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穀倉效應:為什麼團體超過一百五十人就會

作者: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5-15 20:02:15
【轉錄來源】故事
【文章標題】穀倉效應:為什麼團體超過一百五十人就會分裂?
【完整內文】March 22, 2016
作者:吉蓮.邰蒂(Gillian Tett)
二○○八年夏季,臉書悄悄跨過一個小里程碑,
臉書高層發覺公司的規模擴張得非常迅速,如今已僱用超過一百五十名電腦工程師。
2012年Facebook股票在納斯達克開盤時祖克柏與員工合照。 (來源:Facebook)
http://imgur.com/bNgxFv2
外頭沒人知道臉書的工程師人數突破這個數目,大概也沒人在乎,
畢竟所有成功的矽谷新創公司都會迅速擴大規模。
比方說,高德菲在雲端技術公司VMware 工作的短短七年之間,
公司人數就從幾百人暴增為一萬人。
迅速成長是榮譽的象徵。
然而,臉書高層對工程師人數突破一百五十名一事感到不安。
原因出在「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
提出者是英國演化心理學家暨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他在一九九○年代以靈長類為研究對象,
發覺社群的合理大小跟人類和猿猴的大腦尺寸有關。
如果大腦較小(例如:猿猴),則有意義的社會關係數目有限(約為數十個);
如果大腦較大(例如:人類),則能建立更龐大的社群網絡。
Robin Dunbar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來源:維基百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Robin_Dunbar_(6293027302).jpg
鄧巴指出,人類是靠「社交梳理常規」(social grooming),建立緊密關係。
猿猴靠互相幫忙梳理毛髮與挑掉蝨卵來建立關係,人類則在一起工作或生活時,
靠笑容、音樂、閒聊、舞蹈與其他日常儀式性互動來建立情誼。
鄧巴表示,人類團體的適宜人數上限為一百五十人,
因為人類靠社交梳理常規互相建立密切關係時,大腦最多只能處理這個數目。
當團體人數超過這個上限,成員就無法靠面對面接觸與社交梳理常規來維繫關係,
開始需要各類階級制度或管理結構。
由於這個緣故,
舉凡狩獵採集部落、羅馬軍部隊、新石器村落或哈特教派信徒聚落
都多半少於一百五十人,一旦超過則往往陷入分裂。
在現代社會,一百五十人以下的團體往往更有效率,
而我們似乎憑直覺就知道是這樣,例如:
大學兄弟會往往低於這個人數,多數公司部門也低於這個上限。
鄧巴還研究英國人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如何交換聖誕卡,他認為那時還沒有臉書等平臺,
而聖誕卡是界定朋友圈的理想方法。
根據研究結果,如果計算一個人寄出的卡片,
所有收到卡片的家庭的人數總和平均為一百五十三人。
鄧巴寫道:
「這個(一百五十)上限跟大腦新皮質的大小有直接關連,團體大小也取決於此。
這個新皮質處理能力的處理上限,正是維持穩定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
學界對鄧巴的論點莫衷一是。
自從他提出這項突破性研究以後,其他人類學家、神經科學家與生物學家也投入研究,
有些研究結果指出團體人數的適宜上限應為三百人。
不過祖克柏與其他臉書元老仍認同鄧巴的論點,最後還請他提供諮詢建議。
Facebook的創辦人—祖柏克
Facebook的創辦人—祖克柏。 (來源:Flickr/Robert Scobl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cobleizer/5179395448/
起初他們著重商業角度,想知道每位臉書用戶可能有多少位朋友,以便設計相應的系統,
但他們跟鄧巴談過之後,發現鄧巴數字的原理不只能用來設計適合外部用戶的系統,
還能用來促進內部人員的交流。
在祖克柏草創臉書公司的初期,大家是一起工作,有些甚至一起住,彼此知之甚詳,
還培養出共同喜好,例如:
一起叫當地某間中國餐廳的外送餐點。
然而,公司規模擴大以後,這種團隊精神就難以為繼了。
臉書不是面臨這個問題的唯一公司,所有成功的新創科技公司都同病相憐。
放眼矽谷的歷史,迅速擴張的公司大多碰到這個嚴重問題。
一開始是靈活自由的小公司,後來大獲成功,企業組織變得龐大,逐漸充斥內鬥與穀倉。
索尼是一例,全錄公司也是一例,至於臉書技術人員格外關注的例子則是微軟,
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科技巨擘起初充滿活力與創意,
卻從二十一世紀開始飽受穀倉所累,雖然不像索尼那麼嚴重,仍不免喪失部分競爭力。
那麼有辦法避免這種命運嗎?
臉書高層決心試一試。
某位臉書資深主管表示:
「我們不想淪為索尼第二或微軟第二,我們旁觀那類企業,並且引以為鑑。」
他們開始腦力激盪,設法對抗穀倉桎梏。
二○○八年夏季,安德魯.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提出一個創新點子。
博斯沃斯是臉書創始元老,壯碩魁梧,頭頂光禿,身上有刺青,工程背景出身,
在同事間的外號是「小博」(臉書人員愛互取綽號,這是他們社交梳理常規的一部分)。
Andrew Bosworth
安德魯.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
http://imgur.com/4G8saig
新兵訓練營能建立穀倉也能破除穀倉
前幾個月裡,小博在構思新進員工訓練計畫,
目標是確保新進人員跟既有人員對程式碼有相同認知,
並分派到最能發揮所長的合適團隊,因此他想出一套訓練課程,
藉此讓新進人員了解臉書公司並吸收程式相關重點。
不過小博隨後發現這個課程不僅能灌輸技術知識,還能促進人員情誼,
畢竟如果你讓所有新進人員分成小組並接受一套共同訓練,
就能促進他們之間的社交梳理與人際連繫,雖然他們之後必然打散進不同團隊,
彼此的情誼仍能持續下去,那是一種互以綽號相稱的密切情誼。
那年夏季,臉書宣布所有新進人員無論資深或資淺都得上六週的訓練課程,
小博則擔任「魔鬼教官」。
小博在臉書發文向員工解釋說:
「新兵訓練營的主要目標是讓新進人員不僅迅速了解我們的程式系統,
還能建立長遠有益的好習慣,像是大膽處理程式錯誤,不要留給別人來弄。
少數資深工程師輪流擔任導師,定期跟新進人員會面,教他們如何工作得更有效率,
檢視他們寫的程式碼,甚至訂立輔導討論時間,供他們提出原本不好意思問的基本問題。
「 資深工程師也負責技術講座, 主題涵蓋我們在用的各類技術,
包括MySQL、Memcached、CSS與JavaScript。」
小博還指出訓練過程有個重要部分,那就是讓新進人員在不同部門輪調,
藉此了解整間公司。
他說:
「我們不是憑面試時的少許互動驟下判斷,直接把新進人員分進特定團隊。
新進人員是在新兵訓練營那六週結束以後,再選擇想加入的團隊。」
然而,新進人員不只需要學習MySQL 等技術。
小博說:
「在新兵訓練營裡,新進人員會跟約莫同期加入的其他人員建立起感情,
即使之後隸屬不同團隊,這份情誼依然會在。」
或者換個方式講,臉書高層想透過新兵訓練營達成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兩件事。
第一,他們把公司人員分為不同的專案團隊,各自專門負責特定任務。
這種安排實屬必要,畢竟編寫程式需要針對特定專案進行密切的團隊合作。
穀倉是臉書這類公司的必要之惡,如果沒有專業部門和團隊,根本無法完成工作,
也難以集中火力與區分權責。
不過新兵訓練營還有另一個目標,
那就是讓不同專案團隊的成員之間私底下有第二套人際關係,
不受正式的部門區分所限,高層希望藉此避免專案團隊變得僵化與封閉,
讓人員不只對所屬團隊有感情,也對整個公司有向心力。
小博說:
「新兵訓練營(能促進)跨團隊交流,避免穀倉的形成,
讓我們免於許多科技公司在擴張階段的弊病。」
臉書既建立穀倉,也設法從制度面破除穀倉。
本文選自三采文化出版之
《穀倉效應: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金融風暴、911恐攻事件、SONY衰退、Facebook崛起……這些看似無關,
卻都有一個被嚴重忽視的共通點──穀倉效應!
政府、企業、團隊、個人,都是一座座穀倉
雖然穀倉讓世界井然有序,
但當大家活在自己的小圈圈,就會造成不知變通,
看不見危機,犯下嚴重錯誤
8大案例 x 6大原則,教你破除穀倉,駕馭穀倉!
學會像人類學家一樣看世界,換你主宰穀倉,從中得利!
【轉錄連結】http://gushi.tw/archives/22618
【轉錄心得】文章寫了很長,不過我想大家都有看政論節目,
應該聽過名嘴講的這句:鐵達尼號都要沉了,還在研究怎麼擺傢俱?
已進入危機中卻不自知,彷彿還在平行世界的另一端,以為可以不受干擾。
很多人覺得團結才好,但其實人數過多的團結可能是假象,濫竽充數反而降低競爭力,
分裂是很合理的,可以看到更多元觀點,才能減少盲從現象,勇於懷疑、質疑權威。
作者: chx64 (雪人)   2016-05-15 21:35:00
華人圈肯定小於150這個數字
作者: goenitzx   2016-05-15 22:22:00
有意思
作者: FJHS (wander in an open field)   2016-05-15 22:38:00
一樓XD
作者: Sinreigensou (神靈幻想)   2016-05-16 09:33:00
感覺空白推很煩躁 ...
作者: nolag (達文喵)   2016-05-16 10:25:00
智人可以用組織來超過這個數字,所以尼安德塔人輸了
作者: aimify ( 愛米飛)   2016-05-16 10:36:00
很有趣耶!想找這本書來看看~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16 17:25:00
有採訪線西某家族好像8x人 ㄚ祖或ㄚ罵都不記得孫d名字了
作者: pipiayin (box)   2016-05-16 19:03:00
很類似日本公司的研修制度 同期的感情會很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