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題發問一下
這種路軌雙用車
車輛前進的推力 還是靠輪胎和鐵軌接觸的摩擦力嗎?
再造傳動系統連到鋼軌 幾乎等於再造另一部車子了
一台車帶著兩種傳動系統 那其中一種沒用到的就是累贅
這種想法很不切實際
所以 鐵軌的導輪
只是用來讓雙用車穩定走在路上不出軌 並分擔重量
但是 雙用車靠著公路的輪胎走在鐵軌上
鐵軌和輪胎的接觸面不是很窄嗎?
輪胎承受得了?
我也不懂橡膠和鋼鐵之間的摩擦
抓地力夠嗎 會不會打滑? 能有效節省能源嗎?
不然把鐵軌填成柏油路
鐵路對路線的轉彎半徑和坡度的要求 比公路還要嚴格
但鐵路比一般公路還窄 而且誰都可以自由使用
一般公路的路況很難管理
把鐵軌填成的柏油路 想成一條筆直卻很窄的小巷子......
那 軌道運輸這項交通工具 它的優勢在哪裡?
都說鐵路是陸地上運量最大 且最節省能源的運輸辦法
(不然 蓋一條嚴格限制路權的筆直小巷
不就和台鐵/高鐵87%像? 還可以接輸電線和馬達驅動)
總結「軌道運輸」相對於公路的優勢和劣勢有
1 「鋼輪和鋼軌」之間的摩擦 比膠輪和柏油/水泥摩擦 更省能源
2 「鋼軌」固定了列車運行的路線 且鋼軌和鋼輪表面平整 光滑
3 造一個封閉的 與公路隔絕的運輸系統
使得這套運輸系統能提供大量 穩定 可以預期的運量
鐵軌和鋼輪的摩擦力 比橡膠輪胎和柏油路更省能源
省多少呢? 效率有高到 值得打造一套運輸系統
連帶還需要軌道公司 站務人員 需要維修養護的人員 成本與器材?
那麼 第3點我指的是 「封閉的運輸系統」
第1 第2點指的是「車輪和路面的物理性質」
符號3而不符合1 2 現成的例子
就是台北文湖線(膠輪 水泥 第三軌 電動)
廈門BRT(高架專用快速道路 只準專門的BRT公車走)
3「封閉的運輸系統」很適合應付大量 穩定的運輸需求
僅僅做到3就能緩解交通了
請你在腦海做一個幻想實驗
假設有一站 高鐵XX站
上車人數大概有50人
假設這50個人不搭高鐵 自己在路上開車
有1人獨駕 也有全家坐滿7人座的 但絕大部分是1人駕車
這50 個人要是跑的高速公路 就會變成30台車子
北中直達車
假如一班車200個人不搭高鐵 改自駕100台汽車(有人多載 有人搭國道客運)
即使國道是雙線道 100/2=50
注意這100台汽車不能像列車緊緊連在一起
(就假設兩車車距只有2個車身 50*3=150
沒塞車 沒意外 沒三寶 沒人亂切車道 沒大車)
意思就是把北中直達的200人放出來
他們去高速公路 會佔用雙線道150台車的容量
我們也可以假想 如果一台滿載的台中雙節公車30人
把這30人換車成15台機車和5台汽車
雙節公車和汽機車佔用的容量 兩相比較 差別顯而易見
這只是 封閉的運輸系統的優勢而已
鋼軌鋼輪是省能源 但建設保養很麻煩的方案
大量的運輸剛好分攤掉營運 維護和建設的成本
那麼蓋鋼軌 (甚至蓋單軌)並特地打造一台專門的車輛
不就接大歡喜?
(因為捷運載這麼多人 所以養很多專門的人才only for捷運 划算)
那 回到近乎廢棄的偏遠鐵路線
「3」封閉的運輸系統就是很不划算的方案了
舊鐵路的優勢 很單純得只剩下
「1」「2」鋼軌與鋼輪 或其他輪子和路面的物理特性
還有 鐵路建設的要求 (曲率和坡度)比普通公路高(通常在偏鄉是產業道路)
就是 除了「寬度和路權是巷弄水準 」「其他方面比高速公路還優質」
還有觀光價值啦(鐵道迷的浪漫 賣體驗 賣故事和想像)
鐵路運輸遠遠不如船運的
一般汽車是1-2公噸
貨車5-10噸或更重?(砂石車
列車的數量級比貨車高一級了
一般汽車是點 列車就是線
船是立體疊加的了 一箱貨櫃長*寬*再多疊幾層
一台100列貨櫃的列車 (列車很少能疊兩層的)
100個貨櫃的貨輪?內河船都沒這麼少吧?
海運貨櫃都上千破萬箱的
如果未來自駕車發展成熟(不切實際的幻想
路軌的切換機制也很成熟了
高速公路的內側鋪設鐵軌
上高速後就全讓系統導航
100台車緊緊依偎在一起 在內側軌道穩定時速150-250......XD
還可以接電線通電 順便充電
快下交流道時 切出內側車道改路面模式 電也充飽了
很不切實際拉啦