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來源】
TheNewsLens
【新聞標題】
年輕人請收起無謂的同情,認清農業的殘酷與現實
【完整內文】
文:羅平(農業觀察家)
年輕人,如果你打算要跨入農業,建議你先看看這篇文。如果你已經在農業中痛苦地掙扎
,你更應該看看。如果你在農業圈裡混得不錯,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先進們可以多多
分享產業的實際面讓年輕人知道。一般民眾可以不去了解農村的根本問題,但懷著熱血想投入農業的青年,應該嚴肅而認真
地想想問題的根本。只有熱血,最後通常是壯烈成仁,然後埋怨台灣社會對創業年輕人不友善、社會不接受創
新,殊不知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以及對產業現實面的不了解。
農村的凋敝,簡單來講,就是農村現有的產業結構——也就是以小農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
,無法提供現代農業工作者足夠的收入。這也是我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的「農民被剝削」
、「農民血本無歸」之類的辛酸報導的原因。
問題來了,為什麼現代農業養不活這些農業工作者呢?很簡單,因為規模不夠大的農業生
產者,註定在農業裡分不到羹。
要理解答案怎麼來的,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只需要用你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點小常識就能
想通。為什麼要追求生產規模化
我們先從以下幾個簡單的問題開始:
1. 今天你想吃1顆水梨,你願意花多少錢買1顆水梨 ?
(A)50元–140元
(B)141元–250元
(C)250元以上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如果只是自己吃的話,應該會選A。這是農產品一個重要的特性——
「定價有其上限」。
講白一點,它是一級產品,它就是水果、它就是蔬菜,是我們每天都會吃的東西,消費者
願意付的錢就是有一個限制,總不可能要我花上萬元去買一顆哈密瓜吧 ? (這裡排除那
些金字塔頂端的族群)
接著也是一個也相當簡單的問題:
2. 今天你想吃一顆水梨,你會?
(A)走到家裡附近的水果攤或超市買1顆。
(B)上網訂購小農水果1箱12顆,等明、後天宅配到。先吃1顆,把其他11顆冰起來之後
慢慢吃。
對於大多數現代人而言,快速、方便是購物的最大要求。不意外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
擇A。當你在吃著超市水梨的時候,不妨多花30秒想一下這顆水梨是怎麼從產地的水梨樹
上來到你的手上。
首先,它需要施肥照顧跟妥善地使用農藥做病蟲害防治、接著必須採收、採收完需要按照
大小分級、分完級之後需要裝在箱子裡、裝箱之後必須放在冷凍庫中倉儲、之後就坐上冷
藏大卡車來到全聯的倉庫中等待配送往各地的超市或購物中心。
以上水梨從產地到你手上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錢,農藥肥料要錢、分級裝箱要錢、冷凍櫃要
錢、大卡車也要錢、連水梨展示在全聯裡吹冷氣都要錢。
農產品因為具有量大與易消耗的特徵(爛的快、壞的快、保存不易),需要使用一些昂貴
的設備,才能把它維持在一定的品質,從產地安穩的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這是農業一個相
當重要的特性——「高資本性」,原因來自於農產品的大量產出與易消耗特性。
問題來了,農民負擔得起這些資本嗎?
美國的大型農業公司可以,臺灣的小農當然是不可能。
到底誰是大爺?
我們必須了解到在商業環境裡,要嘛有錢的是大爺、要嘛有技術的是大爺、要嘛有一群消
費者粉絲的是大爺,而農產品交易也是。
在農業裡,有錢的人就是肥料公司、農藥廠、冷凍廠,有消費者的就是超市、傳統市場的
中大盤商等通路。你會想,有技術的想必是生產者了吧?是的,但技術在農業裡代表的是
能夠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的生產(例如大家愛吃的Zespri奇異果,去年還推出了紅心
奇異果),如果只是像台灣的部份小農一樣,只是能夠種出幾分地的好吃水果,那還不能
算。
也就是說,在台灣農業的結構下,通路跟那些大資本的廠商是大爺,農民只有乖乖聽話的
份。好了,我們把農產品「定價有其上限」加上農業的「高資本性」加起來,會產生什麼結果
呢?
我們會發現,由於「定價上限」,水梨在大多數消費者的心中就是一顆75元(假設),超
出75元的水梨根本賣不掉。然後由於「高資本性、有錢是大爺」,這75元的大多數會先被
大爺們分掉,剩下的才留給生產者。
你也許會想,我們用網路讓農民繞過這些大爺們就好了阿?
但是水果往往一出就是幾千、幾萬斤,網路賣的速度能趕得上水果爛的速度嗎?農民們多
數沒有冷藏設備,沒賣完的要怎麼辦?
目前的農業電商或網路平台做的都是轉單、行銷等最下游的工作,無法有效地幫農民同時
解決農產品「量」以及「消耗性」的問題,偏偏這正是農產品銷售的阿基里斯腱。
身為一個手上還有5000斤芒果的生產者,A農業電商跟你說我幫你賣東西,一斤賣120,
賣多少你就出多少,其它我不負責;B盤商跟你說5000斤我今天全收,一斤收50。一個是
穩賺到手的25萬,一個是看得到難說吃不吃得到的60萬,你會選哪一個?
這不代表農業電商不能做,而是農業電商需要有強力的供應鏈支撐,但現今台灣最大的農
業電商,實收資本額僅新台幣5000多萬,這遠遠不足以建構穩定的供應鏈。
台灣農業的關鍵問題不是行銷
年輕人,台灣農業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達到一個規模化的生產,才有跟通路談判的籌碼,
才有談行銷的基礎。
眼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嚷嚷著幫做品牌、拼行銷、打通路,這些如果不建立在穩定的生產上
,只是捨本逐末。年輕人基於熱血還有同情心,貿然投入電商或者平台,一心想著幫助農
民,最後只是不斷地被生產者斷貨、讓你遍體鱗傷。(站在農民立場,當然有人要買就先
出貨阿,難不成等它爛光嗎?)更慘的是,用盡力氣想幫小農解決問題,精疲力盡之後,
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如行口或盤商們有用。
有志農業的年輕人或許可以不要一開始就去想行銷、品牌這些東西,而可以去想該如何協
助農業生產端的整合。已經是農業生產工作者的人,首先最應該想的更不應該是行銷、品
牌,先想想要怎麼穩定生產、怎樣聯合同樣理念的人,讓生產有初步的規模。
所以,年輕人阿,面對現實吧。農業絕對不美好,它與其他產業一樣,有其殘忍與現實,
甚至更為殘忍與現實。認真地看待農業需要資本、需要規模的現實,把你們所學到的用在
對的問題上,不要只想著寫寫文案、畫畫美美的圖,就能解決農業的問題。
只有真正的農業規模化,才能讓生產者取得產業的發言權,才能產生正向循環,讓未來的
農村青年有安穩的工作。
例如屏東高樹郭智偉先生透過合作社模式,整合地方鳳梨農民,在穩定的供貨的前提下,
才有辦法談外銷日本。
如果連已經身處弱勢的生產者,都沒有合作互助的意識,外人的任何幫助都只是資源的浪
費。
年輕人們,如果我們希望未來農村的子弟都能在家鄉有份安穩、待遇不錯的工作,不需要
再漂泊他鄉,請把你們的知識、熱情以及堅定的意志,用在對的地方。請你一起認真思考
該如何做更好的資源整合,瞭解農業的市場機制是如何實際運作。
也許有人會質疑,成功整合之後,小規模的農友是否會被大組織所壓榨剝削?關於這點,
可以參照紐西蘭奇異果公司的治理機制。也就是生產者成為股東、參與公司利潤共享、由
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將行銷、品牌、通路等規畫委由專業經理人,前文提到的屏東高樹鳳
梨合作社也有同樣的「利潤共享」精神。
補助弱勢是政府的事情,不是想要從事農業的你的是情。請你把有用之軀以及有限的時間
用來做對的事情、幫助最值得幫助的人。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見臺灣
農業的脫胎換骨。
Ps.關於紐西蘭Zespri的更進一步介紹,可以參考臺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楊之瑜
【新聞連結】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