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auosong (如何一少年,匆匆已白頭)》之銘言:
: 主要是違背「國際人道法」
: 國際人道法 有定義國際或非國際武裝衝突不能攻擊並要保護以下條件
: 平民
: 受傷或生病的士兵
: 戰俘
: 醫務人員
: 人道工作者
: 記者
: 宗教人士
: 醫院及救護車
: 文化及宗教場所
: 水壩及核子設施
: 把彈藥囤積在宮廟
: 一次違反保護宗教人士 宗教場所的條件
就直接拿現在烏俄戰場來看,尤其之前幾個打得最激烈的城鎮:
北頓雙子城(兩城戰前人口總計快二十萬)、巴赫姆特(戰前人口約七萬)、阿夫迪夫卡
(戰前人口約三萬)
看google 地圖都能找到這三座城鎮,裡面有醫院、學校、文化及宗教場所,但也不妨礙
烏俄雙方把城鎮打到一片斷垣殘壁。
所以實際上打城鎮戰時,國際慣例基本上都能接受守方把受保護群眾(平民、醫護病患、
師生、文化及宗教人員)疏散離開後,徵用那些建築物(不管是醫院、學校、文化宗教場
所還是民居)戰時構工要塞化及駐守。
以色列、哈瑪斯還有俄國炸烏克蘭的兒童醫院,爭議點在於這些場所仍就以原先身份持續
運作,且相關非戰鬥人員還在原地,以色列批評的是哈瑪斯把武裝部隊放進這些場所時,
該疏散撤離的非戰鬥人員故意不撤走好當肉盾人質,哈瑪斯則是批評以色列攻擊前沒在確
認是否已無非戰鬥人員。
也就是說只要把非戰鬥人員撤走,那原先場所就不再具有相關功能與身份,只是一堆可利
用建築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