習氣的這些人,他就辯不過你了,他也沒有辦
法去制伏你,因為他們講的都是錯的,錯誤百出,你講的話都是正確的,當然這些人沒有
辦法制伏。如果開個辯論會,這些打妄語的人,他沒有辦法制伏你的,因為你講的都是真
話。在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一些論壇,還有一些辯論會。你永離妄語、不打妄語,你的智慧
辯才殊勝,沒有障礙,這些有妄語習氣的人,他無法制伏你,這是第八種天所讚法。
  《十善業道經》這段經文最後講,「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
得如來真實語。」這是講能夠把永離妄語、不打妄語這種善業,迴向無上菩提,就是迴向
,後來成佛的時候就能得到如來的真實語。佛在《金剛經》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
、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講的話都是真實語,不會增加一分,也不會減少一
分,完全講的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絲毫沒有差錯,這個就是真實語。這個真實語是果
報,修因就是從離妄語來的。所以我們看到經上講,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
當年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有一相就是廣長舌相。佛的舌頭
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蓋住,他的舌頭很長,一伸出來可以展開,可以把臉蓋住,那是三
十二相之一,這個叫廣長舌相,就是生生世世他不妄語,修不妄語這個因所得到的果報。
一般人如果說他有連續三世不打妄語,他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我們自己可以
試看看,如果還舔不到,表示我們三世當中還是有打妄語。
  有一年我到美國費城去,有一個同修的兒子,他就跟我講:悟道法師,我兒子舌頭伸
出來,可以舔到鼻子。我說:好,你叫他來舔給我看看。果然把他兒子找來了,他兒子就
表演,舌頭伸出來舔到鼻子。我說:你三世沒有打妄語。他媽媽就說:晚上我們去聽經,
要告訴同修,你的舌頭可以舔到鼻子。他兒子說:做人不能太愛獻,所以就沒去了。好,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
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