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tnurod (rod)》之銘言:
: 豫中會戰你引用的那條史料,並不能證明兵力充足。那是戰前的計畫,怕是沒有跟據實際
: 情況做修正。再者,有襲攻武漢的企圖也不代表兵力充足,可能是個圍魏救趙的策略。實
: 際上三月的時候湯恩伯跟李宗仁就跟蔣中正說兵力不足了,湯李1944年3月22日電:
: (二)會戰方針(2)...一戰區方面李仙洲二十八集團三個師、八九軍兩個師。五戰區方
: 面僅能使用五五軍、三九軍、五九軍各兩個師。大別山方面僅可抽出一七三師。參加主戰
: 場之固守總計不過十二個師,兵力似感薄弱。(三)建議事項(1)為挹注優勢兵力於
: 企圖決戰方面,前次轉用江南方面部隊應盡可能早為抽調江北,參加豫南作戰,似應再抽
: 調一兩軍控置襄陽、南漳附近為宜。
: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56冊,頁524-525。)
: 這是一條直接證明湯、李認為兵力不足要求增援的史料。另外看豫中會戰的戰鬥序列也可
: 以發現,八個集團軍看似很多,可是其中大部分集團軍只有一個軍,更是有一堆新編、暫
: 編師。
兩篇一起回。
關於河南會戰﹕
1944年3月4日﹐軍事委員會下發作戰指導方案﹐稱﹕
...
2﹒我軍預計使用作戰之總兵力為第一、第五戰區現控置之機動兵團﹐共計26個師﹐
及棗陽、信陽、阜陽沿黃泛、邙山頭附近原第一線守備兵力17個師﹐合計43個師。
3﹒集結機動兵團主力14個師﹐蔭蔽於臨汝、登封、禹縣、襄城、寶豐、葉縣地區﹐
並特派有力之一部確保北地區右翼支撐點之許昌﹐及左翼沁水連接嵩山東南麓密縣、
登封之線﹐協同第一線部隊﹐以側擊包圍侵入嵩山南麓之敵而殲滅之﹐並乘機收復
邙山頭。
4﹒使用機動兵力一部7個師於南地區﹐在遂平、泌陽、棗陽一帶﹐先行持久抵抗﹔
並另以一部固守遂平要點及確保桐柏山地﹐擊破由豫北南犯之敵﹐乘機收復信陽。
...
1944年3月14日﹐第一戰區根據指導﹐下達作戰指導計劃﹐稱﹕
...
3﹒同時湯恩伯、封裔忠兵團及第4集團軍應以其控制部隊於登、密北側山地迄汜水間
構成守勢地帶﹐於襄城、葉縣、臨汝、登封、密縣、禹縣地區構成攻勢地帶。
如敵向我守勢地帶進犯時﹐守勢地帶之部隊應堅強抵抗﹔攻勢地帶之部隊應向左旋回﹐
側擊敵人。如敵主力向我攻勢地帶進犯時﹐攻勢地帶之部隊應與敵即行決戰﹔
守勢地帶之部隊即轉移攻勢﹐向右旋回﹐側擊敵人。
這就是我說的“當時國軍仍認為可以一部分兵力防御﹐另一部分兵力進攻”﹐
沒有“兵力不足”的說法。
然後就有了ntnurod大你所引的湯恩伯3月22日回電抱怨兵力不足。
然後﹐第一戰區和軍事委員會研究後駁回了湯恩伯的說辭﹐並於3月31日再次下達命令。
然後我們來看看國軍﹐在日軍從北向南進攻之後﹐第一階段日軍突破河防及攻佔許昌﹐
第一戰區命令湯恩伯派出“29軍全部及13軍兩師”擊滅密縣之敵﹐
湯恩伯就沒有出動29軍﹐臨時派了一個暫16師配給13軍去進攻。
等日軍第二階段集中向湯恩伯兵團發動攻擊時﹐輪到河防部隊10幾個師坐視不動。
然後南部第五戰區應配合策應第一戰區作戰﹐但不僅沒有策應﹐
湯恩伯被圍攻時﹐也不見李宗仁來救﹐反而﹐日軍7個大隊從信陽北上﹐
68軍不戰而退﹐使日軍輕易到達確山﹐不止如此﹐北邊日軍南下﹐
僅55軍29師在遂平略作抵抗就撤退﹐其他更是一路暢通。
幾個大隊就打通了平漢線南段﹐幾入無人之境。
原先日軍命令在安徽的65師團進攻牽制第五戰區兵力﹐結果65師團從穎上走了30km﹐
還沒牽制到﹐平漢線南段已經打通﹐然後65師團就沒起作用撤回去了。
這要怪美國人嗎﹖
好﹐日軍在5月上旬擊退湯恩伯軍團了﹐現在中旬回過頭攻擊沿河一線的國軍了﹐
新8軍、暫4軍、47軍棄守南撤﹐洛陽孤立。於是日軍又能集中兵力攻洛陽了。
第一戰區完全就是兵力多於日軍﹐卻被日軍各個擊破﹐一口口吃掉﹐這也怪美國﹖
那麼中國是不是就如推文說的﹐除了滇西部隊﹐沒有預備隊呢﹖
第八戰區胡宗南的前進指揮部(後改稱副司令長官指揮部)就在旁邊﹐
所部包括號稱天下第一軍的第1軍、第3軍、16軍、17軍、27軍、36軍、57軍、
76軍、80軍、90軍、新7軍、騎3軍等。
因為胡宗南跟陳誠有矛盾﹐胡宗南在河南會戰開始前稱病到華山休養﹐
直到6月﹐才就職出關迎戰﹐此時日軍已經在進攻長沙了。
這怪美國人嗎﹖
當第一戰區被攻的時候﹐閻錫山第二戰區﹐以及第八戰區其他如傅作義部﹐
有沒有趁華北日軍南下﹐攻擊一下以牽制日軍﹐緩解第一戰區壓力呢﹖
這又怪美國人了﹖
第一戰區被圍攻﹐旁邊的二、五、八戰區都在看﹐連第一戰區自己內部﹐
也是一部看另一部﹐這怎麼怪美國人﹖
陳誠主持的戰敗檢討會﹐第一個原因就是將帥不和、爭權奪利、
保存實力、勾心鬥角。這也怪美國嗎﹖
由於當時中國可以破譯部分日本電報﹐而且情報部門通過偽軍工作出色﹐
從軍令部長徐永昌的日記來看﹐1944年2月25日﹐國軍就得到情報日軍要攻擊平漢線﹐
1944年4月6日﹐從上海得到情報﹐日軍要打通“大東亞鐵路線”﹐
1944年4月27日﹐又從越南得到據稱最可靠情報。
但軍事委員會依然認為﹐日軍重點將在粵漢鐵路﹐故而沒有增兵平漢線。
那這麼說來﹐國軍很重視粵漢線﹖
到5月7日﹐國軍不但知道日軍要進攻長沙衡陽一線﹐連日軍動用的兵力師團番號﹐
全部獲悉。但國軍依然沒有從其他地方向第九戰區增兵﹐
薛岳要求從三、四、六、七戰區增兵﹐結果軍委會要求用現有兵力去防守。
甚至﹐日軍5月26日開始進攻﹐軍事委員會直到6月10日才給了第九戰區一個作戰計劃﹐
說要在長沙與敵決戰﹐此時日軍都快到長沙了。薛岳的主力都在兩翼﹐長沙僅1萬人。
一早得到情報﹐結果平漢路受攻擊時坐視﹐說重點要在粵漢路﹐
等到粵漢路受攻擊﹐又坐視﹐這算什麼情況﹖
而這種原因就在於國軍又勾心鬥角了﹐老蔣、徐永昌說要集中兵力守住長沙﹐
白崇禧說要放棄長沙集中兵力保桂林。結果兩邊都沒集中兵力。
(本來這時要集中兵力到衡陽還來得及﹐長沙確實來不及﹐直接退桂林也沒必要)
薛岳也不是就一心報國﹐長沙失守﹐老蔣要他向西撤保住湘江以西﹐
結果薛岳不答應﹐撤到湘江以東說要保住湘東南﹐徐永昌在日記中就說﹐
薛伯陵不欲至鐵道以西﹐其心叵測﹐蓋一旦有事﹐渠頗有劃疆自保之意。
這些又導致象62軍軍長黃濤(抗戰後1945年率部從左營登陸﹐接收台灣南部﹐
在台灣應該名氣比較大一點點。XD)說的﹐他收到軍委會、戰區司令部、
集團軍司令部三種不同的命令﹐無所適從。(最終他誰都不理﹐聽“中正手啟”的)
長沙失守﹐劉斐(共諜﹐XD)就說日軍一定會過衡陽攻桂林﹐
白崇禧也一直持這種觀點﹐認為現在要集中兵力守桂林﹐守衡陽來不及。
但徐永昌跟老蔣反對﹐認為日軍不會打到廣西﹐所以要在衡陽決戰。
當然﹐倉促應戰﹐兵力不足﹐又敗了。
然後白崇禧繼續說﹐保桂林﹐但老蔣又不同意﹐8月8日衡陽失守﹐
白崇禧認為要後撤衡陽周圍的兵力到桂林整備﹐老蔣卻下令衡陽周圍的國軍反攻衡陽﹐
兵力白白消耗。直到9月1日﹐才下令轉移兵力﹐並命第九戰區抽調兵力到廣西。
這斷不能說國軍兵力有不足(不足還能在衡陽失守後﹐主動對衡陽反攻半個多月﹖)
但就跟河南會戰一樣﹐國軍就是兵力分散配置﹐沒有集中﹐然後被日軍一點點吃掉。
這裡丟一個師﹐那裡丟一個軍﹐累積下來﹐就幾十萬大軍都敗了。
東條英機在長衡會戰開始那天﹐向天皇上奏作戰情報時說到﹐
敵方雖估計(事實是已確知)我將發動進攻﹐因而似圖加強各個陣地﹐
但其原有兵力分散各方﹐未能認真采取對策。對於我方的進攻﹐
尚未看到敵人從其他方面集中兵力的情況。
但國軍就是不先抽調兵力﹐不是沒有兵力可抽調﹐而是在明知日軍要進攻的情況下﹐
依然等到日軍進攻一段時間後﹐才突然醒過來﹐從其他戰區抽調兵力。
結果就是兵力在路上跑﹐一個個輪流被擊敗。
這些都能怪美國人讓國軍少了2個軍﹖
能怪是美國人害得國軍輸了豫湘桂﹖真是神仙來都難救啊。XD
結論就是﹕可以埋怨美國幫忙不夠多、不夠及時、不夠爽快、不夠好心。
但不能埋怨說﹐是美國害我輸了豫湘桂﹐更不能說﹐如果不反攻緬北﹐我就不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