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中彰投運輸網能怎麼蓋? (3)

作者: XX9 (米魯國王)   2017-05-23 12:30:43
前兩篇文章提到了都市產業互補分工的經濟動機
與現階段交通工具的問題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305449.A.D10.html
https://www.ptt.cc/bbs/MRT/M.1495346341.A.9BB.html
再補充說明幾點
有的網友認為
1.少子化趨勢
2.交通連接將加劇人口外流
3.最後一里不好做
這是最近的關於台灣人口移入的新聞
(當然他也是從內政部拉的數據)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16/1077232/
各位可以看到在交通網路不便的周遭縣市
由於與都市核心區域的可以提供的功能差距太大
會直接選擇移入而非留在當地
事實上幾十年甚至百年來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城市化
我不認為死撐著去要對抗抗衡直接競爭台中市的發展是有好結果的
這只是拖著時間,反而浪費整個台灣的機運
都市是一個能夠提高居民效率的工具
代表共享基礎建設, 聚集知識資本, 並且做更精細的產業分工
我舉個例子解釋
當你活在部落原始時代
你的家庭必然是幾個家族聯合狩獵合作
而讓你不用單獨面對野獸 而是合作更輕鬆更組織性地獵殺與保衛家園
降低風險 提高存活率 節省獵殺所需成本時間
多的時間你甚至會協助造屋與農耕
當經濟發展至此
你不應該想著讓中彰投甚至苗的居民,想要他們發展出一個大規模的經濟體
事實上這是不大可能的
這些地方的居民多半浪費更多的時間在基本日常生活的工作上
也就是經濟結構純粹是庶民經濟
因此沒有更多餘力去思考更深入或具有外溢與分工效益的工作
我想 這些事情可能沒住過鄉下的人很難理解體會
再舉個例
如果一台洗衣機很貴 而你又只有一個人
那麼多幾個室友共用的話 就解決你的問題了
只是一個人住 卻得擁有所有家具電器 沒必要也令人困擾
都市的基礎建設能提供的 主要是商業與資訊的功能 這些都是人流主導的
流動夠快 能在短期也狹小的地方激盪思考 相互刺激加速 提高產值
在看都市圈 以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 整合的標準 應該是以50km x 50km 的規格
在遭遇人類城市規模的物理極限之前 (也就是一千萬人口以上等級)
有能力串連就應該去串連
好 串連之後呢?
如果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 縮短了一半 也才代表都市圈擴大一倍距離
那麼這個共享經濟圈的規模也才夠大
這些多出來的"人工小時" 可以轉為其他領域 或者休息 或做義務性質工作
這是建立在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的理論基礎上的
一層一層地 才能釋放更多經濟潛力
把多餘人力時間轉投入社會改革的方方面面
不讓基礎需求成為需要花大量精神與專注時間的項目
是的 興建公眾運輸系統的確會花費
只要折舊完畢能損益兩平即可
而換到的是產值效率的提昇 與社會進步加速
也就是GDP
這遠遠不只是紓解車流與環保的動機而已
以新的國際會計準則(2008 SNA)來說
GDP納入了"研發支出資本化" 目前各先進國都陸續都採納了這個標準
比如你可以參考這則新聞敘述: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0497
而研發這種事情 說難聽點 就是需要創造更多的閒人 才會有更多的心力投入
也才有創造新的事業 提供就業崗位的可能
當你每天都忙著滿足基本需求 像開車這種業務庶務性工作 就不可能讓你有閒
公眾運輸可以帶來的 甚至是額外的免人工駕駛休息放空思考的時間
甚至是討論的時間 甚至可以將討論與聚會的場地從城市移到城郊
在更遼闊的空間尋求更多的資本支援
(recalls:生產四要素: 土地 人力 資本 企業家)
另外一點 更廣泛的運輸系統 可以形成腹地
台中市就如同一般的都市一樣 未來都會面臨土地成本的上升
這就必然扼殺經濟 造成社會問題
事實上, 這就如同前幾篇台中人口移入的主要理由
就算收入略低 但土地成本(房價)更低 可支配收入的反而更多
為什麼會少子化? 可支配收入不足以養多個小孩是一個原因
這是當我們想要利用都市化帶來的好處 卻又必須承受都市化房價上升的惡果
人口集中當然會造成壓力上升 房價上升 所得下降 當然也會造成少子化
高昂的房價是金融投資客用來保值儲蓄的工具之一
因為背後有人口基數強勁的剛性需求作為支撐 但對一般人民並不是
而房價攀升 土地成本提高 反而會扼殺該地區的生產能力
迅速淪為泡沫化與產業空洞化的都市
讓人流減少 更像是香港的前車之鑑 成為投機的遊樂場
事實上外來移民一開始進入是不容易的
有必要去給予過渡的保護環境
因此以都市本位去考量 就不可能不去考慮未來發展 避免都市病
避免部份地區物價過高 維持物價平穩 而物價又包含了房價
(比例上甚至可達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有沒有可能 人口增加 卻又讓房價平穩呢 當然是有方法的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的例子
除了社會住宅 公屋之外 還有就是去提高都市的腹地
在市場流通的廣義貨幣維持固定的情況下
尤其若是你的都市腹地廣大 而且多核心化
事實上是不大可能房價說飆就飆的
都市面對一片廣大平原腹地 再多的資金都像注入海中 難見海平面上升
除非引來的是國際級的龐大資金
如果真想保住台北房價價值 避免無謂的財富蒸發
你該做的事情是適度放鬆做一定程度的限制 (比如大陸買家)
讓國際房產投資者引到台北買房接盤
好吧這個議題可能我扯遠了
我想試圖說的是 公眾捷運 中程快速通勤運輸 這是避免都市病的必要手段
我想作為一個人口三百萬以上的都會
它的目標與眼光絕對不只是有幾棟高樓而已
而是怎麼吸引國際高端人才 資本 同時又維持濃厚的人文氣息 創業與生產環境
同時又維持宜居低物價 這才能確保發展能走得長遠
避免整個都市房市過熱
得在這個時間點就得積極把大台中周遭縣市的交通網路建立起來
回到中彰投地區 擁有廣闊平原的彰化 比起都市 炒地炒房效果小得多
就算你建了幾個站 也很難撼動旁邊仍然沒走多遠就有空地的事實
效應事實上遠遠低於都市地區
目前的台中市現況上看
彰化市 草屯 霧峰 都是實質上台中市的衛星都市
由於距離太近 都不可能不蓋捷運系統分流
因為在這個位置 不只是當地居民每日通勤而已 還有更多的南北旅客
大家共用一樣的路線 不論旅客有沒有要進台中
因此越來越塞
而整個彰投縣 比如員林人 南投市人 也都依賴相同的線路進出台中 或路經台中
假如進出台中時間夠短 可以每日無縫通勤
對許多人而言 那還搬進台中市屯區舊市區的必要性就沒那麼高了
事實上住在彰投 還能蓋間小農舍豪宅
那就沒必要特地搬家 也可以不搬家情況下換工作
這反而會降低人口外流力度 甚至吸引更多人住進彰投
保持整個台中對各地甚至國外的磁吸力度 不受到房價的摧殘
實質上提高大家的收入
畢竟比起爆炸性的房價 搭車的錢又能算得了什麼
至於要蓋些什麼建設呢
彰投事實上公路系統還是挺發達的
前兩篇我提到了快速公車/brt
事實上我發現概念上好像就是更接近最近台南提倡的"先進運輸系統"
主要就是將高鐵臺鐵 高架公路 地面公路 進行串連
彰投除了利用原有的高架化快速道路之外
當然不免得額外興建
但我想這遠比MRT系統更便宜
下篇再繼續談吧
作者: gigihh   2017-05-23 13:09:00
台南的先進運輸應該就是mrt了,現在推的是捷運化的公車。
作者: hicker (救護車專載笑到腹肌抽筋)   2017-05-23 13:21:00
這篇幅可以出書了....
作者: sbtiagr (星奇*天)   2017-05-23 18:16:00
少子化其實並非是因為所得下降的結果 應該是生育策略轉為讓品質與經濟投入提高舉個例子,五十年前平均生育率高於現在一倍以上,但當時的經濟狀況是否比較養得起孩子?不過滿支持你的想法: 運用交通建設讓居住範圍擴大而不致讓市區房價過度高漲
作者: CharmingWu (韓傲隱)   2017-05-25 09:58:00
可是就北捷的結果,蓋了市區暴漲,連郊區也擋不住啊
作者: XX9 (米魯國王)   2017-05-25 22:11:00
北市地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