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把我想到的同樣雜亂的寫一下....(來圖像化一點)
地下化車站通常是這樣的設計:地面↓ [必要隔離及管道通過厚度]
大廳層過閘↓
月台層乘車
我印象裡的少數例外是永安市場站。
↑天橋↓
平面車站則是:地面→過閘→近側月台 遠側月台 [列車必要淨高?]
↑天橋↓
↑高架層過閘→近側月台 遠側月台
高架化車站則是這樣的設計:地面 [車道淨高4.6m]
所以我想問題是出在「高架車站為什麼不像地下站先隔一層大廳層」?
這其實還挺簡單的:這樣搞所有軌道都要再架高一層,光是柱子要加高
一層,為了抗震就可能要粗上一大圈。
另外,在防災上的考量,從這些建築物內都要在限定的時間(3 分鐘?
)內疏散旅客到地面。所以設計上還是以貼近地面為優先考量,免得要
蓋一大堆逃生樓梯。
順帶一提,同樣的考量下,電扶梯似乎有「優先設定通往地面層方向」
的規則?
至於非付費區分兩側....就只是營運上比較麻煩耗人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