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如火如荼進行,較受人矚目的不外乎軌道建設,爭議不斷的也是軌道建
設。
政府接連宣布要在基隆、新竹、彰化等地都鋪設輕軌系統,改變大眾運輸模式,進而促成
環境的改善,不可不謂用心良苦。然而,這是植基於當前訊息環境下的規劃,在廿世紀時
,軌道運輸可解決道路壅塞及改善空汙,但在當下,軌道建設是否仍有必要?實需多加斟
酌。
政府措施絕不是立即可見效果,尚待時間的慢燉方得其功,所以規劃時需設定未來十至廿
年的生活願景,規劃方能切中要旨,因此盡量正確預測是政府規劃前的必要功課。
茲以運輸模式為例,十至廿年後的人類生活模式會是什麼呢?大數據已成當前所有議題的
主流,然其應用才是重點,隨著計算工具能力不斷提升、物聯網擴張下,未來生活模式是
否還如現在一樣?不言自明。
在自動化駕駛、電力驅動、共享經濟、互聯網絡下,運輸系統的運作模式將與軌道大抵相
同,而便利乾淨也與軌道系統相似。依這樣的未來運輸方式下,軌道系統是否還有必要,
令人懷疑。
如果政府依據未來生活模式的趨勢,將資源配置於未來的人工智慧、電動車、資訊系統、
物聯等相關的教育及產業上,相信對於我國的產業發展及人民福祉,必有大舉提升之效。
至於該如何預測未來的生活模式?我認為可大量探詢電子科技業的專家與業者,針對技術
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可能結果提供意見,再歸納整理出未來國家發展規劃,進而部署資源
於相關計畫上,方能收事半功倍及資源有效的配置。
總之,政府任何措施必須根據未來擘畫,未來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掌握,但是仍應窮盡一切
方法探知未來,再形成決策,才可避免資源浪費,希冀政府在使用民脂民膏前能謹慎而行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