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周樑楷〈文明與文化的分疏〉

作者: ZYQ (發潛德之幽光)   2009-03-22 21:06:49
     英文中有許多字尾是 "-ization" 的名詞,如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ization, re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分
   別譯成都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現實化、西化。這些中譯名詞字尾的「化
   」字,正好表達了 "-ization" 有「導致於成為……」、「形成像……」的
   含義。換言之,"-ization" 的動詞形式是 "-ize", 指的是把某事物轉變或
   轉化為另一種事物。然而,很有趣的是,惟獨civilization沒有被譯成「…
   …化」。從文字的結構來看,civilization分別是由civil和-ization所組
   成。Civil當形容詞解,指的是市民的或城市的。回顧上古時代的歷史,當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正式早期城市形成的時候,換言之,也就
   是「城」與「鄉」差距擴大的時候。以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400年之間的希
   臘為例,當時盛行的政治體制── "polis"(中譯習慣稱為城邦),其社會
   的根據地和大眾生活的中心就是 "acropolis"(衛城)。值得留意的是,古
   希臘時代享有參政權的人幾乎都是住在城內,這也就是為什麼civil rights
   或civil liberties後來引申為「公民權」的原因了。另外,更值得留意的
   是,這些握有參政權、享有較多利益的市民,也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觀念高人一等,如果別人(尤其是城外郊區的人)能夠效仿他們,變得和
   他們越來越類似 (make conform with),就受讚揚說是越來越有
   civilization了。可見civilization原本就有自我中心的優越感。這個字的
   中譯若改成「文化」,反而比較能表達出高下差別的優劣感,以及某一類型
   逐漸轉化成另一類型的意思。
     其次,英文中的culture可以獨立的成為一個字,也可以另組成像
   agriculture(農業),horticulture(園藝)和yogurt culture(乳酸菌
   )等字。按culture的拉丁文字義,指栽培或養育。所以不假人工培育的植
   物花木都不能稱作農業或園藝。還有,更值得留意的是,農業、園藝和乳酸
   菌經人工培育以後,都有自我成長的活力。生命的成長當然需要吸取外來的
   養分,也得應付各種外來的挑戰,然而生命成長的活力必然是自主自發的。
   自古代以來,全世界各地有各自的culture, 那是各地的居民培育出來的,
   按理也都有自主自發的活力。所以culture應該譯成「文明」。至於「文明
   」之間 (modes of culture) 的接觸,進而造成某「文明」(culture) 的轉
   變,則是屬於「文化」(civilization) 的範疇。
    周樑楷〈文明與文化的分疏〉。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史學導
    論》(臺北,空中大學出版,1995),第十二章〈世界史觀的現實意識〉
    第二節〈麥克尼爾世界史新架構的侷限〉,頁286至288。
有關文化、文明的分野也可參考許倬雲《萬古江河》頁15,或頁35、
46對「複雜社會」的一些敘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